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爱德芒德·古尔丁
编剧: William A. Drake / Vicki Baum
主演: 葛丽泰·嘉宝 / 约翰·巴里摩尔 / 琼·克劳馥 / 华莱士·比里 / 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32-09-11
片长: 112 分钟(Turner library print)
IMDb链接: tt0022958
大饭店的剧情简介 · · · · · ·
在柏林的一家大饭店里。那时整个德国笼罩着经济危机的阴影。在豪华的大饭店里麇集许多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其中有陷入困境而避风头的财界巨擘普莱辛格,无奈色衰而想自尽的芭蕾舞演员格鲁辛斯卡娅,被赌博弄得倾家荡产而偷窃为生的旧男爵冯盖根,普莱辛格的旧属风烛残年的孤老克林格兰,以及年轻漂亮但贪婪自私的速记员弗兰苓等。
这部第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米高梅在30年代初期首创“全明星电影”的代表作。全片以柏林的一家豪华大饭店为人生舞台,表现五组人物在同一天之中的离奇遭遇。叙事手法虽然中规中矩,但几位大明星的表演却相当精彩,充分掌握角色的个性和处境,其中有:面临事业危机的俄国芭蕾舞女星、嗜赌的男爵、患上绝症的小人物、企业家等。这些角色以三线交错的方式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剧情发展流畅,场景虽然局限在大饭店中,但人物穿梭流动自然。故事在后来的《柏林饭店》(Hotel Berlin)和《琼楼风月》(Weekend at the Waldorf)中再度出现,并被改编成百老汇歌舞剧。
《大饭店》下载观后评论:
近期最爱。一座豪华酒店里五名各怀心事的角色命运交织,却也不过是熙熙攘攘的剧目中无足轻重的一幕罢了。其中有陷入财政困境的工业巨擘,病入膏肓寄情享乐的簿记员,年轻貌美为钱奔波的速记员,人气下滑一心求死的芭蕾女星,债台高筑不得不靠偷窃维生的男爵。以上人物概况都通过开篇交替出现的横向通话镜头娓娓道来,后续的具体场景则剖露出他们身份之外的性格。企业家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冷酷无情贪婪好色,簿记员在死亡的笃定与绝望中变得真诚勇敢,速记员虽为五斗米折腰却始终坚守内心底线,芭蕾女星这只love creature有着近乎可爱的爱慕虚荣,男爵则在现实逼迫和君子之道间反复挣扎最终宁为玉碎。本片的群戏调度之高从人物的栩栩如生可见一斑,而相为映照的簿记员和男爵的互动无疑最动人。真正经历过生活的人无法不为他们将梅花落满南山。

非常精彩的经典叙事电影,故事有趣;人物鲜明,充满内在矛盾,也被裹挟进外部矛盾中,Kringelein怒斥Preysin一段甚至牵动人心(Preysin总是让我联想到吴荪甫)。粗略看来在非抒情的方面或有这样一些意指:1. 酒店作为地点的空间研究——停留是为了再次出发,戏里戏外(戏院)的装饰主义,整体布局和房间设置的叙事逻辑,这些自然是Matlock的专精;2. 可以被视为(即使多半不是有意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冲突的一个注脚,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性体验,如何经由在固定的空间(既是物质的又是社会的)流动的主体所获得;3. 魏玛德国社会史,以及,当酒店也成为一种奇观式娱乐业(或许它一直都是);4. 观众如何体验上述这些情感瞬间,如何想要置身于酒店奇观与爱恨情仇之中?

看哭了。特别喜欢这种浮生百态的剧,喜欢这个调调。演员个个出色。人生如寄,别深究,往深了看全是悲剧。那对去巴黎的搭档结局如何,会有什么新故事?oh no,还是不想不问的好。剧中的那位旁观旁白者开头和结尾的呼应非常好:大饭店,人来人往,什么都没发生。而他的角色一直在等待或者期待着什么却什么都没等来。这么看,他亦是剧中人,无论做什么或者期待什么,结局总是什么都没发生,或者说生活在无休止的行进中一切如旧。其他印象深刻的台词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生活非常美妙,可也非常危险。如果你有勇气享受生活,它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你们不懂这些,你们是健康快乐的,如果一个人不曾了解死亡,那么他就不会理解生活。我现在什么也不怕了,我现在终于懂得生活了!因为我就要死了!

