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逃家 起程 米洛斯·福尔曼
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编剧: 让-克劳德·卡瑞尔 / 约翰·格尔 / / 米洛斯·福尔曼主演: 琳恩·卡林 / 巴可·亨利 / 乔治娅·恩
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 让-克劳德·卡瑞尔 / 约翰·格尔 / John Klein / 米洛斯·福尔曼
主演: 琳恩·卡林 / 巴可·亨利 / 乔治娅·恩格尔 / Tony Harvey / Audra Lindley
类型: 剧情 / 喜剧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1-05-17
片长: 93 分钟
又名: 出走 / 起程
IMDb链接: tt0067820
逃家的剧情简介 · · · · · ·
泰恩一家住在纽约郊外,女儿詹妮因不忍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在找女儿的过程中,泰恩和丈夫拉里参入了“寻儿协会”举行的宴会,让到会者吸食大麻,从中领略孩子们吸食毒品后的痛苦。当拉里因醉丑态百出时,女儿出现了,原来她一直和男友在一起。拉里得知女儿男友在音乐上有一定的造诣,就决定成全女儿的好事。
纽约郊外的一天晚上,夜已深了,泰恩家的女儿詹尼还没回来。妻子莱恩十分焦急,让丈夫拉里和朋友托尼到外面寻找,自己则和托尼的妻子在家等消息。但是拉里和托尼并没去找詹尼,他们跑到了酒吧,在那里惬意地喝酒聊天。詹尼直到深夜才回到家里,原来她到西村看演出去了。为了教训她,拉里把她狠狠揍了一顿。第二天早晨,詹尼又不见了。拉里在找女儿的路上碰到了洛克斯顿太太,她也在找女儿。在洛克斯顿太太的怂恿下,拉里加入了“寻儿协会”。不久传来一个消息:詹尼因在纽约城偷窃而被拘留了。泰恩夫妇赶到那里时才发现那不过是个误会。为了让家长们体会孩子吸食毒品后的痛苦,“寻儿协会”举行了一次宴会,让参加的人都吸食大麻。这时,消失多日的詹尼回来了,看到了父亲的丑态百出。詹尼告诉父母,她一直和男朋友待在一起。詹尼的男友是个嬉皮士,但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爵士歌手,这打动了拉里,决定促成女儿和男友的好事。
幕后制作
影片以主人公一家及其美国不少家庭中发生的青少年吸毒问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这个美国社会现实严肃的社会问题,导演米洛斯·福尔曼通过影片显示了其立场:反对施用暴力,而是用因势诱导的方法陈述其利害关系。为了使片子不至于太过严肃,同时也为了观众便于接受,影片穿插进若干插浑打科的场面,增加了喜剧色彩,使观众在爆笑后陷入沉思。鉴于影片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艺术特色,在1971年的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此片获评委会特别大奖。
《逃家/起程》下载观后评论:
福尔曼在美国拍的第一部 戛纳评审团大奖 故事编绝了 真是用力过勐 极尽全力在嘲笑美国的各方面了 从人物设置到动作设置到故事 平行剪两条线合一条音轨真不错 最精妙的也就是两条线的交互效应 福尔曼很关注场景中的各种音乐 声音元素 并把它们剪在画面里 也是mv好手 写了半辈子讽刺笑话 真是兜笑点正经讽刺一样不落下 分切场景也做得极好 福尔曼总能找到几个场景间的内在力量 深得库里肖夫真传 最棒的场景是母亲在车中向父亲哭诉的场景中只有剪影和用长焦拍到的远处的光斑 代表了所追求的虚无和七十年代 正直嬉皮文化猖獗 跟在出租车后面的两架骑士是丹尼斯霍珀吗(笑。最后本片最大彩蛋:系统的教学了如何正确使用叶子

从《乌托邦年代》而来,他看似与1968,伍德斯托克,嬉皮士无关,逃家的女儿甚至没有在民谣试唱选拔时开口它是中产阶级的父母们的解放与逃离开头通过自我暗示疗法戒烟的父亲,寻女未果,在公园的长椅上无意识的举起左臂去克制吸烟的冲动,路过会错意的嬉皮士同样握起左拳予以回应,体会那一刻画面的荒诞与怪异到最后一幕,为了理解女儿尝试大麻,和妻子在纽约城的游乐之后的他,在餐桌上自然的点起了香烟,大方的迎接了女儿的嬉皮士男友,在唱摇滚的女儿男友面前纵情的唱起古典音乐多么剑走偏锋,面对那个冲突, “革命”的年代,代表保守僵化的中产们,同样可以获得心灵的解放,和与下一代的和解

