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马新春 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 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老马来这里拜祭,回去之后宣称自己在湖边看到了仙鹤。老马偷偷告诉孙子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槽子湖边,待某日仙鹤将他驮到天上去……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下载观后评论:
爷爷真的在漕子湖看到仙鹤了吗?在他意识里是看到了的。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烟囱堵上呢?因为他讨厌烟。女儿接爷爷去家里过中秋却担心爷爷死在自己家里不让他长住,儿子在喊爷爷吃饭时看到爷爷躺着不动小心翼翼拿手去触摸是否鼻息尚在,人啊年纪大了真可怜,只能等死。出身农村,对一些老人土葬的执念比较理解,大概他们觉得只有埋土里了灵魂才能安息,必须得留个全尸。亲孙子知道爷爷不愿火葬,告诉爷爷挖坑埋到地底下就没人知道了,爷爷听取了这个建议于是爷孙俩一起挖坑,坑挖好了,爷爷眼泪汪汪地躺进去,跟孙子孙女说了话后躺下了,就这样孙子觉得为了爷爷好把他埋在了树下,没有土堆不易被村主任发现后强行挖开火葬……仙鹤的羽毛落了,爷爷终于驾着仙鹤去了……电影容易犯困,但场景真实地令人震撼,两位小演员演技也很自然,小众却深刻的片子。

久仰海报的设计感大名多时,近日常常产生轻生的想法,经常梦见我在高楼的边上失足坠落,总想起这一句“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今天是尤其难过的,终于前来观望。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我以为这句话在电影里的体现会是代表着一点诗意的决绝,一点最后的潇洒,然而在农村,在那片黄土地上,在老马那里,这只是在幻想的基础上拒绝火葬的手段。(最近看了好多青春片和复仇片,观影时会在潜意识里有一点偏向性,所以会格外注意到那个看电视因为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就嚎啕大哭的智娃,看到他说“不是明天就放出来了,是五百年”的时候心一揪,想起小时候我因为电视剧改编版的猪哥哥死了也难过到哭泣得如丧考妣;也会格外注意到老马他那种人物性格面对殡葬形式的变化的时候,是不太会抗争的,没有复仇心理,甚至连埋怨都没有,就是直接寄托给白鹤)

电影讲了一个老人对于土葬的执念,对火葬的恐惧,往深了解读,是老一代对于新观念的拒绝。电影里唯一一个打动我的场景3/4处:村里人(年轻人)去槽子湖里割水草,老人想去拦,因为他一直守着湖,他在湖里看到过仙鹤(这个跟他对棺材和土葬的执念一样,哦,还有烟囱,这个是因为他觉得烟囱跟火葬场一样,把人啊草啊都烧成一缕烟),这时候音乐响起,画面放缓,村里人轰轰烈烈地一大群一大群地去湖里割草,老人一个个拦,但是根本拦不住……这象征了时代洪流到来,老人的无力。其它有两个场景,我印象深刻(贬义的那种)第一个是小孙子喂鸭子吃鸭肉,上一个镜头还是他为父亲杀了鸭子而哭,细思极恐;第二个是电影最后一个场景,懵懂的孙子听爷爷的话,活埋了他……我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反正我觉得诡异又故弄玄虚,还有点反人类

7.0,放在李睿珺导演的作品谱系里是很一般水准,不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流畅,对比同样拍农村题材的郝杰,那简直是被吊打。全片最大的两个亮点,一个是看《西游记》而哭的智娃,一个苗苗正在看《哪吒传奇》段落,两个中国古典的神话故事与影片内核居然有了相当高度的契合,反叛的主题与屈服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张力也就由此展开,带给观众的思考就此延宕。我们可以看到,有童心的老人和孩子相信仙鹤的存在,有童心的人才会心痛被关押五百年的孙悟空。往大了说,影片想讲的是传统与现代的部分对立,不过讲述水平有限,深度未充分开掘。最后10分钟可以为本片加上一分,最后的处理太棒了,用温情讲述残酷,用孩童视角消泯悲痛。