登记…退房…如云宾客来来去去,盘旋在层层的环形宫殿中,发展着一段段邂逅与冒险,有的毁灭了,有的得以持续,这就是酒店的生态吧,当然也少不了酒店经理的个人家事、行李工以及接线员的工作。《日出》真的受到《大酒店》很大的影响;演员的表演都很出色,关键还是在于导演会拍,数个镜头戏剧感太强烈了;嘉宝演绎了另一种“丽莎的哀怨”,让我独处,邂逅男爵;速记员小姐热情而善良,散发着青春的力量,感染了Kringelein先生;Wallace Beery饰演的企业家在体形和气场上都做得很足,尽管外强中干;一直以为男爵的爱犬会使舞蹈家有所察觉,但其实猜错了,谎言会持续到火车上,之后是引起崩溃,还是归于遗忘?已经走出了酒店的故事

2014年《布达佩斯大饭店》没拿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1932年《大饭店》拿到了,而且只提名一项最佳影片就获奖了!……听到因《2001太空漫游》而熟悉的《蓝色多瑙河》配乐惊喜刚过,没想到电影接下来还使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因周杰伦的《琴伤》而耳闻、话说《雏菊》也用来当配乐过)……Grandhotel,alwaysthesame.Peoplecome,peoplego.Nothinghavehappened.大饭店,总是一样。人来人往,一切如常。——《大饭店》这部电影,如果前后看两遍,就可以发现电影里有很多前后呼应的细节设置。

距离第一次看已经十年过去了,仍然在结局处唏嘘不已,这部电影令人玩味,却也没什么大道理可言,终究,人生就是如此令人玩味又没什么道理的。影片是工业文明社会的一个缩影:优雅的贵族穷困潦倒而有良心,资本家眼高于顶面目可憎,贫穷的小人物既有可怜又有可恨之处;那个年轻人已经死了,可那个刚因他重燃希望的女神还不知情地爱着他奔向约定的火车站,那个暗恋他的小女人已经转投他人怀抱,人们若无其事地开始新生活,大饭店永远忙碌,来去匆匆,是生活冷酷绝情的本来面目。

米高梅厉害,32年的片子这可不赖了,那时候胶卷多贵啊…old money遇上new money,前者温文尔雅十足绅士风度却连养活自己都不成——赌博赌到身无分文至偷至被打死;后者自认光明磊落30年来头一遭骗人然待旁人的态度已经说明问题了。果然人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的,没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了…尾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响起,人来人往,又是新的悲欢离合,“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葛丽泰嘉宝真的很美,很大气又清冷的感觉。神秘又优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饭店里人生百态或多或少都为了钱困扰。 或者就已经用尽全力的感觉。 琼克劳馥演的速记员,我无法在道德上评价她,能用自己的美貌让男人为自己鞍前马后也是一种本事吧。可能是美女的一种能力? 还以为结局会是HD,仔细想想除了男爵其他人可能算是HD吧。 大饭店人来人往,一切如常,讽刺又现实,还有些许不可思议的浪漫。
说实话,影片到一个半小时才有些情节。五个主要人物性格各异,演员虽然舞台剧风格明显,但演技还是上乘的,但事实上主线人物并没有太多交集,剧情乏善可陈,不瘟不火。只是说明大饭店各色人物,川流不息,绅士善良,是个小偷被杀,商界巨头一夜沦为阶下囚。重病老人潦倒落魄却赢了赌局抱得贪财绿茶美人芳心。还有一个傻白甜歌女痴痴等待已死一夜情汉子。大饭店,人来人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开头的几通电话,几个人的人生开始交织在“大饭店”的一天里。真正的淑女嘉宝和真正的绅士穷男爵一点即燃奋然逃亡的爱情,小书记四处做情人做伴侣托付自己,虚与委蛇和趋炎附势倒是和病入膏肓放手玩乐反倒找到生活意义的小职员很相配。一直难产的领班妻子终于临盆,《蓝色多瑙河》最后响起,来去匆匆的大人物小人物们,这里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大饭店”里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永远讲不完。
看到的第一部有几个老牌大明星的电影。小小的“大饭店”,窃贼、赌徒、贵族、明星、医生、商人,各色人等在此地此夜命运交织,上演一出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又被命运推着走,自私自利与宽容博爱共存,人物很鲜活。剧情不算多跌宕,但也精妙且流畅而引人入胜。最令人感到苍凉的是,在这仓皇一夜之后,如那句台词一般:“大饭店,人来人往,却什么都没有发生”。
画面和剧情上的双重养眼。以为是普普通通的“爱情喜剧群星戏”,没想到各个角色性格鲜明设定独特,最后多线联合还颇有些pre-code意味【Grand Hotel... always the same. People come, people go. Nothing ever happens...】
大饭店,人来人往,一切如常。下一任房客不会知道,他入住的这间屋子曾经发生过什么,就像没人说得清自己明天会遇见什么,遇见爱,遇见好运,或是有些人再不会见到明天的太阳。嘉宝太美太美,天真起来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中少女,更何况还有芭蕾舞裙这种终极大杀器啊!克劳馥小姐委不委屈,只有打字机【手动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