1968年布拉格之春发生时本片导演恰在西欧访问,自此滞留西方,躲过一劫,之后才会为我们拍出《飞越疯人院》《莫扎特》等经典之作。本片是导演滞留西方三年后拍的第一部片,一个东欧背景的导演,如何观察审视西方当代社会,本片为我们提供了值得玩味的视角。本片导演对西方社会的洞察力无疑是惊人敏锐的,呈现手法无疑是天才式的超前新颖的,所以这部片子得到欧洲人的认可,在当年戛纳影展上夺得仅次于金棕榈的评审团大奖,但在美国本土却饱受差评。片中出现的三个无名小角色Tina Turner, Carly Simon,Kathy Bates后来都成了超级巨星,证明了导演的天才眼光。

1.60年代垮派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彼时的孩子都选择出门流浪、嬉皮,那他们的父母呢?作为曾在激荡年代穿越铁幕的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以其略带诙谐的个人风格,客观完整的展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叛逆青年的生活方式,且空洞浮华的社会现状和人际情感交流的缺失。2.海选众生像与协唱民谣构成音画蒙太奇,场景调度和对应情节的画面剪接想及「消防员舞会」。3.需要孩子管束的幼稚父母/催情儿歌;大麻群趴会/德克萨斯扑克。4.逃家举止→远离朽坏同化,脱衣→撕裂传统伪装。(8.0/10)

比起战争中的复杂人性和机器异化,战后人们精神家园和社会范式的重建其实更加值得研究与深挖。米洛丝·福尔曼抓住这一点进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嬉皮士文化下自由、荒诞和无拘无束的社会图景。并且片中的家长互助会上集体吸大麻的一幕,象征着美国传统价值观与嬉皮士文化的和解与交融。福尔曼不像其他导演那样对嬉皮士文化进行勐烈批判,他不断地将两种价值观念进行汇聚并最终化为同一条河流。这很牛掰。

还是对于美国60,70年代社会问题的呈现,这一次是伴随着嬉皮士兴起的同时大量的青少年选择离家出走。福尔曼是捕捉面孔,探究人性的大师,开头不多的镜头中,呈现出了这群逃家少年的精神状态,简洁却极其精准。从一个家庭出发,也展现了子女的逃家对于父辈们的影响,方式还是荒诞苦涩的,特别是逃家少年父母协会组织的那场抽大麻的活动以及最后的裸体扑克比赛。

有关于嬉皮士的那些中产阶级父母们,视角很独到。垮掉的孩子、体制里的家长,其实都不是什么蠢恶的人。人总为生活焦虑,青少年可以逃家,可把家建起来的成年人能逃去哪呢?年轻的把年长的视作洪水勐兽,不知他们也有狂欢和无力回天。电影让两辈人平行的小世界发生碰撞。两对夫妻对对方伴侣的一点小情愫特别真实,成年人总是觉得不是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真是幼稚啊。
嬉皮士时代里为了离开象征着政治和纪律的家庭而离家出走的青年们。最开始是两个小女孩唱着纯真无邪的歌,突然吉他声把感官完全侵占,小女孩来到68年,她的声音就像乔普林一样,追寻自由的味道。全体家长take off那里是让克劳德和米洛斯的杜撰片段,却在现实被很多家长问哪里有这样的互助会hh,那个衣服插着花的大麻老师,是那个年代花力量的投影
我想去看我从未见过的,你的脸庞带着微笑,你的心渴望拥抱,每个人都需要快乐,每个人都需要爱,你的眼睛里有希望有无奈也有眼泪,每个人都需要快乐,每个人都渴望爱,全心全意,将爱给予。牵住我的手,我是天堂的新来客,我的全部都迷失在仙境中。天堂里的新来客,如果我活得过分乐观,天堂里也会有危险,那些灵魂也与你并肩,天使会爱上你。
很福尔曼的。音乐开篇音乐收尾是<金发女郎的爱情>、讽刺与群像想到<消防员舞会>、嬉皮文化的触及是后来的<越战毛发>。喜欢这句"long term physical effects are not yet known,short term physical effects are so groovy"
看了《乌托邦年代》来补片的,特别喜欢这种质感的电影。多个对着人脸的空镜头,能感觉到一种不是很刻意传达导演观点的观点,这些都需要身为观众的我来进行观察思考,看完有种仿佛知道某种族群是“怎样想”的快感。最惊喜的是看见一次聚众吸麻的戏,看着众人不同的反应,仿佛我也是身在其中,只不过是没有起反应的那个。
很有个性的电影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子女的出走带出的家庭问题 最有意思的是家长们为体验大麻所谓换位思考结果个个飘飘欲仙很是意味深长 最后酒桌上的疯狂被女儿看见彻底被撕下伪装 其实每个年龄的人都是疯狂的 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家长们似乎也没有太急切的寻找 而是以寻找孩子的名义喝
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讲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不是直接对准这些少年,而是关注出走少年的父母们,由此来展现代际冲突和那个时代。父母们一起吸大麻的场景太有趣了!最后一幕,女孩带男友回家,精致文雅的中产阶级客厅里站着一位穿着狂野的嬉皮士青年,仿佛文明与蛮荒的混搭,预示着两代人不可调和的代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