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
《美国夫人》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剧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里面涉及到很多政治/文化上的内容。但看着心中好thrilled好激动,好想加入这些inspiring的女性。虽然ERA没有实现,但这场运动的效果就像Sean在《社交网络》里说到,他败诉了但他成功了,因为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想想the Stepford Wives和《橡皮头》都是70年代对于婚姻家庭从两性不同角度的反思,它们的大胆和讨论的深度令人感动。现在这样的作品似乎很少了。这段时间的备受争议的内衣广告,人们的思想已经在缓慢地发生改变。Cate Blanchett的表演非常迷人,让人挪不开眼睛,但会比Schlafly本人带给人的感觉更cold & mean一些。看S本人的演讲会让人觉得有种母亲般的温暖… ps i just love the them song!!
女主某种程度是木下的翻版,无论是布兰切特在处理政治活动中寒暄的语气,为了表达其中的虚伪而在念某些台词时故意提高音调的表演,还是剧本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塑造。因为在人物上着墨颇多,反而对事件的描述不够,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全剧这将近6小时的时间观众也不知道ERA有多少条条款,各自怎么表述,更别说各个时期竞选总统的党内候选人的情况,这说明创作者预设了观众有基本的政治历史知识,对于支持ERA的一方的描写,除了是出于剧作上构造与主角线的对应关系,也有反思第二波女权运动自身的缺陷,但作为身处第三波乃至第四波运动的主创们还在傲慢地忽视家庭主妇群体的在原有结构下的“特权”和压抑,香蕉姐作为反水者原因出于对领袖有恐惧情感而不是对传统男尊女卑家庭生活的厌恶,只能说本剧还是处在迪士尼式大合唱中的自我感动中。
第一次看到一部剧里有这么多女权的观点碰撞、辩论。从一名保守党的角度去看ERA,看女权,这个视角很新奇。还有真正的女权和真正的政治之间的博弈,这其中的取舍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我特别喜欢的是Alice在这里的转变,家庭琐事让自己无法思考变得恐慌,遇到了Phyllis,就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目标。可是她的观点真的是这样吗?她其实是想要那种状态,能做专属于自己而非家庭的事情,最后和女权主义者相处之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勇气为不公发声。看到最后很感动,但是对男性失望。有很多家暴(施暴者是男性,受虐者为女性)的例子中,“婆婆”这一角色通常是帮助施暴者的,或者不闻不问,帮助受虐者的情况很少。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每次都会怀疑“只有女性才能帮助女性”这样的话,我们这个社会,何时才能好转
这部剧以少有的反派为主角,展现了1970年代美国的ERA女权运动。处处都有着细微但针扎的讽刺。最近在追乘风破浪的姐姐,万茜说女人是可以帮助女人的。是因为很多只有女人才经历过的挣扎和困境,只有女人才懂。phiplis说女人的这场仗还要靠女人才能赢,有时候同性的对立更让人心酸和无奈。女主虽然反对era,但实际上她有野心,有能力,步步为营,手腕强硬,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全力以赴,简直是职场女性标杆。吉尔说,你想要踩着男人爬上去,fine,别忘了他们时时也在惦记你的裙底。女主最后也是自己宝贵的mailing list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最后全剧结束在phiplis又戴起了家庭主妇的围裙,一个人坐在桌前削着桃子准备晚饭,看起来一切如常,但暗色的色调和背景音乐,又添了几许令人细品的悲凉与讽刺。
这场女性运动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女性重要权力的斗争,例如堕胎,据说在美国至今还有争议,更不用说其他宗教国家。。这么看来,中国比美国倒也没晚多少年。关于孩子,生下来要负责至少到成年,如果在一个经济条件拮据,父母一方精神状态不佳、孩子先天缺陷、单亲等等情况的家庭,生下来的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这样不止对家长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菲利斯的目的并非真的反对女权,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有话语权”,甚至参政。有些女人真的愚昧,争取女权并非剥夺你原有的权利,而是让你有更多选择权。片中令人警醒的是,不管女权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被政治家敲了后脑勺,她们都被政治家为了获取权力利用了,所以只有女性自身变强大才是唯一出路。凯特女王气场太强,霸气,这个角色若不是她演,恐怕会引起很大反感。
女人唔易做,对呀,都已经0202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为这些基本权利而争论不休?其实现在的社会跟电视剧里面的剧情也很相似。身为一名女性,结合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经历和看到的事,真的深有体会。就举一个好简单的例子,我去学车,跟着一起练车的都是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我听到过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竟然到现在还有丈夫反对自己的妻子去学车,而且还是不止一个人,很多人觉得不可理喻,但这就是真真实实的事。平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仅要摆脱条条框框的枷锁和舆论的桎梏,还得会搞政治,其实ERA在当年最终没有趁着这道势通过,的确很遗憾,到今天也还是很难通过。但是有一说一,我真的挺佩服Phyllis Schlafly的韧性,别人可能都是说说而已,她还真的一直做下去了,而且她还去考法学院,我是挺服气的。
