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卡桑德拉大桥 乔治 P·科斯马图斯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德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迎头阻击,其中一名罪犯被击毙,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病毒给打碎溅到另一名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德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迎头阻击,其中一名罪犯被击毙,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病毒给打碎溅到另一名罪犯身上。两名歹徒感染病菌。一名被当场被擒。不久腐烂而死。另一名恐怖分子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车上快乐的旅客们还不知道自己随时都可以被细菌所染。这种病毒染得非常快,很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国际警局为这种病毒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 此列车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引起人们骚动。车上的科学家通过自己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了病毒,可是上级却不相信他,最后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细菌研究人员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年青的女作家与其丈夫被卷入战火中。研究组织为接下火车上被染者。必须要通过不能承受该火车重量的“卡桑德拉大桥”。灾难出现了,火车脱轨,大桥爆炸,细菌通过空气在扩散.....由英国、意大利和德国联合摄制的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制作于1976 年的《卡桑德拉大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在我国公映,其后也偶尔在电视台播放,所以观众对它的故事并不陌生。这部20多年前的老片几乎没有今天好莱坞大片惯用的电脑高科技,却照样把剧情拍得扣人心弦,而从中传递出的那种面对病毒的大无畏和对病人的爱心及人道主义精神更给人以震撼,该片的结构几乎成了灾难片的经典模式,还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影片。当年《卡》片公映时观众可能只熟悉女主角“詹妮弗”的扮演者索菲亚·罗兰,现在回过头去翻翻主创名单,发现影片阵容是毫不夸张的“豪华大卡斯”:除了索菲亚·罗兰这个意大利“国宝”,导演乔治·潘·考斯马托斯也来自意大利,他的《逃亡雅典娜》、《第一滴血》等作品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男主角“张伯伦大夫”则由英国老牌演员理查·哈里斯担纲,他最新的银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两集中白胡子的“邓不利多校长”,可惜老爷子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让我们再从《卡》片中重温他当年的风采;扮演“麦肯奇少校”的波特·兰卡斯特同样不可小觑,他是1960 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其他演员如艾娃·嘉德娜、马丁·西恩等也都是欧美影坛的重量级演员;此外别忘了那个演“海利神父”的黑人明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国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 这些大牌演员的高超演技自然无可挑剔,而该片的配音队伍同样是如假包换的“全明星阵容”,影片完全体现了上海电影译制厂黄金时期的水准:毕克的“张伯伦”,丁建华的“詹妮弗”,富润生的“麦肯奇”,就连配角也都由尚华、赵慎之、施融等担纲,他们的传神演绎为影片如虎添翼,比如“张伯伦”和“詹妮弗”这对欢喜冤家在包厢里的几场斗嘴的戏,那些妙趣横生的台词和尖刻的讥诮简直令人要为两位幕后英雄叫好。所以《卡桑德拉大桥》的拷贝尽管已经陈旧、画面有些磨损,但即使只是闭上眼睛欣赏,你都能体验到一次完美的“电影之旅”。《卡桑德拉大桥》下载观后评论:
3年前的《刑法分论》课上老师提到过《卡桑德拉大桥》,当时争论的焦点是紧急避险的成立与否。现在趁着央6重播,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确实是好片!在大屠杀中幸存的犹太老人选择自我牺牲,引爆了餐车的瓦斯,终止了部分车厢宿命般地驶向波兰集中营,老人最后那绝望的眼神,让人无比难受。富婆的情夫毒贩子,沿着火车外缘攀爬的时候,叫人心惊胆战,大约是所谓的恶人用生命进行了救赎吧。观影中一直觉得黑人警官无比眼熟,看演员表才发现,居然是因为杀妻案名噪全球的辛普森,真是讽刺极了。这是70年代冷战时期的电影,北约成员国对美国政治家的批判精神令人敬叹,而演员表中黑白的头像同样让人唏嘘,大部分演职人员都不在人世了,可经典的作品却被后人反复观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两名恐怖分子在恐怖袭击中感染鼠疫病毒,其一不治而亡,另一逃至跨国列车。病毒的传播非常快,列车上许多人都被传染了。国际警局为防止病毒继续蔓延,对列车进行控制,不许其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年代久远的废弃大桥)给毁掉。可是被病毒感染后的狗和病人在一段时间后会自愈,而国际警局不想撤回指令。列车上的人们与生化部队发生冲突,最后引爆列车,导致列车脱节——大部分已驶上大桥的车厢坠毁,主要角色(女作家、医生等)所在的脱节车厢幸存下来了。所以真正杀死人的并非病毒,而是…向来不知道怎么评价年代久远的电影。配乐太有年代感了。

200623 【C 】有意思。标准的类型化商业片,动作场面以及剧情的铺垫-发展与当今类型电影的模式具异曲同工之用,各类细节设置或许已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却得益于时代感的加持,放在当下的环境来看也更具讽刺意味。感染病毒的列车作为对欧洲政治隐喻载体的同时完成对欧洲政治行为(二战余留问题)的影射,对乘客众生相的刻画即是战争难民的生存境遇,在高层借封锁病毒而下达的“列车不能停”的权力指示话语中充满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网络对列车运转架构(人性与道德)的架空,当列车最终摔下大桥一场成功的政治阴谋得以完成,开放式结局亦是徒留一声叹息。

