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长期流亡苏联的共产党人。在希腊军政府倒台后,于处人生暮年的他终于可以回归故乡。当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暧昧的身份,再回到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对家人与朋友时,他感觉到了人情的疏离,对未来的盲目,对于祖国低度的认同与漠视。人们企图卸下记忆的承重,却又害怕轻得迷失 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失去了国籍。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第3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第3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编剧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托尼诺·格拉 / 萨纳西斯·瓦尔蒂诺斯
第37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塞瑟岛之旅》下载观后评论:
看安哲的片子总是能让我产生对一些深刻问题的思考,这次是身份的认同。看上去就算是同一民族下,长期远离家乡的环境也会让人被隔离出来,值得我去深思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社会特质让人群产生了身份认同,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却无法在自己的胜利果实上安享晚年,人群的统一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压过了事件的是非。最后的镜头里男主飘向大海深处的画面让我想起来被处死的莫尔索,同样的境遇和结果让人感受到一些现实的荒谬。扣一星的原因是男主妻子的角色看着十分抽象,很难让人理解她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情感的转换在这片里显得太过潦草,作为观众是完全看不懂她为什么又突然愿意呆在男主身边。尤其是最后她和男主一起登上那块代表着被驱逐者的木板,但她并没有被法律驱逐出境。如果安哲建立这样一个形象只是为了凸显爱情的伟大之类的,那也太过肤浅了一点

当安哲一贯疏离的镜头对准并推近个人时,就像“时代”这座大山压在小人物头上。连演员都确切说出“是我”,女儿却说“他可能是我们的父亲”,对他身份的不确定。他的密语没多少人懂,他的“烂苹果”{俄语。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导致他无法上船。关于话语权,警察用扩声器说出他的话,漂浮在海中的他只能用小提琴发声。被判了四次死刑,第三次被放逐,没有身份的人,一如镜子的意象{亚历山德罗斯在镜子里看到像父亲的人,挥手作别的古希腊女雕像,被搬走的男雕像预示他的父亲会被再次驱逐。}:“我看着自己,它是唯一提醒我我还存在的东西”。 开场演职员表叠印的是某个星系,在浩瀚宇宙里我们又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失散多年归来的父亲,《重建》里父亲回来,母亲也是问“你吃了吗”,导演的经历投射。沉默三部曲之一}

三星半。前半段是五星级的迷人,集中、沉静的画面,忧郁、神秘的音乐,卖薰衣草的老人,雾中的车,一丝悬疑和超现实。主题明晰后,不被接纳和再次漂泊都可以预料,场景归于熟悉的中国式乡村,情节也回归现实,因此丧失了一些魔力。临近尾声有一幕,远景是海上的老人,近景警车停靠,热闹的音乐,感觉这是一个很棒的结尾了,调和了沉重,个人非常喜欢,但似乎不符合导演的审美。直到真正的结尾来临才明白,原来是为了这口醋包的这顿饺子,当然也是属于电影艺术的时刻。同样喜欢他嘲弄死神的一幕。整体上始终感觉感情不是很真挚,母亲的“痴情”沦为布景的工具,包括后半段全程陪同的“备胎”。导演把自己置于一个自恋的视角,也添入一些主题之外的元素。

战后伤痕文学。老兵寻根之旅。一个漂泊无定、永远被放逐的人。就当作安哲给我们的一本安慰书。一个人不可能第二次回到故乡,故乡的消逝是一个永恒不可逆的过程。那个小破房子也许象征流亡人残破不堪的乡愿,一把大火,付之一炬。固执地守护那一寸乡土,代表着某种无力的、绝望的抵抗。大量的广角、移焦、俯瞰,像是幽灵般游离的视角,隔着阴翳、门窗、迷雾,看不清人物脸上的神情,捕捉情绪就像雾里看花...开头那个双三角镜头个人很喜欢(自己乱取的名字),极具舞台感,大概是整部片最鲜活的镜头了。中间那个浮沉在海上的镜头也特别喜欢。一个人被虚掷天地间,氤氲缭绕,暧昧不明,就如同这个人的存在。特别神秘主义,特别北欧。

年老的灵魂回望过去 归来 漂泊 孤独 自我 以及一些远远超越爱的情感 以及一些回旋的情绪以有源的音乐的形式浸透在雾中在雨中在水中/分了两次才看完这部电影,两次正好在想象和现实之间,从而看得有点迷茫,虽然就算是一次性就看完可能也不太能明确现实和幻想的关系/可能是由于最近的其他电影都太直白了,以至于观看的时候本应该属于自我的观影体验很容易被大众的滤镜影响(非常痛恨这一点),看这部的过程中,虽然从一开始就不断提醒自己,但观看的思绪还是会被干扰,然而随着音乐的进行,逐渐,自我又清晰的回来了/烂苹果 清晨 剧场内的行为 以及最核心的 亚历山大的意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能明白