我现在还处于女权小白的阶段,在看剧的同时也在学习。虽然这部剧更加适合对女权主义有更深刻了解的人,但是我在看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启发。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宗教国家,保守派在历史和人数上都比自由派占的优势更大。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况且进攻一方还存在诸多分歧和认知局限性,谁胜算大可想而知。虽然ERA的失败是我之前一直不愿意去接受的历史,但是否认事实是没有用的。只有站到反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反思过往运动失败的原因,才有可能在未来改变局势。ERA的失败不代表女权主义就到此结束了,自由派凭借自身的力量曝光不平等、影响到父权政客的政治举动已经是成功了。家庭主妇在反抗ERA的时候也会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而且不是每个人都会像Schlafly一样自我催眠,没准她们也都会变成Alice呢。
施拉夫利完全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能力而去强行反对ERA,即使ERA确实绝大部有利于自己。自己工作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被歧视、揩油都通过眼神表现的很明显了,其实爱丽丝应该是看的最开的女权人,从依附施到了解格洛丽亚最后自主脱离,一边的女权组织内部分歧不断,议题太多又甘于妥协,一边婚驴极端愚蠢,但聪明的地方在于借政治选举拉拢男人,然鹅当权的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他们是传统社会和婚姻的既得利益者,利用完女人的选票就扔(渣男行径都一样)。不错的是最后女权组织们明白了什么都要靠自己,自我建设才有出路,想靠男性自我觉醒的路子等了一万年,真正拿到法律保护还得看咱姐妹们。中国的女权女拳田园女犬什么的门路派别实在太多不想了解,独善其身处处尊重他人就是最好的支持。平权之路漫漫修远。
把女人推到职场中去,女人们就会发现自己一个人在打两份全职工,她们就会又累又不开心,觉得自己哪边都做不好,最终选择不生孩子,可能这就是自由派的目的。/如果男人会怀孕,那流产就是圣礼。/你想踩着男人的肩膀往上爬,别忘了他们都会盯着你的裙底看。/参考历来的斗争经验,阵营的分化是女权运动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也适用于一切争取权力失败的运动。菲利斯说这是政治,不针对个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也确实不是针对个人的,她也是女性的一份子却忘了这一点。当她在一次次野心勃勃发起进攻时又总被男人轻描淡写的抛弃,她也会为女性受到的歧视恼火,为其中的艰难而落泪,然后擦擦眼泪继续她对同性的压迫。/女权运动要走的路还有很远,我们势必会胜利。
有惊喜也有缺憾,感动的地方在于这些女性,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在努力行动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总的来说前半部好过后半部,前半部两个团体各自为战对比鲜明非常生动,然而后半部真正交战时,编剧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保守派的辩论和台词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战力,同样也使得自由派只剩下口号,而且大的时代背景仅仅一带而过,让女权这部分显得孤立无援匪夷所思。其实香蕉姐这个角色可以写得更丰满,她的那句台词:“我们不应该为了反对而反对,正确的事情上应该相互合作”,这才是无论自由派和保守派都应该反思的地方,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谁都无法对某一个派别的所有观点照单全收的,对手争取或者捍卫的东西,有一些也正是你所需要的。
谁是美国夫人?她们都是。最喜欢爱丽丝的戏份,她完整的展现了70年代这场运动对哪怕是反对它的人也产生的正面影响。在休斯敦爱丽丝与一个Pro ERA的女士把酒言谈,充分展现了两个阵营的女性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还有那首马克思主义歌曲。音乐和真诚没有边界,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对爱丽丝来说。妇女的议题始于妇女,却被走入权力中心的人左右利用,那些真诚对待这些问题并真切帮助周围的人才是运动中真正有价值的。无论妇女的信仰婚姻状态,电视剧以及演员在很多细节都给到了收到压制的表现。这意味着主创认为妇女的状态无关于妇女顺从与否,如果感觉到过得还不错,不是说没世道没错,只能说明你幸运而已,因此不要阻挡他人改善状况的行动。
看的第一部关于女权的剧集,想不到作为著名女权主义者的凯特·布兰切特会扮演历史上著名的反女权主义者菲利斯·斯拉夫利从剧情看,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为背景,展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反女权主义者菲利斯看似是为了家庭主妇的权益而参与了反ERA战斗,实际是为了自己能在男权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她是为了“胜利”而不是为了“正义”。反观以格洛丽娅为首的女权主义者,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在许多行动上还要求助于男性从现实看,剧中争论的许多关于女权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实在可悲。女性群体在现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还是很难有一席之地。女权之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女权主义者们依然在奋斗
虽然菲莉丝并没有得到她真正想要的政治权利,但关于Equal Rights Amendment的战争的意义已经远超结果。两方歇斯底里的斗争在横行了一万年的patriachy和racism毅然不倒地重新登上舞台时已经失去了意义。菲莉丝在反女权的过程中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初衷早已改变,倘若反女权维护的是美国家庭和幸福家庭主妇的利益,女权维护的是受异性婚姻和生育压迫的女性的利益,菲莉丝所维护的,大概只是排除一切外力,切身为自己的梦想争取的自由。有时候,自由不是口号,不是政治运动,不是找寻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意识形态,只是……顺从内心,坚持自己想做的事罢了。菲莉丝做到了,格洛丽亚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