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讲述了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莫家四兄妹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南京相继来到内蒙草原与牧民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人生选择和自我寻找,在奋斗中履行自己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诺言而发生的悲欢离合。他们曾因文化差异和环境艰苦而哭泣,也为收获动人爱情和珍贵友谊而欢笑,把青春和生命挥洒在这片土地。然而时代的迅速发展,又开始让他们对单调的草原产生了怀疑,他们在花花世界中闯至头破血流后勐然回首,草原依然以最温柔的姿态召唤并拥抱了他们的回归。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下载观后评论:
从南京知青下乡到奔赴广深打拼,都很具体,都有很多感动人的细节,但是在人物结局上的处理显的有些太快进啦。
比如莫桑梓的死,只有两个镜头,①爬上去救火的卡车,②她的名字出现在烈士名单上。麻烦能不能稍微有些真救火的场景展现呢?这么突兀的让一批人员杀青,只想说水火真是无情呀。
再比如莫成名因为那日苏的反咬一口,导致苏米图乌兰牧骑决定暂停南下演出计划,正在他为募集新队员而一筹莫展时,重遇一起教课的小王老师(现:立花纯子),被委以重任。本打算再看几集他克服多民族的困难,最终修成正果的时候,直接跟做了个梦似的,直接到功成名就的演出现场,就很突兀,有些太草草收尾了。
总之这部剧的开头和过程都很不错,就是结尾感觉有些烂尾啦,虽然可以说是艺术呈现效果,但前边很充实,结尾突然加艺术效果结束就很尴尬,不要头重脚轻。

好看,比预期好看。谁能想到我会踩着点赶回家,每天守着央视频等直播。演员演得都好,喜欢团长。节奏也好,剪的7集有没有机会看到啊。景也好,太好了,这种真善美的故事放在别的地方可能会让我觉得被硬塞了主旋律,但是在草原就太自然了,草原就是让所有美好事情发生的地方。纳木海,我的纳木海,我的纯爱战神。部队人设天花板,中华五千年当了兵还一点不惹我讨厌第一人。善良,质朴,坦荡,憨厚,热情,勇敢,但又傻乎乎滑熘熘狐假虎威没理搅三分。从骑马踏着长调出场,到三两下爬上卡车,镜头一转挂上黑色挽联,纳木海每一秒都是高光,每一句每一个表情都恰当都舒服。想通了,一个好角色想让人记住,一定得死得早。同时觉得神奇。纳木海不只是纳木海,也是平行时空里没有选择去北京的他。苍茫的野性的阳光的快乐的,骏马一样,小狗一样。

每天准点看《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听草原的歌,看老艺术家们的演绎,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淳朴,仿佛我又回到了内蒙。我是幼时就在内蒙生活的人,但老一辈知青的生活是我看了电视剧之后才了解到的,也才了解到知青草原救火牺牲的事件。长大后我越走越远,也很少会看到关于内蒙古题材的电视剧,这个电视剧真的很好,当看到莫家兄妹到草原生活后被治愈被包容,也会想起我从前生活的点滴,感激养育我的故乡,以后常回去看看吧。
随着莫成名的梦境,当所有人都出现在大合唱的现场,当他们缓缓谢幕的那一刻,才明白,恍如大梦一场的是我们,真舍不得结束啊!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很多心绪倏然释怀,正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带我们重新回忆起那个悠久的岁月,“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21年的时候看了超前点映,印象中是大概两三集的内容,看完对全剧超级期待。没想到今年能播出来,虽然一度看不下去,但还是追着看完了。全剧在看不下去-好看-难看之间切换,三十集左右莫成名戏份尤其糟糕,我愿称之为“小品式爆发”的演技,令人难受,相较之下,配角的戏份都要好一些。然后就是桑梓纳木海线,似乎剪了不少,两人之间的感情细节没了,导致一些高潮戏份显得突兀。更离谱的是莫青山人物转变完成的最后高潮-暴风雪,竟然与他哥成名当初的情节重复,给人一种强烈的“没招儿了”感,成名好歹是为了找羊,青山单纯是做事鲁莽考虑不周,观众怎能不为朱格奈大叔感到不值呢。大跨度年代戏,情节节奏没有把握好,绝对主人公人格魅力塑造不成功,怎么就是雄鹰了,怎么就有领导能力了,无法完全令人信服。不知道康导是否近乡情怯,遗憾了。

从第一次独立执导迄今,康洪雷导演的作品不算多,类型也较为统一,毫无疑问他是以现实主义作品见长的创作者。然而康导的作品又不同于诸多军旅、都市等同类型作品,他在呈现现实生活状态的叙事中大量融入浪漫主义的手法,让作品不是单纯的描写现实故事,而是更加灵动,充满浪漫主义的艺术气息。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透露着对纯粹信仰、坚守精神的颂扬,《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青衣》《推拿》《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等莫不如是,这种精神也成为最触动人心的力量。
这部作品保持了康导一向的创作水平,塑造角色丰满,每个出场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很鲜活,各有各的优缺点,主角不神化,配角不工具化;细节呈现上细腻、平淡、真实,情节上又跌宕起伏,是一部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都属上乘的佳作。

