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Dudley Moore, / Daryl Hannah, / Paul Reiser
导演:Tony Bill / Barry L. Young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米奇 马科维兹 (Mitch Markowitz)
类型:喜剧
上映时间:1990-04-13
别名:疯狂广告人
用户标签:美国,喜剧,美国电影,天才一族,媒体,1990,搞笑,黑色幽默
片长:90 分钟
imdb编号:tt0099316
广告人越疯狂,做出的广告就越有笑点。某广告公司的文案编辑安·莫瑞(杜德利·摩尔扮演),发现自己只能想出老实的广告文案之后,被公司送进了精神病院。然而讽刺的是,他的这种直言不讳的文案风格却大受欢迎,并开始和精神病院中的“疯子”们一起合作,写出更多既实在又疯狂得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案。以下就是几则“疯子”们创作的搞笑文案和片中的部分爆笑点。
爆笑点之一:为美联航空公司做的广告文案——“乘坐美联航空公司的飞机,大部分乘客都能活着回去。”
爆笑点之二:为邮局做的广告文案。一辆飞速行驶的邮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邮递员亲切和蔼地说:“为了能把您的信件及时送达,撞死几个人又何妨?”
爆笑点之三:给某旅行社做的巴哈马群岛的旅游广告。一个丰腴性感的比基尼女郎充斥整个画面,她的名字叫做“巴哈马”,广告语为:“进入巴哈马!”镜头一切换,无数接线员在跟投诉者解释:“我们提供的服务不包括‘进入女郎身体’这个项目。”
爆笑点之四:一个亚裔青年精神病患者在得到了一辆汽车的奖赏后,急于试试身手,一边脚踩油门,一边骂骂咧咧:“他妈的,先轧死几个白人。”
爆笑点之五:给纽约市做的形象广告——“这里的谋杀案发生数量比去年少了一件。”
爆笑点之六:给索尼公司做的广告文案。播出前版本(美国人描述):“因为日本人(个子矮)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近,所以电器由他们生产。” 播出后版本(日本人描述):“由于西方人(个子高)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这种攒精密仪器的活儿由我们来干,索尼电器。”
“不断地去挖掘目标客户,直到他们消费”被广告商奉为终极目标,“消费是因为无法逃避,而并非喜爱”甚至成为其专业度的象征。于是出现了一种“误会”:顾客是上帝,中肯的产品介绍不仅让产品缺少存在感,也无法赋予消费者飘飘然的优越感。于是渐渐地,“夸大”、“编造”在广告业成为稀松平常、理所应当的“常规”,亦或“秩序”。而违背“常规”与“秩序”的行为就是“疯狂”。特别地,当这个社会笼罩着一层诚信模糊的氛围之中时,这种“误会”竟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而影片《天才一族》誓与这种“误会”斗争到底,导演了一场说实话的疯子和说假话的广告精英之间的爆笑不断的戏剧冲突…影片同时传达出:只有当对被愚弄已久的大众开始为敢讲实话的弱势群体买账,那些被视为不聪明的“坦诚”也许才真正有了飞越疯人院、回归社会的希望。
轻松愉快有点搞笑的片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他们像孩子般诚实天真可爱,在他们的世界里永远简单真诚。说真话是他们自然的思维表达,虚假和谎言与他们隔绝。故此,他们设想出的每一句话都成了最好的广告词。“留个纪念吧,这是把梳子。这是我宝马车的后视镜,我把它拆下来,希望你能留着。这是个‘你好’盒子,里面大约有一百一十九个‘你好’,他们足够陪伴你到夏天”。观此让你感动得猝不及防。广告界真该看看此片。谎言多了,连自己都找不到真话了。
现代意义上的外包是八九十年代成型的,虽然导演和编剧肯定不会有“服务业外包”的主观意识,但这个故事(给钱让精神病人写广告文案)无疑也体现了这个产业模式的“时代精神”,而Dudley Moore带领精神病人向广告公司讨工钱、逃离精神病院,勉强也可看做是个外包工人阶级斗争的“隐喻”吧。最后一个文案与精神病人“讲真话”的文案创作原则毫无关系,只能说是的种族主义心态的无意识反映
一个广告文案因为文案写的太烂,被公司公费送进精神病院,结果烂文案不小心出街大卖,于是被送进医院的文案和一群精神病人一起写文案,大卖,最后开飞机出来开公司,给索尼做广告,索尼或称为最大赢家。与其说是喜剧,不如说是讽刺剧吧,表面上看有点像是嘲讽广告不说真话,作为业内人看到觉得像是在嘲讽广告圈本来就是一群疯子在搞事情,疯子头最终都是会带着一帮疯子创业开疯子公司的。
57/365 本想看的是安德森的《天才一族》,结果找错一部,竟有点儿惊喜,那就将错就错。个人挺喜欢的一部片子,毕竟传媒广告毕业,以前在学校里有时候会觉得这个行业挺虚伪做作的,其实呢,它就是特别虚伪做作。哈哈。 好创意是一件难得的东西,所以要留给真诚,因为它也同样珍贵,且,唯一。
创意不错,故事简单,翻翻好莱坞90年代的电影可以发现起码到现在来看都不过时,也就是说,中国的电影的整体水准和好莱坞90年代其实差不多,所以近十年才会出现这么多和都市,职业有关的爱情轻喜剧,因为是这十年开始,我们才有一部分中国人进入到美国发达地区那样的生活和文化语境。
你现在去看1990年美国都市片,是真的不过时,那时候高速发展期的美国大都市和我们现在经历的都差不多。特别是这部影片本身是讲广告从业者,那种快节奏,讨好甲方,欺骗大众,树立slogan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儿吗?里面的广告创意现在看来也是很霸道!
我相信,我的哥哥一定会在某一天,开着直升飞机来带我和朋友们飞越疯人院……好吧,最讽刺的是,一个不会说真话的人,口口声声喊着自己要真话做广告……女主真是个天使啊片尾曲有点可爱那个it is a wonderful word的声音真好听
播出前版本(美国人描述):“因为日本人(个子矮)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近,所以电器由他们生产。” 播出后版本(日本人描述):“由于西方人(个子高)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这种攒精密仪器的活儿由我们来干,索尼电器。”
广告人必看,不仅仅是对很多brand犀利的评价,更重要的是approach消费者的思路,是truth还是lie?片中只有mad house的人才能写出hit ads,而agency的油条们只能写出无止无尽的谎言。非常有趣~~
到底是广告人还是精神病人?这是一个天天要说谎的行业,但它却无耻地要求你对此充满热情,还要烧脑地用无数的糖衣包裹谎言。为什么不能从最真实的语言切入,挖最人性的洞察,打动消费者呢?!行业已经扭曲,看看乌托邦电影缅怀一下吧。
很有趣的创意,但是有些桥段略显老套,尤其是到男女主角谈恋爱的段落简直次次想快进。为了凸显“广告是个lie industry”而写的,广告开会但是只会说“这个洗发水非常好”这场太牵强了,这不是不会说真话,是智商有问题吧
不好看。不过感受到表达自己改变他人的心意的力量,其实他人的意见没有那么顽固,就像我自己常常没有主见一样。说实话是找了另一个《天才一族》,找到了这一部。还在奇怪为什么这部片子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拍摄风格差异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