很不错的小众文艺电影,主题围绕葬礼的形式这一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展开,从传统的土葬转变为火葬,对那些老一辈的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主人公就是那个带着童真的老人,和孙子智娃,外孙女苗苗相处多么愉快。会做棺材画仙鹤的他也幻想驾鹤西游,而不是像烟囱里的烟一样消失。于是他堵住烟囱,却被骂老糊涂。在长有芦苇的湖边等待仙鹤到来,却被强行割掉。和智娃说怕火葬想土葬,聪明的他给爷爷活埋了,看着很荒诞,却是爷爷自己追求驾鹤西去的梦想!镜头处理很好,那么自然,那些原始的土坯房和泥土路,孩童的游戏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如今的钢筋混凝土和沥青马路却没有那份温情。

“别哭了,孙悟空他明天就出来了。”“不是明天,是五百年。”“今天一过,你明天一放,他不就出来了。”“那他们咋喝酒,跳舞,大笑呢?”电影改编的不错,苏童的原作其实很短。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知道一些事对一些人而言有多么重要,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想法、经历,也许我们宁肯逃避也不愿直视身边人的痛苦、阴翳、惊恐。人类就是这么自私的生物。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写歌的人一定很温柔,很勇敢,很善良。

老人对往生的信仰与火葬问题的冲突怎么解决,只能靠对生命 死亡没啥概念的孩子来承担了。关注人 生而为人如何处理死亡的自由,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尊重个人信仰比遵守群体的现代化丧葬制度的意义更大。我留意到片尾字幕说该片演员全是导演的亲人家人没有一个专业演员,所以镜头很少有脸部特写,比如应该给出特写表情的镜头,用中景镜头孙子的手替爷爷抹泪暗示了,如果让专业演员来把这些特写镜头补齐应该怎么演,我的生活经验不足以让我补完想象……
108mins三星半//被遗忘的失去话语权的老人们在村口树下坐着等死没想到的是连死都不太自由但还未经过“启蒙”的孩子以游戏的方式让爷爷老马夙愿以偿//说来真的好笑无法决定如何出生的我们也无法决定自己如何死去//好久没有看苏童小说的改编了//意象鲜明也蛮好的//画面打开后到演职员表起这中间的每一秒都是导演的创作空间当初应该抽时间去看看《路过未来》的//“如来佛又归谁管?”
这片子看完了。。。牛逼,前面节奏慢,没想到最后就几分钟的高潮,让所有的铺垫都值了,让这片子成神片了。其实片子表露出来的现实部分,比如土葬还是火葬,生态要不要破坏,家人之间的感情,都是故事里很浅的东西,但往深里说,也讲不出来个所以然,不是自由或者,活着为了什么,生或死这种宏伟命题,借孩子口最终抛出的问题很具体,但根本没法回答:玉皇大帝归如来佛管,那如来佛呢?
主题就是强制火化与老人的全尸寄托。行政粗暴与习俗诗意,儿女孝顺与老人失落,“正常”与“反常”(瓜,白鹤,马)。部分镜头、画面、台词稍显刻意。素人演员的台词节奏干扰了观看的完整感,不过跳出来看,这种明显的“表演”与笨拙,本身就是“叹气的大地”“未至的仙鹤”,只有耐心看到最后的人,才能听到大地在叹气,看见一支悠然飘落的鹤羽。配乐清奇,海报优雅,画面诗意。
其实一看这名,就知道是部文艺至极的片子。很闷,很有想法。尤其在农村那种环境下,它营造出一种粗犷原始的美,所以很有诗意和魅力。它探讨生死的命题,夹杂着老人对于生死的执念,又触碰到了宗教神魔之类的议题,极具幻想与艺术。其实更想看看小说,其实从本质上,这类作品不适合改成电影,但我相信,导演一定是有他的执念和悟性的,因此他完成的很好。
很多场景和元素唤起童年的回忆。冰糖,坟头,????,沙土,草垛,骑大马。。小男孩认真的说着五百年。想起小时候的杨树林,爷爷唤我回家吃饭,农村的旷野,贴近自然的从错生活,至今都是心头美好纯真的小时候,现在想来充满了浪漫和诗意。回到这个电影,土葬对那时候传统的老年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吧,土地是他们最后的归宿,消失成烟无处安息。
老,是执拗,是孤独。当一个老人失去老伴,子女无法理解自己,儿孙已被驯化成大人,为死去的鸭子掉几滴泪也就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想起《狗十三》),外人更无法理解自己的执拗。难怪很多老人会老年痴呆,想死又怕死,不再说话不再辩解。突然理解了我那晚年不爱说话的爷爷和总是望着窗外的姥爷,他们走得也很安详。人老了啊。还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