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列夫·朗道:退变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伊利亚·佩尔米亚科夫
一家秘密的苏联研究所结合了科学和神秘实验,旨在创造理想的人。 该研究涉及所有员工:特权量子物理学家,克格勃官员,厨房员工边缘人员和政治上激进的测试对象。 研究所
一家秘密的苏联研究所结合了科学和神秘实验,旨在创造理想的人。 该研究涉及所有员工:特权量子物理学家,克格勃官员,厨房员工边缘人员和政治上激进的测试对象。 研究所的居民发现自己身处深处的生存危机中,被逼向悲惨和暴力的结局。
《列夫·朗道:退变》下载观后评论:
时过境迁,已经不能撰写如两年前那般直达地评论。DAU在小范围和短时空里,是个实验。但放大到一个主权国家,和长达数十年的维度里,就不再是实验了,可以称为“生活”。一代睿智的人,规划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打破旧有的桎梏。而经年累月,可能不出三代,人类基因里的贪婪,足以毁灭梦想。忍耐住六个小时的片长,会发现,黑板上数学公式推演的发展轨迹,也少了那一组变量。世界上,有的人组合在一起,需求的是包容和顺应自然的路径。而另一些人,踏上的是“实验”的道路。可怕之处在于,实验的尽头多数会“推倒重来”。后果就是有一群人陪葬,而设计实验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不会手下留情~

不敢妄加评论,毕竟分四次看了部六个小时的电影,什么剧情和人物都感觉不是连贯的,最后只留下了个人的感觉和想法。就是无处不在透露着腐败,只有儿童是纯洁的,其他的官员,科学家,厨子和服务员,还有年轻人,都慢慢变得虚无,自始至终无处不在的酗酒和性泛滥,后来变成了粗鲁和暴力,直至毁灭和死亡。有点可怕,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吃喝)而奋斗,就算口口声声说有信仰,当满足了生存需求后就变得空虚和腐败,最终灭亡!整个片子没有人坚持初心,都变得堕落,特别是管理层,打着正义的旗号做着虚伪的事或者干脆诛心…

6小时看完的电影。前主任的办公室真的很好看,都是三原色的德国包豪斯风格设计,椅子啊,装冰激凌的玻璃盅啊,结果换了个主任,就变的很拘谨。4h30min的时候,他提到按照时间线,5年后(1990)出现解体,10年后出现对立竞争,同时也团结更多力量。“完美的隐形人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光会穿过ta“。看大部分的风流韵事,就像人们爱土豆。一边切猪一边自弹自唱的来段歌颂科学的歌。最后半小时杀猪,最后五分钟清理全实验大院。六小时看完,人都有点恍惚。

主题和剧情是很不错的,展现了一个逐渐走向民粹、纳粹主义制度的瓦解,尤其是似真似假最后冲突的一大段表演,充斥着混乱和无序,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人的劣根性。但是回过头来一想,这都是“真实”表演,你无法忽视那些失控镜头,血腥镜头对演员的伤害,以及意义何在,是不是真的如噱头所说沉浸式表演可以进一步展示试验性质电影的魅力,我觉得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边界是很危险的,电影可以映射,警示现实,但不能强行闯入现实

无法给星… 个人很喜欢 但并不推荐大家去看 真的很容易ptsd. 去年看Natasha我还可以说是自己没心理准备 今年反而因为知道实验电影的部分真实性存在 得到了内心更大的重创. 影片深度 对人性dark的残酷铺展 色调时代感 琐碎的对话 一瞬间就被笼进了DAU宇宙. 特殊的苏联时期 科学 艺术 暴力 极权 压抑 极度的压抑…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脏 真的不要看.

在后半段的一场聚会中的钢琴独奏结束后,我竟然跟着鼓起掌来,大概4秒钟后幡然醒悟,吓了自己一跳。数次入迷,难分真假,在这长达6个多小时的影像中,不只是因为DAU的创作方式,更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把控所在。影片越往后发展,图像色彩声音节奏等越纷繁,在非戏剧化的“毁灭”中,创造真实的疼痛;把time-based作品流放于自然的演进,从而洞察“绝对的建造”。

六小时 at M 。第一位领袖放任腐败,第二位领袖铁腕无情,DAU只是失语的傀儡。请前KGB来演KGB,请真纳粹来演纳粹,请真同志来被霸凌 --- 导演确实用此思路还原了高压与堕落泥沙俱下的环境,但除此之外感受不到什么特别的message。
要了血命了。刚刚看完《娜塔莎》就继续了这6个小时的片子,每个国家都有不堪,但凡有历史的国家必然有丑陋的部分。苏联也一样,实验室里的人性是扭曲的,且通过影像与实践方式,更会放大了这种事情。这是极度恐惧的!
如果说娜塔莎只在于呈现一种表象,退变则是深入极权主义的肌理拆解出它的内在结构与成因,它是如何生成的,如何运作的,人性是如何在其中被一点点剥离的。因此仅从内容层面来说,这部要有趣得多。
这已经不是电影所能承载的了,如果不是被封在家里,我估计一辈子也坚持不了那么久看完。人类学、物理学、数学、艺术、心理学的交融下,所看到的失控以及崩塌,冲击太大了。
这部六小时的群戏强化了《娜塔莎》的“极简”感。原本还想抱怨一句片尾的大血洗决定铺垫太少,但整部作品的逐层推进还是再次震撼到我。
6时7分的电影,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长电影的记录。实验电影,电影实验。这部电影无法用现在的认知去理解。太难了,太牛了
不至于乏善可陈,但也没什么惊喜。实验性应聚焦于内容而非形式,尤其是这个形式并不新颖,也不足以撑起内容本身的时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