欧文(贾斯蒂斯·史密斯 Justice Smith 饰)和麦迪(布里盖特·伦迪·佩恩 Brigette Lundy-Paine 饰)因一档深夜超自然节目而结缘,然而这档节目却神秘地被取消了,在暗淡的电视灯光下,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电影(提名)简·申布伦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简·申布伦
《荧屏在发光》下载观后评论: 阅毕,再重新写一下,我喜欢并共鸣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替我说出了我的感受。它有三段大跨度的时间跳跃,正如女主自白说的一般,二十二岁似乎只是上一岁的DVD进度跳跃,刚从青春中走出来的人,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粉红贝拉也从幼时的魔力十足变成真正的低幼剧集,主角慢慢意识到,他真的只是部电视剧,他对过去坚信的事物,感到万分羞耻。神秘的女主诡异地出走,也就从主角的生活中消逝,主角因为自身的软弱(也是生活造成),留在小镇,电影院都变成了游戏厅电影里时不时的定格尖叫,是一个人短暂的发泄怒吼,主角最后划开胸膛,最后在镜子前看身体里那些神秘的光亮,然后走出厕所,成为了一个含笑抱歉的职工。看似极为抽象的叙述,却更真切地让人共鸣,这是电影这个形式中,创造力和生活经验的“渐近线”式融合‖不是刻意讲最近才意识到渐近线概念强
“Maddy’s story was insane, it couldn’t be true. But some nights…I found myself wondering, what if she was right?…What if I really was someone else? Someone beautiful and powerful. Someone buried alive and suffocating to death, very far awa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television screen. But I know that’s not true. That’s just fantasy. Kid’s stuff.”
导演音乐品味真好,中间跟麦迪见面那一段,背景乐叫Claw Machine,特地找来歌词再感受了一遍“我的房间没有门,所以我永远关不上它;我把天花板漆成黑色,便不会注意到眼睛并未闭合”,像是《枯叶》中安娜凯莎姐妹唱《我生于悲伤,身披失望》,整个电影很快从迷惘转换成一种绝望的基调,便也理解了青少年期的孤独与无助会是电影发力的核心。然而并没有人来救他,像所有“容器人”一样,他只能活在一个现实与虚拟交织、时间与空间混乱的临界状态,即便成年,他身体的躯壳所容纳的依旧是一条脆弱的灵魂,他切割自己、他向所有人道歉、他不知道自己行为是否失控,因为弥散的意识让他不再可以清醒地思考,观众也不得不随之进入一段反逻辑、反理性、反现实主义的旅程。预期是恐怖片,观影过程会时不时纳闷,所以最后也没有得到高潮。
感觉没看多久电影就突然结束了,不像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篇自述,这个meta的概念和电影本身想打破现实的剧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整部电影画面色彩神秘又美丽,气质阴郁而特别,导演不遗余力地展现性少数群体的负面情感注定了这是一部受众小而特殊的电影。困于现实,困于小镇,困于躯体,Owen那句“but I know that’s not true, that’s just fantasy”道尽了多少性少数在顺直社会下的迷惘、羞耻和自我欺骗,真是令人心碎。接受真实自己的Maddy走在公路上,身后是用荧光粉笔写出的“there is still time”,这无疑是导演同时想表达的最好最有力量的呼唤
女主被困在忧郁残酷的现实里,从tv秀里找到了安慰和共情,认为所处的现实是恶魔设置的幻境。她想带着男主离开家,就像电视秀里的女主一样对抗现实的忧郁,她最后一人离开却发现无论换怎么样的环境生活,自己都逃不出现实的困境。男主同样受困于自己的成长,但他甚至不敢像女主一样逃离,于是直到长大他还是依旧平庸,以至于时间过去二十年却仿佛一瞬间,因为即使是二十年的光阴对他来说也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直到他终于意识到他从来没有成长,却已经白了头发。没想到这部片子有这么突出的教育意义,另外电影这种意识流的形成更像是满足身为一个迷幻乐和另类乐乐迷的导演的自我取悦
