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看到了光 马克·亚伯拉罕
◎译 名 我看到了光/音乐之光(台)/我看见光/我看见了光
◎片 名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
◎译 名 我看到了光/音乐之光(台)/我看见光/我看见了光
◎片 名 I Saw the Light
◎年 代 201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传记/爱情/音乐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15-09-14(多伦多电影节)/2016-03-25(美国)
◎IMDb评分 6.1/10 from 838 users
◎豆瓣评分 6.8/10 from 69 users
◎片 长 123分钟
◎导 演 马克·亚伯拉罕 Marc Abraham
◎主 演 汤姆·希德勒斯顿 Tom Hiddleston
伊丽莎白·奥尔森 Elizabeth Olsen
切莉·琼斯 Cherry Jones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Bradley Whitford
麦蒂·哈森 Maddie Hasson
瑞安·施密特 Wrenn Schmidt
大卫·克鲁霍尔特兹 David Krumholtz
乔什·帕斯 Josh Pais
詹姆斯·杜蒙特 James DuMont
乔·克里斯特 Joe Chrest
韦恩·佩雷 Wayne Pére
◎简 介
电影改编自Colin Escott所著的汉克·威廉姆斯的自传,故事将围绕着乡村音乐巨星威廉姆斯的声名鹊起之过程以及29岁的猝死。
《我看到了光预告片》
《我看到了光》下载观后评论:
呈现的音乐事业都打给了家庭事业,A/B两条故事线都不算好。一个是混乱,抖森和奥妹是怎样因为音乐相爱的?对待音乐事业又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只有态度,没有事件)?夫妻间相互厌倦的过程是怎样的?第一幕有场戏是抖森坐在阶梯上,母亲和妻子对他形成的双重压迫,正反打切来切去构图都保持得很好,这个感觉是很对的——在这样一种家庭话术中。但是后来这种东西就少得多了,一心一意的去关注个人情感,空间太过分散,事件的琐碎导致长时间的凝视也不太管用。所以会有流于表面之感,因为少了亮点/重头戏,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没有新意。中间穿插的那些家庭录像,是给传记和年代戏铺的一个底,但还拿来用作时间的过渡,未免太简略了些。还有奥妹的表演跟复联4的重复感、摄影和配乐优点、牛仔帽的遮/亮光功能、片名的设计…我的初心是为了奥妹的颜看这部电影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人物传记类这种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因为我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真实发生却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随着我观看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觉得讲述音乐名人的电影都开始有些大径相庭了,无论是《与歌同行》还是《灵魂歌王》,甚至连《波西米亚狂想曲》都讲述了嗑药、酗酒与伴侣之间纠葛之类的故事,相似程度很高,所以如果不是很喜欢故事原型的歌曲的话肯定会获得极差的观影体验,本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本身汉克·威廉姆斯在国内的知名程度就不怎么高,再配上这宛如写流水账一般的导演水平,使得本片的唯一亮点就只剩下演员们的优秀表演了,真的很可惜。不过还好这部电影至少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抖森唱歌可以这么好听,即使是这种乡村音乐也能信手掂来,太强了。

憑著當時觀影的印象打分。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對抖森的濾鏡讓我如此,但我覺得角色本身的性格缺陷不該成為影片被認為差勁的理由 更何況它是要求寫實的傳記。只能說很真實,很真實的缺陷,很真實的矛盾,很真實的試圖掙扎著調和女人,情愛,事業,音樂的壓抑的人。我完全理解Hank的行为逻辑和應對方式 也能聽出他的愛 我甚至覺得他非常愛妻子 但他不得不忍受強行融入人群社會的痛苦(事實上我很欣賞 雖然我不是這類人的女友顯得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是不能因為必然的感情受傷而發出奇怪的否定…?) 這哪有什麼站在政治正確對立面的渣 不知道那些無比正常的觀眾在不爽些什麽 他們真的有體會到Hank本人擰巴的性格了嗎 無語。

他演的太好了,以至于后半段非常非常致郁。第一次登上奥普里舞台,看着台下观众的样子多么惊艳,但你知道这几秒可能就是这个人物一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接下来等待他的是无尽的苦难。Party上玩遥控车库门按钮的他太可爱了,做一个纯粹的人有多难。最后在车里和母亲道别的挥手的那一霎那,你真的明白但又太不舍得这个天才和世界就这样道别。也许有些天才注定就是要浪费掉的。哦,天呐。

一个男人写悲伤的歌,因为这个男人懂得什么是悲伤……年少成名又多金,本可借着这超高影响力做更多美好的事儿,最后却英年早逝……为生命的脆弱哀叹,也为生活的艰难、理想的难觅哀叹。他说自己就是个乡巴佬,活得乱糟糟,可他仍是一个值得让人爱的人。故事情节缺乏记忆点,角色扎堆,摄影师多爱抖森?影片完全像一部长达2个多小时的抖森远景照、近景照、特写照影像合集

汉克威廉姆斯美国乡村音乐、蓝调、Honktonk创作男歌手,演唱时喜用吉他、口琴伴奏。在音乐风格上,他既不像东南部的和声风格,也不接近西部流行的西部摇摆风格,他创造了一种抑郁的但却坚定的唱法。就如同20年代的吉米·罗杰斯,甚至还要高。开篇的演唱光影和和妻子一段演唱光影很赞乡村音乐好听
太中年了,这不是hank和Audry的那种死皮赖脸。不过,ElizabethOlsen真拿捏到了Audry的那个难缠、野心和对唱歌莫名其妙的自信。hank的丧是在嘈杂的下等酒吧酩酊大醉地唱圣歌的那种丧,可不是前一个半小时耗在操蛋婚姻里,后四十五分钟扮演情圣未遂。
3.5星。没有那么差。好喜欢真实人物改编的传记片,可以学习到人生经验(虽然选角的气质是不太合……)。何况还能看到穿着又土又俗的老头背心和花睡裤的抖森。“一个男人唱悲伤的歌,他就是懂得悲伤。”刻骨铭心的爱情总会破裂,先前的甜蜜都变成最后互相指责的伤人利刃。
开场灯光很美。之前没听说过这个电影,在店里看到封面觉得好像不错,于是第一次在TSUTAYA了租碟。至于故事的话,虽说是根据真事改编,不过如果把Amy,或者JohnnyCash,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不是说影片套路无聊,是音乐人的人生就是如此无聊的套路循环。
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迷失。汤抖森把握的很好,让人心生怜惜。歌曲还原度也很高,看出来下了很多功夫。终于明白夜班经理摩天大楼为啥违和了,他对敏感脆弱的角色好像更能够共情,出彩,那种消极的,或硬汉的,没有太多情感互动的角色,找不到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受叙述调子的影响(很反高潮的一直压着拍),那种克制绵密导致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hankwilliams从出场起就是个中年人,他的痛苦也被呈现得更像中年人四面局促的压抑而不像年轻明星那种烂摊子一砸。。到结尾发现人家死的时候才29岁。。
我没打算打死给一星的人,因为,我知道...豆瓣观众大多是看三生三世的主,电影冗长乏味,偶然会有断了的感觉,但这就是一群人对于一个人的记忆,抖森的演绎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南方歌手的内心纠葛,呈现了一出本质是天使,却被送上魔鬼祭坛的悲剧
抖森为这部剧付出巨大,从口音到身形到唱歌到了解,也奉献出他非常精湛的一面。但是剧情真的没有剧情,能明显感觉到导演试图紧凑干净地呈现人物的冲突和剧情发展。但太过于跳跃,很多事情交代的太简单以至于hank内心的悲痛有些薄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