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南国以南 陈翠梅
主演:陈辉游 / 何俊强 / 邓壹龄 / 徐娟娟 / 陈薇莹 / 陈福宜 / 黑皮导演:陈翠梅语言: 地区: 编剧:陈翠梅类型:
主演:陈辉游 / 何俊强 / 邓壹龄 / 徐娟娟 / 陈薇莹 / 陈福宜 / 黑皮
导演:陈翠梅
语言:Hokkien
地区: Malaysia
编剧:陈翠梅
类型:短片
上映时间:2005-10-08
别名:South of South
用户标签:陈翠梅,短片,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电影,2000s,2005,馬來西亞電影,南国以南
片长:10分钟
imdb编号:tt0892797
福建,广东和海南历来是南国。他们的国家,在南国以南。短片设在八十年代关丹,用当时越南难民的情况反映华人家庭。因为几世纪的动荡不安,我们对吃饭的态度几乎成了一种仪式。
9部短片里最喜欢的一部。除了那个MV,陈翠梅的短片拍摄手法相当一致。此外还有一些共性,比如其实都比较概念先行,但具体的故事场景又都是完全写实、生活化,甚至有直接电影的影子的。这一部是各个方面最后效果最好的一个。我看了简介,才懂了一些背后的历史深意。但是我不妨把他看作是一个马来西亚乡村版《一一》的缩影,还有些贝拉塔尔的神韵。在节奏和重复之中窥见细微的天地。陈翠梅的电影语言相当无聊,低劣的制作水平也决定了她的短片即使在大银幕上看,也看不到全貌。但是明显能感觉到她在华语女性导演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对"新现实主义"气质的拿捏,是相对优秀的。
短片的核心线索其实很隐晦,但又的确若隐若现始终贯穿,反过来扣住了主题,那就是从短片开始就出现在镜头里的「进食」。在饱食者的生活里,进食实在太过寻常,以至于常常和「理所当然」挂钩,可对于还要祈粮来过活的落难者们来说,所谓的「进食」无疑就是自身苦难的具现,是民族苦难的历史。
一块金换一袋米,处在同样的大历史间,看到南国华人如此遭遇,怎能不兔死狐悲。船要被烧,太阳要落日,华人的崛起却不是可选,而是挣脱苦难枷锁的必然选项。
看完以后好想去马来西亚。导演拍出来的马来西亚滨海村庄很穷很落后,人生很寂静漫长缓慢,人活得很艰难痛苦。但是电影的诚实和安静,寂静人生的缓慢节奏表现,和滨海山林影像的剪辑,赋予了这个简单的故事一种独一无二诗意。想去电影塑造出的这个村庄感受下的心情,就如童年想像力最丰富时候对西方童话神话塑造的世界的向往,并不是觉得有多美好,而是感受到一种现实人生中不存在的诗意。
看了又完全没有看懂,看过简介了解了一些,是需要历史知识打底的片子啊;看得过程中只抓住了吃饭和那种长的像蒲公英但更大只会随风蹦蹦跳跳滚动的植物(好想知道它是什么啊?我百度识了图识出来一只可爱的小刺猬)的重要意象;整部短片看得人想吃饭,汤泡饭,有好多海鲜的那种
#cathayplay# 借助越南移民的无声参与,讲述华人命运的历史迁徙。主要围绕吃饭展开,家人是一起吃饭的人,更是把握住华人的家庭基因。生活流,历史沉默地说话。室内昏暗的光影同步艰难的生活处境,结尾海滩的过爆反倒呈现一种乐观,小孩奔跑在夕阳里。
#2021 BIFF
坦白说,我在电影院里没有特别看懂,我是出来以后看了一下简介和影评,才大概看明白讲的是什么,感觉想讲的是一种东南亚的华人困境,她想把它注入到一种生活化的场景里去讲,但其实不是特别到位。
#11th BJIFF# 重磅影人 似乎是部长片的开头,片名与剧情无疑都显露着作者试图描述中南半岛的地缘与华人命运的野望,“一块黄金换一包米”的“诅咒”和被烧毁的渔船残骸,微微透射出热带南方的苦难。
【BJIFF2021-17】@9.30 陈翠梅短篇集 我就记得一块金换一袋米的那时候的沉默。不管怎么说喜欢马华的作品是因为喜欢它的语言混杂,喜欢这里的人闲散和沉默,喜欢当地的风情因为让我想到家。
#Cathayplay# #Goodbye China# 饱和度还挺高的,配色如此张扬加上不多的台词显得刚刚好,而开场室内夜晚黄光下的镜头充满了压抑感对照结尾过爆反打下的剪影如此自由。
整体风格和前一天晚上看的无夏之年很像,但将越南难民,生活在海边家境贫困的马来西亚人以及其华人身份通过三餐饮食生活展现出来。孩童渺小和天高海阔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展现了很多这样的镜头
3.5-4 1、我家人应该没有经历过饥荒 但是确实吃饭是一天里比较重要的时刻 饭店 就会听到 爸爸叫我吃饭 阿公叫我吃饭 叫我哥吃饭… 2、一袋米要一块金
脱离时代几乎看不懂的碎片
如果要描写对于食物的尊重与虔诚,把更多笔墨放在食物的制作和仪式上可能更能表现出来,这样在后面越南小女孩要饭的时候对比也更加强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