感覺整部電影都被哀愁的濃霧籠罩了,心又冷又痛,唯有沉默是一切的解答。之前就說過很喜歡安哲的畫面,很濃重又很冷淡,帶有很深的情緒,這次依然。以鄉愁為生存動力的漂泊老人,發現時隔三十年回到家鄉後,大家已經對故土不再留戀、情感也變得冷漠,家裡更是容不下他,一切都跟夢中的想像還有腦海中的記憶不同,他發現他找不到一個家,沒有身分的人,連待在原地都不被允許,也沒有國家願意接收,只剩下繼續漂泊於海上,而對感情有所掙扎的妻子因為愛選擇跟隨,可能是唯一的慰藉了吧。我覺得這是在講述對於身分或是國家認同的崩壞,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只剩下無盡的憂愁

(4-)同样是安哲很诗意化的表达,有着“奥德赛式”回家的内核,可和奥德修斯不一样的是,在回家后这个家却并没有接纳他,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对他的排斥与隔阂,站在与自己充满感情的土地上,却不属于这个地方,守护着的一小片房屋最终也被烧成废墟,身边人对自己的流放比战争的流放更恐怖,安哲把人而树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进行对比,人的渺小尽显无疑。塞瑟岛在片中并未实体化的出现,只是在后半段出现在人物的话中,而那也许才是属于这两位老人真正的家乡。
地理上的岛屿最终还是内化成了内心的岛屿 小得只有海面上的一方铁浮萍 不过丝毫不觉得浪漫 只觉得传统男权家庭对女性的压迫实在令人窒息 当男人在外面搞革命 痴迷于自己的大事 桎梏于家庭的女性只能等待 流浪归来的男人看似怀念过去 但迷恋的只是过去的自己和尚未夭折的理想 于是又把一切搞得一团糟 乃至成为公敌 至于亲人 爱人 好像不属于过去的生活一样 到临了看到的还是负累 可怜最后katerina还是跟他去了 何必呢
140分钟版本:1.收稻完成,临近半夜,略觉饿肚,突然决定,买份卤料,找部影片,边吃边看;2.于我而言,李安的好些电影像小说,王家卫的好些电影像散文,而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好些电影则像诗歌;3.十天前看陈丹青的《局部 第一季》让我对绘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可能因此导致《塞瑟岛之旅》的好些摄影画面让我觉得挺像一幅幅画作?结果查看了自己曾经的观影记录,发现《雾中风景》《哭泣的草原》早已有类似的感觉;……
时空交错却浑然天成,剧情凌驾于一切刻意之上,是电影的独立和真诚。每个镜头都长到足矣让你在切换下一个镜头之前感受它的感受,感受叠加,感受延长,在雨中,在雾中,在镜框中,在不安中,在爱里———漂泊,寻根。我喜欢老人站在那个空间伴随着船鸣声摄影机360度环绕拍摄老人近景的镜头,把战乱时代背景下渺小个体的不安体现得淋漓尽致。整部影片的忧郁和美丽都充斥在了最后那个镜头,迷失在另一片海。
资料馆大荧幕观看效果放大很多,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屏幕的震颤、视觉焦点的移动、雾气弥漫的气氛。流亡之人回归乡土失去身份认同的可能性,意志力孱弱的男人和有执念的女人只能在漂浮的船上安命,走向虚空似乎才是真正的归途。安哲电影总是行走的迷思,不知思考的边界会在哪里,看完得不到任何澄明,只会把我也推向大雾深处去。电影离我很远,但是理性光辉依然迷人。
老人年轻时从希腊流亡苏俄,几十年后“回家”,但故乡等待卖地的村人拒绝他,警察当局反感他,码头工人们载歌载舞而忽视他。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还是私人身份认同,他永远在寻找回家的路,永远无家可归,最终还是爱人陪伴他,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其实哪里有回家之旅?一切都是导演自己的梦,看到了卖花老翁,想起了父亲,也想到了自己吧。
觉得最 Cinematic 的部分是开场梦境到亚历山大一路尾随与父亲形似的老人直至真的寻回父亲。其后则只是不断以看似灵活的长镜头调度中演员缓慢的言语和动作进行疏离的传达。说它装腔作势,但看不出它多么关心故事背景的隐喻和人物的过去;说它充满感情与诉说欲,但可能比最难看的塔还要封闭而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