很A24的风格化MV,怪诞表象下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虚构电视节目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将边缘群体难以言说的内心创痛投射并具像化,寄托灵魂于亚文化、生来受困小镇和家庭无法逃离的青少年们,一眼望穿的人生如同屏幕上弹指而过的数字,孤独注定是成长的底色,童年记忆里人为修饰的美好褪去光彩,曾经寻求慰藉的梦境崩溃倒塌,年少时懦弱不敢出逃却也错失了活出自我的机会,套上皮囊佯装正常实则早已死亡,在日复一日的乏味生活里浑噩平庸地老去,咆哮或道歉都无人在意,那股几近窒息的悲伤和压抑远比任何光怪陆离的超自然元素来得惊悚可怖。女主幻视玛雅·霍克。
拍这东西就告别电影了 电影是语言不是哭爹喊娘 拍这玩意不如坐地上写牌子说我需要爱 还便宜几百万 滚你吗的 凭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就是缺乏共情能力?不都妈生的 需要共情就夹起尾巴给我讨好观众 像平时对着活人说话一样 注意节奏 注意用词 他吗的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讲话只有你妈才会觉得可怜 我不是你妈 所以我只觉得那十分钟的口述历史令人恶心 拿着摄影机干嘛的?还是你觉得那光打得太可人了?导演马甲不能盖住巨婴的奶臭 艺术不是机场的母婴友好间 脑残导演应该给所有为这个片跑前跑后的人磕一个
拍给精神病人和跨性别人士(也是精神病人)的电影,青春期伤痛的延长,现实的投射,小镇的闷。男主数次背叛了女主,又时刻渴望女主的救赎。两人的分离其实已经是被迫的成长了。男主假装融入社会最终发现了那档午夜青少年暗黑世界观电视节目的秘密。多年后重遇,那个双份午餐的酒吧和少年时的电视同名,也是虚假吧?让我不能投入的原因并非我精神还算健康,而是在zzzq背景下,男主先不说,女主一个拉拉至于活成这样吗?音乐很美,各种美,但也是青春期的美。
恐怖标签明显误导。配乐、摄影风格、复古又迷幻的配色,都踩在我的审美点上。又丧又疏离的人物,一眼辩识出,SunDance的种子选手无疑。开始以为类似《鳄鱼波鞋走天涯》《正常人》的异类之间的惺惺相惜,后来发现是《潘神的迷宫》。现实太过黑暗,必须用童话修饰不堪之重负,童话中要有英雄,能打败大反派,要有同伴,携手同行,帮助主角成长。不需要追究孰为现实孰为想象,主角一路长大,到老,本来就像梦境一样不真实,跟我们一样。
写给老旧电视的一封情书,成长时有《吸血鬼猎人芭菲》《双峰》相伴,为每周的剧情所牵挂;要准点蹲守或是录像,而不像现在打开流媒体即可到达特定一集。那些看似夸张的故事,却足以让人逃离和忘却现时的压力。它捕捉着看电视在获取兴奋时,同时产生的失望和孤独;它熟脸地切换着虚实和调动时间线,让人知道主角的更多经历。当然和《魔鬼深夜秀》一样,更多打动的是那种本身设置上的情怀唤起;它还是会混乱,并偶尔不知所云。
《荧屏在发光》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美式恐怖片,巧妙地结合了技术与传统恐怖元素,呈现出一种既现代又富有创新性的视听盛宴。影片通过一群朋友在一次聚会中发现的各种屏幕设备自动播放的神秘视频信号,逐渐揭示了一个与一系列失踪案件有关的超自然影响。随着调查的深入,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恐怖与神秘的世界,屏幕成为了通向另一个维度的门户,这种设定不仅引发了无尽的惊悚与好奇,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来自未知的恐惧与震撼。
非常私人化,其实无比羡慕创作者有这个机会把想拍的拍出来T_T,但某种讨人厌的理智又会让我打低分,我真是个矛盾的人,括号里是以前的短评,我希望有人剖析一下我的分裂思维(“…我真想把这部片子给加沙的孩子们看,看完之后也许哪天他们真的会离开这个世界,被真正的邪恶杀死,而不是无病呻吟、还自恋的要死要活。《美国内战》也是一股小家子气,个人视角并不等于小家子气,A24近期力度真是不够啊”)
音乐,镜头,灯光都相当有意思。学院画幅下的内容相当邪典。最后男主在家里看最后一集的时候,通过画幅的切换改变,也同时道出了男主的精神状态,这种手法运用还是相当不错的。然后除开技术,就情节台词来说,我是相当抑郁的,看完后几十年前我青春期的伤感,孤独,无助,迷茫,所有的情绪就好像从被我埋在地下的坑中一下子破土而出,堵在我胸口。等会儿我决定去健身房好好撸铁,然后把那些情绪又埋进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