多年后再看这部灾难片,当初令人惊心的内容已成现实: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封门封城,百业凋零……幽闭的车厢里,医生勇敢无畏地救死扶伤,警察全副武装封门堵窗,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被追捕的毒贩为众牺牲,昔日的死囚揭示真相,民众携手逃出绝境……芸芸众生相,冷冷政客心,攘攘利当先,熙熙总关情。作品非常传神地写出瘟疫面前的诸般人性,虽然不少情境暗黑揪心,但也凸显了温暖、互助、友情、爱情、牺牲、关怀、智慧……那是灾难中的光亮,是心灵中花朵,卑微的灵魂被照亮,混沌的思维变得澄澈,勇敢无畏战胜了自私怯懦,有情人历经劫难终成眷属。

不敢想象是1976年的作品,已经摆脱了人物的黑白两极塑造,这样的群像描写能把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拍出血肉,不可思议。最恐怖的地方在于,本片真正出场的所有人,都是“病毒”的受害者,乘客必然是,被派去封锁车厢的防疫士兵也是,连麦肯齐上校也是,最后他落寞地穿衣出门,在中校惊悚的电话中离开,镜头给到日内瓦WHO的大楼,想必他和女医生此后一生都要因此备受折磨,并且成为那唯独没有出场的,唯独非受害者的“上帝之手”所忌惮与监视,politics才是真正的病毒,并且依附在有人群的地方,永远不会被消除,更别谈血清和疫苗。

这部电影如此之高的评分令我不能理解,因为我实在感觉它乏善可陈。但评分可以说明,它的价值观被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普遍认同。在这个前提下,这部电影对cov-19的惨剧便具有了启示意义。在影片后半段,病毒的威力被平淡带过,人道主义的宣讲开始接管——在作者的表达中孰轻孰重已然显现。所以屠杀和管制是强权的本能,低级而残酷——不管原因是什么;而超越这种本能的行动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不管后果是什么。所以在索多玛,人们才会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一边在方舱医院起舞一边嘲笑丑国人的死亡,殊不知自己已配不上现代人之称谓。

疫情期间补了很多韩国灾难片,人家虽然也讲政治,但这部讲的完全不同。上手就是美国在WHO欧洲境内研究病毒,知道携带者上了火车后立马用了让火车自生自灭的决定,“情况可以掌控”,“往后靠我们自己了”,男主的善良和决策力,以及小人物的转变,都不同于其他灾难片的表现形式。最后,还是有几节火车坠毁,坠毁的过程和水上的尸体,画面残忍而寒心。然而,最后再给你惊心一吓,“放心,都派人监视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政治远比灾难更恐怖。PS这部电影竟然在70年代引进中国,当时的审查比起现在,啧啧啧。。。
当我们的电影如太阳般鲜艳滚烫的时候,欧洲就可以拍出这么深刻的电影了政治阴谋、自生自灭、对抗强权、自掘坟墓、反思历史、警匪一家、灾难结尾……这部电影让人惊叹之处就是我看过的每一部灾难片以及所了解的经历过的这样的事情都能从这部电影找到缩影结尾的对话:“我是一个魔鬼” “不,你太抬高你自己了” “我防止了传染病的扩散,如果你说出去,那些人就白死了”……让我振聋发聩。结尾的派人监视了然让我拍案叫绝!这部电影真的给了未来灾难处理好大好大的灵感真不愧是此类灾难片的标杆和模板!
据说同这次疫情情况很像的“预言电影”,其实和疫情并不那么符合。和爸妈一起看的,随着年纪增长,他们不想看需要盯字幕的外语电影了,也不想看很费脑子的,两个人喜欢的电影类型还不一样...所以难得有一部三个人都觉得还行的电影。虽然看到一半接下来的情节就可以猜个大概了,但这种题材和对这种题材的处理让它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有趣的人物形象、时常蹦出的幽默的台词让紧张严肃的故事得到放松,国语版配音熟悉的腔调用在这部电影上也很舒服。
昨晚的经典重放《卡桑德拉大桥》,重温仍发现有以前错过了的细节~~~面对鼠疫,40%的人能免疫,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基因和抵抗力(命:就像电影巴黎圣母院墙上的文字)....联想到现在的猪瘟,坚定了不嘴馋的决心ps,扮演国际刑警的O.J.辛普森就是那个杀妻案主角,那个Qiàng伯伦大夫是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调皮]女主是索菲亚罗兰,认知中银幕上的第一位性感美女[再见]颠覆了传统的樱桃小嘴
冷战老片,思想大于形象,寓言性强,逻辑漏洞也就不在乎了。例如一个美国上校如何如上帝般决定一车人生死,又能调动各种资源。车上乘客如何就与武装人员交上了火,是友是敌也不谈了。一个灾难片的壳子里装的是政治片的内核。世界人民这列车被东西方的冷战分子加上恐怖分子合谋绑架,然后送往死地,桥塌车毁是必然结局。因为是政治片,所以面对强呼吸传染病坚决不戴口罩不作防护也就无语了。
?选择一个正义的环境非常重要。选择对的话,即使是一个普通人,或者之前做了错事的人,也会逐渐向上,就像杨过,郭靖的女儿,否则她早死了。如果选择错了,就像赵志敬,听着花言巧语,自己却是一个确确实实的棋子。列车上的人们固然善良,医生也正直,他们又有什么生活呢??上校不惜付出一个列车的人的性命换取消息不被扩散,病毒被消灭,给人一种被迫喜欢名利的感觉,精神痛苦吧。
上课布置的作业之一,看了才知道居然是老式译制片!70年代的冰冷感扑面而来。本来以为是灾难片,看完才发现是政治片,对美国的责难直接摆在明面上了。车厢里小人物的温情是这部冰冷片子里唯一让人慰藉的,但是这片子最冰冷的地方就是,这样温暖的人性也拯救不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我觉得我在写作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承受痛苦的能力,我一点都不想直面这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