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哈罗德·劳埃德 / 米尔德丽德·戴维斯 / Bill Strother / Noah Young / Westcott Clarke
导演:弗雷德·C. 纽梅耶 / 山姆·泰勒
语言:无对白
地区: 美国
编剧:H.M. 沃克 / Jean C. Havez / 山姆·泰勒
类型:喜剧 / 爱情 / 惊悚
上映时间:1923-04-01
别名:最后安全
用户标签:默片,美国,喜剧,黑白,1923,美国电影,HaroldLloyd,1920s
片长:70分钟
imdb编号:tt0014429
在本片中,罗依德扮演一名百货公司的店员。该公司为了商业宣传,请了一位特技演员前来表演从楼下爬到大楼屋顶的绝技,不料那位特技演员途中与交通警员发生了纠纷而无法赶到。百货公司为了向围观的群众有所交代,只好由罗依德权充演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特技。
《安全至下》下载观后评论:
哈罗德的喜剧其实我感觉和基顿和卓别林可以看出很明显不同的,人物有很明显的差别。感觉卓别林和基顿看起来是纯正的憨憨的,哈罗德做主角的话,我觉得是一种略带坏坏的憨憨吧。片子还是不错的,故事有,讽刺性也很强,而且从豆瓣简介里有个介绍哈罗德的特性,浪漫的,这个确实很贴合他本人的形象,所以他和基顿和卓别林相比反倒确实多了一点坏坏的感觉。不过这个片子更多的到了后面根本就不是搞笑,而是惊吓,虽然有解释说是特效,但是看着真挺吓人的。男主演技也功不可没。小人物的心酸也在爬那么高,老板只是叫好这个主意,年轻的女郎只是觉得刺激,好不容易有个老奶奶提醒,也为了生计和面子不得不上,后面更讽刺的是一户富人不是担心他会掉下午,反而担心他的狗会掉下去。小人物的心酸一览无余。好在结局是好的啦。就是兄弟一直还在被追有点惨。

小人物在大城市安身立命,一个人来到城市获取的成就,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了,是代表他全家,甚至有时候是代表一整个村庄的荣誉。真可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啊,穷困到连饭都吃不起,唯独一点工资,偶然瞥见珠宝店里的打折活动,也想到的是乡下的女友,一点点钱掏出来,把女友念兹在兹的项链买下来,好报个平安。结果,未经世事的女孩完全是一派天真,不懂得城市打拼的艰辛,还悻悻然怕男友太有钱变了心了,跑到城里来监督男友的情况。搞得男友一边忙于应付工作,一边要应对女友的疑问,其实不该这样做,尽心营造出来的幻象终有破灭的一天,不如将那一天的日程提前,倘若是吐真言无事,那可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倘若是女友立刻心灰意冷,那么不要这样的女友也罢。爱情与面包,向来是两难的问题。

惊悚电影绝对诚不欺我 惊心动魄好吗?!! 太经典了 据说运用了大量的借位手法才呈现出这样的电影 主演右手好像是义肢? 我实名敬佩 将近一百年前的黑白默片拍出了这样的水准 艺术性拍摄手法都是我们现代所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度 很少看喜剧 因为难以引起发笑 相比之下 现代喜剧总是更习惯用对话 词语来制造笑点 而默片却神奇地只用肢体表达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笑点 这个难度要大上太多 更难的是这部电影真的就抓住了一点: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主角为了生存为了爱人打拼 他不完美 他强行尊严 耍小聪明 但他勤勤恳恳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也咬牙就这么上 很悲伤 但是很现实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放在过去和现在都不会显得过时

影史百佳!最终的爬楼高潮段是世界名画。第一部劳埃德。劳埃德有点像低配版[基顿 卓别林]:在追求爱情上,相比直来直去、可可爱爱但是卖力不怕苦的基顿,劳埃德显得更机灵和讨巧,可是喜剧效果并不及基顿,算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吧;相比左派大师卓别林,劳埃德比较右,比如本片,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文质彬彬眼镜男)逆袭上位的故事,从底层到收获名利和爱情(并且不择手段,特别是为了爱情谎话一个接一个的),处处充斥右派传统思想,但是批判得又远没有卓别林深刻(可见右派根本无法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总之挺好看的,被致敬了无数次(《雨果》!),最后的爬楼高潮段特效做得非常真实,视听效果极佳,看得我恐高症都犯了……100 /100

