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饰倒的木偶艺人,善于操作舞台上傀儡木偶。生活所迫,他进入了一间纽约一间公司从事文件管理工作。这间公司在办公大厦的七楼半,由于它只有半层楼高,所以职员们都只能拱着腰工作。 正是由于这样,戈尔偶然发现了公司的文件柜后面有一扇门。好奇心驱使下,戈尔进入了这扇门。当戈尔一进入门内,马上便被吸入了其中,并飞越时空进入了著名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大脑中。他发现现在自己能随意控制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目光,并窥探到一切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私隐。十五分钟后戈尔自动被弹回了现实中。 这一发现令戈尔兴奋不已,他决定利用这扇门做一笔大生意。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下载观后评论: 刚刚看完,目前存留的印象是通道中潮湿的环境与水声与莫名强大的吸力以及摄像机在进入马尔科维奇身体前后采取的视角使得这一物象与“产道”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lotte描述时又强调马尔科维奇拥有这个通道就像是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两种特质。夫妻二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的象征意义又不仅局限于性别之间的事情,我更好奇它提出的有关“爱”的问题。“爱”是因为觉得对方不同、相同、单纯、复杂,因为弥补了自己的缺失,因为体会到更为丰富奇异的体验?或者因为对方是一个“他者”?同样,如果“爱”的条件是需要一个人成为另一个非“自己”的人,需要“我”成为“非我”……影片的cult大概是把这种普遍矛盾突出具象了的结果……不可想不可说,离开这些,七层半的压抑空间,猩猩的心理以及马尔科维奇的潜意识都颇堪琢磨。还有几段傀儡舞。
8.5/10.多义性文本与视觉想象力并驾齐驱。考夫曼用犀利笔触,借剧作起承转合来剖解现代社会的人际、人性、人格百况,同时增添婚姻疲态、性向异转、 意识压迫等碎片表意。而剧作着重点则在事件演进中被不断更迭,起初围绕木偶师的特殊身份展开,寥寥几笔勾画出悲悯卑微的男主形象,并植入社会傀儡的附加形象。伴随马尔科维奇的角色涉入,深化傀儡的多向意义,是身份体验的新奇,意识共享的舒适,亦是肢体操纵的爽感,根源自异同缘由,但都趋同至操控他人以替代自身去实现脑中欲念的目的。在过程中流转的控制欲或占有欲成为情节驱动,而当此种欲念侵占全身以致覆盖理智,所延展出的是附身傀儡的身份易变,及反复循环的欲念施加。无端添入的超现元素为人物架设愿望的实现通道,似一场蝴蝶效应满足短时所需,扼杀平淡,无法往复。
很有创意的奇幻电影,从一个小门进去后居然能控制别人的大脑,当女职员Maxine和男木偶师Craig两者得知这个秘密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行为形成对比,前者是选择成为最终操控者来达成欲望,后者是受前者的精神操控而被迫成为操控别人的傀儡,一环套一环。故事在人性层面探讨了欲望操控的话题,人的本能欲望决定了人的行为,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傀儡,侧面探讨了精神分裂症的形成因素,比如社会压迫(七分半的楼层象征着受排挤的社会地位)、童年创伤(猴子的回忆 以及最后两女人在Malkovich脑中追逐时不断出现的他的童年回忆),这些因素形成了主体精神上的妄想症(木偶师具备严重的妄想症)从而导致精神分裂,同时又间接体现出世间宗教层流传的精神分裂的原因,即多灵魂上身,压抑了本体意识。
富有想象力的剧情,看着蛮有趣的。但人物的动机只依靠欲望驱动,就算是为了隐喻,也显得有些肤浅了,虽说是带有奇幻色彩,但整部片子却更加怪异和混乱,甚至有种cult片的感觉,让人无比焦虑和恐惧。看的过程中想到了《环形物语》的第二集,自己的人生被别人夺走,自己的意识被他人(社会)剥夺,真的好无力,好难过。喜欢片头的一句台词:“当猴子真好命,因为人的意识,是个可怕的诅咒,藉由思考、感受而备受折磨。”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社会定下的种种标准与概念,我们的意识,真的能做到百分百只受自己控制么?我们不也是像马尔科维奇一样,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被他人影响、被舆论操控?非常喜欢《暖暖内含光》和《她》,不是说这一部不好,但确实不对我的胃口。
学霸猫推荐。属于奇幻。但没想到这部片越看越觉得它包含的元素、概念太过于冗余与复杂。可能是导演太想让本片内涵有深度了。不过关于前面的部分,比如人们都希望可以成为别人,这个话题非常切合本片。后面的部分可能是因为情感纠葛方面的戏份太多,反而让主题有些难以琢磨。但总体来说,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片子。也算是对人们喜欢成为别人这一现象的讽刺。其中也有很多哲学方面的思考,比如我们是谁,我们是否有灵魂,我们的心智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控制我们。总之,概念和想要表达的主题过多,让我感觉自己似乎只是一直在看一场闹剧。如果导演在拍的时候精炼一下主题会更好。或许,这部片子就是为了让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投影和诠释吧。
影史必看电影榜单又加一部。刚看完恨不得暴打几百字“握草....”填满影评,第一次遇到这种我开脑洞的速度还跟不上导演思路的电影,真的很牛批。即便啊结尾的走向比起70分钟前的跨度有点大,但正是这种脱离故事本身把思维框架列给你看的拍法,更让人大受启发。以往只有多重人格的概念,当我看到老人们排着队喜极而泣的涌进另一人的身体通道.....绝了。十几个完整的灵魂共用一个肉体,真是平平无奇看场电影就给人找到归属感()更令人拍手叫好嘎嘎狂笑的是对性的隐喻,夫妻爱上同一个坏女人(怀孩子这段有点柏拉图式代孕哈!)陆续进入马尔科维奇的身体里跟她VR恋爱。不行我这点文字完全描绘不出它的猎奇.....请去看吧!!
