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卖艺春秋 费德里科·费里尼 阿尔贝托·拉图瓦达
这部电影带有浓厚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基本上与费里尼中后期的神采飞扬不一样,采用了纪实手法来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结构简单,多用长镜头。片中的内容与战后意大利贫瘠的社会
这部电影带有浓厚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基本上与费里尼中后期的神采飞扬不一样,采用了纪实手法来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结构简单,多用长镜头。片中的内容与战后意大利贫瘠的社会现实相吻合。本片也是费里尼首次与自己的妻子玛西娜合作。乡下姑娘莉莉加入一家剧团,她的表演相当成功,不但在观众中大受欢迎,剧团团长契克也暗中爱上了她。由于契克常常醋意大发,剧团惹上了许多麻烦,最终不得不解散收场……
《卖艺春秋》下载观后评论: 费里尼处女作,情节性弱,刚看难免失望,但随即越发觉出动人之处。1.另一译名“杂技之光”更合原义,费费初执导筒(尚是合作导演)便能拍摄自己钟情一生的马戏团与流浪艺人题材,着实幸福。2.片中不乏各类喜剧色彩浓郁的偏执型小人物,如不断敲打砍击的匠人和频繁哈哈长笑的黑人号手(部分台词或许启发了[天堂电影院]的疯子一角),表演段落也不无闹剧气息,但最终感动人的却是欢愉背后的哀寞,一种悲喜交融的生活本相,一如男女主浪荡虚伪的外表下暗自涌流的真情,还有他们对表演事业的痴狂之爱。3.剧作与同年的[彗星美人]颇相似,就连女主卡拉·德尔波娇也与安妮·巴克斯特共享相近的美貌和气质。4.玛西娜首次出演费费作品,天真又搞怪的颜艺已然初露峥嵘,角色又同[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相通。5.黎明时的困倦群像。6.火车告别与轮回收尾。(8.0/10)
费里尼的荧幕处女作,已经可以窥见前期的马戏团风格以及狂欢与落寞的母题。朱丽叶塔古灵精怪的表演风格也正式确立。男主代表的是底层艺术工作者的困境,他们追求梦想,热衷艺术,但经常入不敷出、食不果腹,甚至流落街头。片中出现的黄牛就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但却对艺术追求极为坚定,所以男主对酒店的低俗滑稽表演十分不屑。男主和女主分别代表着底层艺术工作者对于爱情和梦想的追求。所以男主抛弃未婚妻疯狂追求女主,女主不择手段反复利用男主。最终女主把男主作为跳板出国演出,但只是众多伴舞之一,离欧洲巡演的梦想相去甚远。而男主也回单位原来的剧团和未婚妻身边,一切回归了原点,爱情彻底破灭。结尾的相背而驰的火车暗示着两个人缘分的破灭。另一个美女出现,男主再次心动,他依然要追求爱情。而对爱情的追求的背后,是对于无情现实的挑战。
处女作,适口,成熟。这是一个探讨爱的片。尚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阐明爱发生的原理,也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神学来解释,所以爱可以被归类为哲学。爱不是等价交换,把相互给予的爱变成等价交换,是为了服从社会和谐的秩序,并不是为了最大化爱的价值,最经典和通俗的形式在人类世界即为婚姻。《卖艺春秋》如果被定义为喜剧,即否定爱是自由的,无由的,不可揣测的,一是讽刺契克男性力量薄弱却致力于挑战高于自身难度的可笑,二是讽刺莉莉安娜在男性主导社会里自我物化的虚荣和对自身价值的不自知;如果被定义为悲剧,即爱是自由的,对他人的爱,对职业的爱都是自由的,无需去解释的,不应被judge的,那契克和莉莉安娜的悲情所在即为:两个深知自我需求的人,在不择手段追逐目标时,被亲朋、同胞、社会的不理解,面对嘲讽和孤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卖艺春秋》应该比有所功名之后的《八步半》《甜蜜的生活》更应该看作是代表费里尼的影响自传。虽然是舞台剧团形式,但毫无疑问指代的是托拉斯片场的商业模式及其中创作者的生存状态。从《大路》到《阿玛柯德》,费里尼总喜欢描述外在的诱惑给贫贱情人间带来的疏远和背叛以及基于权力关系不对等所产生的虐恋。或许费氏在描述爱情的同时,总还会留出一手,让阶级感情充当爱情破灭的填充剂。这也是他自己的“马戏新现实主义表达方式”所在。不过他在后期放弃了这种表述,将阶级差距带来的观众同情转换到了艺术家乏力期空洞的精神内部,从而融入了心理现实主义的浪潮中,与安东尼奥尼们交相辉映。