看到第十集挖井来写一下,
我觉得宁安真的是很出彩的一个角色。
观剧的时候我经常不理解他。好像非要牺牲,非要流血,非要吃苦才能体现革命精神和那颗红心。没有苦就找苦吃。发烧的时候要坚持站岗导致羊被狼吃掉,捉狼明明不需要他也要进去做诱饵,在冬天不管客观条件地去挖井。这些都是在现在看来,没有必要的事,是形式主义的事,可以有更高效解决方法的事。
可我写下这些,是为了批判他吗,我做不到。我甚至说不出一句他做错了。
这是这个人物的高明之初
写实地反应了时代人物特征,毫不避讳地展露出当时思想的极端性,潜移默化地让观众进行思考和反思,大家却仍会为这朴实真诚的信念而感动。
在那个全民有信仰、有方向,靠着信仰前进的年代里。宁安是那么耀眼,理想的光芒照耀着他,照耀着整个草原。

真熬夜看完的剧,上头。莫桑梓牺牲那段没反应过来,反应过来后,我爆哭。在搞笑和悲伤中反复横跳。康导拍出了每个人的灵魂,之前看我的团长和士兵突击的时候感觉康导对人的信仰问题总是有很深刻的体会,这次在这部电视剧中也是,主要体现在对宁安的刻画上,前期宁安看似是个空有理想只会喊口号的人,到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宁安这个人有了灵魂,当宁安为了自己的信念牺牲的时候,我真是感受到了一个有信仰的人的真正力量;在宁安的影响下,“扎根草原,建设边疆”也成为了莫成明的信念。反正很好看。扣一星是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莫成明;而且里面的一些观念我不是很赞同,当然我理解是时代的局限性;还有结局我没咋看懂,看的人可以给我说说嘛?
前十一集很精彩,我对这个年代的故事很好奇,第十第十一集宁安的死把我哭惨了。虽然他很多时候古板耿直鲁莽过头,他心口一致言行一致,扎根草原为人民真的是做出来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以他人为先,让人起敬又心疼。到这是整个剧情和人设都是很立得住脚的。而从桑梓的故事开始逻辑就有点飘了,我实在想不通互换身份去上山下乡的意义在哪里。当然纳木海和队友们都是可爱的,桑梓刚刚要重新开始了却一切嘎然而止,集体杀青。成名结婚开始的故事,真实但真的讲述的一般般,成名的成长似乎都靠周伟的说教促进,稍显生硬。结局无力吐槽,所以原来三个孩子的成就和成名的升职都是嫁了日本富豪的旧爱慕者在背后默默守护支持的呗?
康洪雷也太会导了桑梓走了,青山和成名都来了。青山躺在姐姐住过的地方,好像姐姐就在他的身旁。他背着身,把眼泪藏在了帽子下。直到哥哥来了,哥哥什么也没说,哥哥笑了一下,把他盖在脸上的帽子拿走了,两个人紧紧靠在一起,和小时候一样。这就是隐忍含蓄的中式表达啊,太戳人了,比所谓的大哭大悲更直击人心,太让人难过了成名这段演得真是太好了,青山躺在那里背着镜头,真的光这个"背着身"已经赢了,这个"藏"真的高级。成名走过来,面对这个"藏"作何反应,决定着这段戏能不能成。他沉默着,笑着,难过着,幸福着。成名、桑梓、青山,还有妈妈,这一刻他们都在大草原上,都紧紧靠在一起
哥哥飘在天上,妹妹隐入尘埃,弟弟是人间疾苦,代表希望的奇迹。一定要忍到十几集妹妹为主线的段落,拍得最好。
现在看到第29集,男主莫成名让我有点看不下去了。全剧个个人物丰满又朴素,演员尤其内蒙演员都演技在线,小慧这样形象和人设的女舞蹈演员简直太让人惊喜,主角们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描述很坦诚并且有真实的成长性。就是男主一直拧巴,本身人设有部分原因,演技和台词也都在告诉我他在努力塑造,周伟被衬托得无比自然,越到后来越明显。
无疑是非常用心的剧本。看着片尾好几个方框,泪目,致敬。
半个月时间看完这部剧,就像一首缓缓的叙事诗。男主不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格,相反他懦弱、固执、自私,他对父母,对杭拉的爱都充满了自我。我想导演是想借这部剧怀念草原的辽阔、包容,草原人民的质朴与可爱,浪漫与艺术,而借男主表达草原足以给人第二次生命的主旨。这部剧很有艺术感,歌曲、乐器、对白常常让人感到身处期间,剧情也不落俗套,非常有趣,在大笑中被蒙古人民的爱和善良感动。除了结局点睛,我不太喜欢桑梓、青山和南下演出的部分,情节不合理或压抑,跳过了很多片段。
剧情很尬,不知所谓,不算虎头但直接蛇尾了,强行煽情,呈现的东西也很表面很浅,对乌兰牧骑的描写也是浮于表面,莫名其妙人人都爱乌兰牧骑不给个前因后果,有种强行为吹捧而吹捧的生硬感,给人一种《雷锋的故事》那部动画片一般的低级感,看不出演员的感情也看不出导演的感情,只能说这个剧本也足够烂,缺乏深度,我作为一个草原长大的孩子,看到电视剧里有些情节强行把草原生活神圣化,煽情化,有一种脚趾扣地的尴尬感,听说导演很厉害的安利来看的,看完感觉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