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电影中,社会被分为主角、配角和废材三个阶级。作为一名“配角”, 葆拉从来只是在背景中出现,但她一直立志成为一名“主角”。然而,就在最终考核之前,葆拉的“读心器”突然故障了,没有配乐渲染情绪,葆拉还能成功晋级吗?《戏梦空间》是一部为影迷准备的反乌托邦元电影,充满了对影史的回顾和调侃,“活不过一分钟”的小配角们,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
第5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 最佳影片(提名)索菲·琳恩鲍姆
《戏梦空间》下载观后评论: #歌德学院2023德国影展#人山人海现场排起长龙,映后有导演连线。属于揉杂多种元素的元电影,导演其实想表达的很多——首先设定是反乌托邦社会寓言,霸权主流话语&“排他性叙事”(导演说灵感源于川普),一批概念先行的角色符号(主配角待遇差距悬殊),自带bgm的“废角”串联线索,戳破了上层精心打造的“幸福美满”粉色泡泡,也影射了“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来自底层边缘人群的反抗),细思极恐。尽管结构匠心独运,情节设计有创意,可遗憾的是,从后面开始后劲不足慢慢泄气(陷入套路),明显感到节奏凌乱叙事失控,而且讽刺的是,电影主打的是“反好莱坞”,最后还是走向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与《龙虾》有差距),不仅没有深化主题反而走向了批判的反面,也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不成熟,及在执行创意上的捉襟见肘。
7.2/ 概念先行的软科幻,隐藏迷影梗的元电影,将电影行业人物植入导演自己所搭建的乌托邦王国,再由女主作为X因素承担秩序的紊乱者,试图将森严的制度推翻打碎,设定很有趣。前半段是想给五星的好,铺设的世界观令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打破第四面墙,还是大玩声音魔术戏法,很快能将我代入情景故事中。奈何导演缺乏整体叙事的掌控力,后面逐渐流俗,虎头蛇尾实在惋惜。女孩借助了母亲的外力因素才得到所谓的成长,迟迟没有等到她自己的觉醒时刻;寻亲这条线也是浅尝辄止,父亲的失位仅是这段跨越阶层的父母爱情悲剧,对故事推动作用起了“引入”没做好“收尾”,制造的矛盾点太牵强;高潮戏份融入舞台剧式的表演风格,想抨击上层阶级的虚伪,但处理的太过煽情,尴尬谢幕,浪费设定,明明可以更好。#2023北京德国电影展
戏剧空间的创意核心是把阶级性对位在番位上,但比重最高的还是读心器,从体验派表演方法到是否有同理心体察情境或者本身就拥有非凡的复杂经验,在视听上表现为配乐是否可以辅助观众进入角色,有配乐和没配乐是一种,配错配乐起反效果是另一种(未提及),跑调、干扰、杂音让人心烦意乱却没有为阶级性服务,在寻找的路上甚至融入了更多修辞,与其不如单纯将不同角色的BGM压制性与阶级性相关联,像汇报演出那一场看齐,在主角完型之后重新成为BGM的主宰、自己人生的主角,没有人能够在她的戏剧独白中击倒她,类型、剪辑、景别、番位和剧本也都能带到,现在的故事讲得很累,概念、手段和主线是攥不起来的,好在收尾时及时挽尊
林嫩鲍姆为其电影世界设定的运转逻辑有一个核心上的弱点:电影的角色分配基本是一手遮天的制片业自上而下做出的,而社会中的角色设定是个体与社会范式振荡后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态。个体的情感表达并不一定要汇集于社会的范式,只有具有公共性质的个人表达才被期望要符合人的角色。而本片将电影逻辑设定为大一统,实际是上将一切都公共化,从里到外都是《楚门的世界》,却几乎完全不考虑人物在这种社会范式下的表演性。电影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硬将社会阶级逻辑接在电影叙事上,似乎游戏式嘲讽了类型叙事的模板便能扭转社会里的分层,故而更像是学生自鸣得意的习作,而没有真正触碰真正敏感的地界,那就是观众的位置。
三星半。太虎头蛇尾了,概念设定非常棒,反乌托邦 楚门的世界 迷影情节,加上六十年代美学整体上形成了复古属性极强的异托邦,然而当我以为女主为了寻父进入花絮空间展开人格觉醒后,会打破这个异托邦就像同类的影射人类社会的电影那样的时候,高潮似乎戛然而止,不仅寻父的故事结束的莫名其妙,整个对于结构性的歧视的批判与反抗如同儿戏(尽管晚期资本主义的反抗叙事都挺经不起推敲),精心构建的世界观就这么浪费掉了。暗流涌动的花絮演员是否还会起义?主角学院的统治是否还会稳固?这些前面抛出来的线索全部无疾而终,实在是过于唏嘘,或许是导演能力和野心都不足吧