费里尼与阿尔贝托·拉图瓦达联合指导的一部新现实主义作品。故事大概讲了一个故事:女主的出现引起众人的极度。男主为了女主,背叛了女友,女主似乎只把男主当成通往成功的跳板。但女主对男主并非没有感情——在女主成功后的车站里,女主对于男主有一种单纯的分享欲,这时的女主对男主有一种纯粹的感情。结尾处费里尼安排了一个轮回式的结局——男主不过是一个花心大萝卜,女友对于他只是一个猎艳失败后的安慰者。本片展现了一众小人物的生活片段,活力与生计,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背叛被刻画出来。本片的高潮之处也是男主的高光之处——男主拒绝女主的挽留后,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赢来的掌声。
生肉。暹罗猫,鹅,牛,流浪猫。动物元素。人的丑态。恶女和圣女的对比,老艺能了。其实还不是她作为商品的被凝视和出卖的一生,她以为是她的选择,实际女利都算不上,最典型的对比她从一开始的裙子掉了跑到后台到最后越穿越少的练习,走动,表演。结尾火车,一场轮回,他死性不改。费里尼在拍生活场景的时候也不错。从中窥见的意大利建筑和民风一角。意大利语讲起来也是吼和语气硬。女演员们真漂亮。现在的被凝视和献祭的看韩国女演员们就知道了,一样,没变。森森白骨堆砌的历史。和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以一起看,对比,剧团
太难看了……看了四天,每次只能忍15分钟,总算看完了。女主是不是反派一直纠结着我,男主也挺反派的,男女主视角转化和共情总觉得有点问题,可能是以男主视角为主吧,那也许算个被蛇蝎女拿捏利用当跳板成名去大舞台的悲伤故事?拍成现实主义风格也不太像黑色电影,两个人的爱情全是算计。男主这样了女二玛西娜还原谅他,庆幸他回归,男主又看上了其他漂亮女孩,只能说很享受自己被当跳板有利用价值的权力感了。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夜里认识巴西舞者那段吧,贫穷的纯净。
无从知晓两位导演的具体分工,但不难在各种奇妙的狂欢与想象(后台故事,异国风情的餐厅),以及淡淡的落寞(比起莉莉的成功故事,我们更在意团长和Melina的心路历程)中找到费里尼的影子。对剧团的描绘对比8年后今村《被偷盗的情欲》。表演是杂技,吃饭也是杂技(特别注意别墅中的备餐场景)。莉莉提到记者夸她有Maresca(男主妻子的姐姐)般的美腿。
费里尼合拍的处女作,两位导演都邀请了自己的妻子出演片中重要的角色。同时费里尼从童年时代便心心念念的、如家人一般的马戏团,也成为了影片主要讲述的对象。娱人的演艺圈,沉沉浮浮、走走停停,得势与失势都在电光火石之间,这也让影片在结尾的时候令人感到哀伤。追逐梦想的过程固然是不感觉疲惫的,但是梦想追到手之后,可别发现那就是一场不见底的「空」。
片尾挺意味深长,以为经历了这么一番波折,男主终于认识到真情可贵,不再被好高骛远的年轻漂亮女子所吸引,然而并没有!莉莉一出场确实惊艳,但这种美不是意式的,而是带有斯拉夫种族特点的,也符合她想要攀爬逆袭的角色设定。舞台戏应该是费里尼的拿手戏和看家本领,以至后来多部作品中都出现了马戏元素,正是在这浓妆艳抹、粉墨登场中尽情显露人的本性。
影戏和戏影。戏台模拟广袤世间,旷野化为集体步行的背景,挤压现场表演生存空间的恰是将其记录下来和期望创造不朽记忆的。饿牢子、夜猫子、欧洲遗子和一点十日谈精神点缀filmed vaudeville,Tu vuò fà l'americano会在六年后继续道出美国化的现实,自我感动的凯科已经有伍迪艾伦式白莲花男知识分子的雏形
穷途末路的经纪公司老板,一边享受着备胎老板娘(Melina,Giulietta 饰)的鞍前马后,一边对形象、演技俱佳的新人(Liliana, Carla Del Poggio 饰)马首是瞻。生意人不做生意,傻乎乎地每天都在想着谈感情,而戏子自有算盘,结局自不必多言。这部片子剧情比较简单,似乎只要把遥相呼应的开头和结尾看完即可。
费里尼的处女作,日后他许多电影的元素或讨论的主题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雏形:马戏团(剧团)、导演和指挥家(剧团导演)、花心男人对爱情的背叛、单纯的容易受骗的女人、上流社会的糜烂与底层社会的贫瘠之对比。结尾的场景再现与开头的呼应似乎是对男主下的“西西弗斯”似的审判(当然,他断然是英雄的反面,最让人心疼的还是玛西娜扮演的未婚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