对两个话题的讨论,意识和身体,两者如何存在并且相互作用。用电影这个媒介来探寻意识与自我的关系,90年代VR这个概念应该还很新颖,影片已经在利用第一人称影像实验意识的模拟与操纵了。意识虽然脱离了身体,但是依然受限于另一副躯体,并没有迎来真正的自由。新躯体也越来越像旧躯体。同时真实演员在虚拟故事中的设定,点明了这样一个现代文化的现象:演员身体在银幕上其实是一种暴露,观众对演员的身体充满迷恋,这是对自己身体不满的一种体现。我们将自己的期许融进对演员身体的观看与欣赏,然而这不过是将自我囚禁在别人身体里罢了。潜意识中的翻转追逐太精彩,就喜欢这种神棍!
好久之前看过的电影,昨天想起来了又重看了一遍。感觉不错,编剧真是脑洞大开,时间没有错付。木偶师即使在操纵他人时得心应手,在马尔科维奇的体内的时候活的风生水起,还是掩盖不了他自身的懦弱自卑。最后迈克辛和格莱两个女生在一起我是没想到的,不过女儿爱丽丝的身体里囚禁了成年猥琐男木偶师的灵魂,而且未来也是莱斯特和一众老人续命的寄生体这个设定也太惨了。马尔科维奇也是前半生30年40年,都是在银幕上扮演他人,到了后来,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掌控,真正意义上完全变成了他人的傀儡。
在你看了十分钟就想喷怎么男人又他妈出轨的时候必想不到他老婆的transsexual之力瞬间觉醒然后也爱上了那个妹子然后三个人迷之借用宿主搞在一起最后两个妹子合体生了个孩子 牛皮考夫曼的个人风格太强了 随心剪加镜头切换叠出来的压迫感真的让人想起好久以前看的暖暖内含光整部片最同意的一点恐怕是 想过上想要的生活还想做自己 真的太难了BTW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男主这演技和表情管理绝对和sheila师出同门 关键长得还有点像就tm离谱 结果看完一查俩人直接是姐弟 摊手
斯派克琼斯的电影往往以科幻的角度,探讨人生哲学命题.我们到底是以精神的形式存在,还是以肉体的形式存在.我们爱一个人到底是爱他的精神,还是爱他的肉体.这也是《Her》中探讨的核心命题.《马尔科维奇》更加形式化与意象化,最后的抉择情境也是全片的亮点,戈尔选择为了马克辛离开马尔科维奇,而莱斯特却选择了活下去而放弃了莱娜,两个选择的对比,更是体现出了导演对于这一命题的答案.结尾寄居在孩子体内,这是一种不公平,更是一种残忍.文艺版的《寄生兽》,形式版的《寄生虫》.
4 今年看过的几部最好的玩到飞起的作品之一,在控制人生的故事下对“观看”“凝视”的呈现和质询,画外的人看画内的人代入马尔科维奇的视点,同时画内也有另一层“身外观看”之人,三层的观众与被观看者,三层的视点,三层的权力,封闭的超越的窗口带来的以假作真的“造梦”,退场后又一次把渴望依托在下一场“观看”。通篇的性驱动力,唯一的在男性视点中获取“观影快感”的女性观众。在VR越加发展,大众范围上大银幕退位给流媒体的今天,“观看”与“控制”是否越加模糊
导演很厉害 查理考夫曼更是牛人脑洞大开到最后实在想不到如何收尾(Maxine,谜一样善变的女人)但不同于以往不存在的 七层半真的是一个需要哈腰给人压抑的七层半以及爬向他人身体心灵的洞 潜意识的多重空间跳跃 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就是完全充斥着自我的世界 这些设置真的是太妙了最惨的是自以为控制了木偶 最终其实是被木偶奴役的一无所有的附庸品进入别人的体内我才知道我是谁。很黑色ps.迪亚兹这回真的不像迪亚兹 不愧是女马尔科维奇hh
太牛逼了,厉害就厉害在不仅仅是哪一点厉害,看之中甚至没有非常引人入胜,但是看完之后(尤其是最后)真的让人拍手叫绝…灵魂,操控,人与木偶,集体潜意识(btw原来生态箱最后那段是参考了这里?)一直俯着身子的七楼半,甚至最后想了想,如果立意真的是“灵魂”,那么用通道就能到达另一个人的脑子里的方法最聪明不过了。解释无法解释的东西就只能简单粗暴。仔细思考来思考去,黑色幽默的标签再适合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