23/11/18 北京德国电影展打卡。影片新颖的形式,直接与观众互动的间离效果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跳切哥和剪辑之枪我直接大笑出声。影片对个人叙事和自我定义的探讨也让形式没有流于表面,跺脚戏有人说尬但我真的真实落泪了,虽然略显俗套但很难不为这种个人主体性的觉醒时刻而感动。可以说这也是一部探讨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展现少数人视角的影片,也难怪戴锦华老师会格外称赞!映后非常棒,最后还想说竟然本片导演就是Druck第五季的导演啊我真的太激动了,和喜欢的剧的导演本人在同一时空交流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没有想象中完成得好,明明是有趣设定 有深度的探讨,但故事设置得深不深浅不浅,甚至主角和幕后人物的冲突设置究竟根植于哪里都没有,也许是在影射现实中的歧视和憎恨即使没有理由也能存在,但其实深究下去都能在人性里找到答案,没能把这一点好好讲清楚,却花了大篇幅讲略有些俗套的小家故事,即使世界观铺的再大也很难成为合格的反乌托邦叙事(而且总感觉只是在套用电影、幕后这些概念,跟故事本身并没有融合在一起,就好像我以为肯定会有一个关于幕后的彩蛋,或者让所谓主角来演花絮也好,结果什么都没有
7.6评分蛮合理|巧思很多,用电影/剧本的语境讲阶级,电影/传媒变成了权力系统,配角废角主角化,一些随处可见的迷影创作梗也非常有意思,蛮能引起思考的。没有用的角色不必花功夫描写,只有主角才配有storyline,创作的时候又在重复着现实中的这些令人反感的规则制度,讽刺很满。不过设定不统一,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感觉,而且线头太庞杂了收束得不好,本来以为废角会涉及到权力对挑战权威的历史改写和修饰,结果最后回归到了母亲和自我成长上,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了,有点子遗憾
4.5 好厉害!一部只有德国人才能拍出来的电影(“鸣谢”马克思布莱希特和希特勒),完美缝合了阶层、种族、难民、性别、性少数群体问题,可以说把德国至少200年以来最重要的问题全都囊括其中,而且是通过陌生化和元电影的方式,于是电影工业内部的种种问题也一览无余,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的同构性被彻底扒出来。创意设定满分没得说,但很容易拍成一部点子电影,想要一点点将这些设定和悬念铺陈开,把故事讲得圆融有机,给人恍然大悟的观感,获得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愉悦,更需要极强的功力。
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电影中,社会被分为主角、配角和废材三个阶级。作为一名“配角”, 葆拉从来只是在背景中出现,但她一直立志成为一名“主角”。然而,就在最终考核之前,葆拉的“读心器”突然故障了,没有配乐渲染情绪,葆拉还能成功晋级吗?《戏梦空间》是一部为影迷准备的反乌托邦元电影,充满了对影史的回顾和调侃,“活不过一分钟”的小配角们,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
#BJIFF13# 设定非常有趣!!!很好玩~梗也很多ww 不是一个劲儿的堆设定而是通过女主的日常生活来将电影世界的世界观呈现给观众,这种方式我觉得很好~主角和配角三六九等的社会地位,反乌托邦的主题也不错。后半才发现还有母爱主题,就觉得还是想说的太多了吧ww 明明这两个主题每个都很好,但是全都放在一起就觉得每个都没有深挖…如果任选其中一个再完善一下会更好~
创意是好的,将全社会比喻为电影行业较为贴切,也确实有阶级划分、资源分配、发声权力等两者互通的事物存在。只是电影行业不仅仅有演员。还有很多技术工种,及制片人员,往前还有出品公司与导演,往后还有观众与票房,如果将这些都加入故事中,故事会更具深度更能照应现实。目前的观感只能说是一个概念标本,没有被完全实践。4601 2
11.18 德国电影展|歌德学院.很有趣宏大像动画电影一样的世界观~可能受限于片场最后只能结尾在一个大团圆(也算开放结尾)。很喜欢废角区的场景设计以及剪辑警察,很多完整的设定。(补充:映后谈见识到了导演女士的真诚~理解了她的社会学背景所产生的独特细腻的人文关怀~可惜中方的主持太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