开场用栅栏&绳索的错位表现监狱的错觉,与基顿的Cops如出一辙,前面迟到时拨弄钟面的指针(向上),后面攀爬时就变成了救命稻草(向下),前面藏进大衣蹬墙上躲人,其实也是对攀爬的暗示,最后朋友在大远景中仍在ditch警察,跟着字幕也变成蝇头小字,默片时代的这些巧思都有某种“借位”的构造感,这在更现实的有声环境中是失效的,因而也很轻盈。爬楼时的多机位和景深处流动的街景烘托了很强的现场感,将人为的极限操作置于一个真实空间内,这种效果一百年后看也不过时(过时的反而是文本)。

看完了想笑又想哭。不管什么时代,年轻人去大城市讨生活都不容易。高潮戏爬楼差不多占据电影的后一半。那个年代没有炫目的镜头切换,爬上每一层楼都只有一个固定的镜头,但这反而有股特别的味道。像分镜可以首尾接在一起的欧洲漫画,也像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的2D平台过关游戏。如果你不知道里面的动作镜头是怎么拍的,你能感受到电影全部的惊险,这种惊险不比现在的3D120Hz效果差,可惜我之前不小心看过前CG时代特技的做法,惊险的感觉少了大半。

片头的栏杆与绳子像是刑场,而镜头一转却是火车站。挂衣架躲房东,数钱时午餐逐渐消失,老板办公室装逼,粉笔写kickme,走在沥青上掉鞋子。男主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死要面子活受罪。(虽然不是他自愿的)几乎所有的人物特写镜头的边缘都虚化了,与其他镜头区分开来。裁缝店人山人海忙碌的镜头摄影非常棒,瞒女友那段像是个小品,从头到尾都很欢乐无尿点,爬楼一段非常惊险(借位镜头)。这一时期的好莱坞喜剧片大概贡献了很多电影特技的拍摄方法。
默片喜剧样板,怀尔德应该借鉴了很多。与卓别林相比,笑料有余而深度不足,不过后者也没什么。话说为什么当时电影女主都打扮得一模一样?花絮1:女主是哈罗德·劳埃德的妻子 2:男主的朋友是杂技演员,本片的灵感来源 3:劳埃德之前因意外失去右手拇指和食指,仍然上演了如此重的戏码。就像故事中一个桥段的讽刺,可以把故事中的奇观当作一种现象来看,小人物要想在资本主义运转的社会维持生计之外赚取更多,不得不上演惊险表演博取关注。
以發揚人性為原則的作品才是好電影,男主角的處處表現就是正常人性的顯露,所以令人不知不覺認同他,也自然能收到捧腹效果,其實這部電影最富幽默的並非爬大二層大樓,為了摶取女人的歡心並贏得美嬌娘才是一般男人的常使的手段,另一個人最擔心工作不保,所以在工作上常想法混水摸魚,而這些都是人性的表現。他與草別林、基頓分庭抗禮的笑匠,且各有千秋。
不是特别喜欢,不是高楼拍摄的视觉差手法不够巧妙,也不是吊在钟表上、绳子扯着脚蹦极的镜头不够经典,而是人物性格构筑描绘的根基有问题。同样是小人物,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人物闪光点就可以通过笑点传递出来,这部里,除了恋爱脑和滑头、坑队友以外,男主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价值了,而且他躲闪局促的为难表情,反而有些削弱喜剧效果,并不特色。
吸引人的封面,幽默的剧情与最后紧张的爬楼,佐以贴合剧情的优秀配乐,给人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体验。在电影还是小孩子的年代,电影人已经通过多样的手法欺骗人的视觉,一开场男主人公在铁窗后面,背景还有个绳圈,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要进行绞刑,实则只是车站送别。而这样的把戏却不烦人,为喜剧服务恰到好处。
好喜欢早期喜剧对道具的使用。比如显示一个镜头拍到了地上的一只白猫,然后下一个镜头拍到商店里的女顾客肩膀上的白色皮草披肩掉在了地上,最后一个镜头:女顾客弯腰捡白色披肩,结果抱起的是白猫。就是这种带有些相似性质又截然不同的道具的妙用!还有男主办成人偶模特的那段。攀钟楼更是极致经典。
错位拍摄非常出名。即使知道是借位,依然看的紧张到手心出汗。哈罗德肢体控制力好强,比如前面房东收房租他藏在大衣里。后面女友来公司他假装经理打肿脸充胖子这段貌似后面不少喜剧片都用了这个梗哎。另外金刚爬帝国大厦是借鉴了这个么。ps发现原来男主角还演了辱华的电影《不怕死》,好感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