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陈晓卿 任长箴 程工
《舌尖上的中国》将以从日本归来的“世界中餐大师”、“淮扬菜大师”居长龙作为纪录片主角,在央视的平台上展示淮扬菜的风采。 分集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
《舌尖上的中国》将以从日本归来的“世界中餐大师”、“淮扬菜大师”居长龙作为纪录片主角,在央视的平台上展示淮扬菜的风采。 分集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下载观后评论:
民以食为天,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都对中国的烹饪菜肴赞不绝口,而那些远离家乡的华人,也对舌尖上的中国念念不忘。以往面对美食,大多数只能远远观望,想要寻求这美食背后的秘密配方,却是苦苦求而不得,然而这一档舌尖上的中国,从各个地方的食材选取,到把握细微火候的制作过程,再到完整的餐盘亮相,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除此之外,这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遥想当年华人导演李安在拍摄《饮食男女》之时,将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记录在镜头里的煎炒油焖炖中。而今,陈晓卿带着他的舌尖上的中国以记录片的方式,将人生百态记录其中,让观众自己去咀嚼其中的酸甜苦辣。

通过食物来记录讲述中国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再好不过了。现在都说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美食这一种文化既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又远远超越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发扬光大的文化,这是遍布全世界的每一个国人都能产生共鸣的文化,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此。当然,七集远远讲不完美食文化的全部内容,而且我没记错的话里面的旁白有几处字的读音好像读错了(主要是讲的少,没看过瘾...)。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中国美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在如今文化输出的背景下,美食文化其实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但是我觉得真正让我喜欢的,是那些街头小店。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的各种小店,我也零零散散吃了很多。疫情期间再看这个,真的是怀念之前想去哪里吃就买机票飞向那里的日子。盼着疫情快点过去,盼着真正春暖花开的到来。

对美食有了更多感恩与敬畏,也为中国丰富又精深的饮食文化而自豪。每一份食材都经过了劳动者漫长辛苦的种植或采捕,每一道佳肴都浸润了烹饪者灵巧的大脑和双手。讲美食又不止于美食本身,关联的生活方式、情感维系、生活智慧都讲得恰到好处。解说与同期穿插,俨然一幅质朴生动、感情饱满的乡村风情画。

很好的片子,但是看的时候压根没对国家差别印象太深,也没有觉得流口水,就是十分实在质朴有意义的科普,让人觉得,人在地球上生存的创造真是太智慧了,习以为常的食物原来这么精彩,还有那些食物第一线人们的生活,也是各有各的精彩。以后对待食物和相关的人的眼光已经变了,这是好片子的意义。
不只有味道,还有敬畏。不只有香气,还有谦逊。感动是因为当中的美食不高傲、不端架子、不故作玄妙、不划分阶级。是因为那些勤劳的人都不怕脏手地触摸大地、不辞劳苦地追逐四季、不曾言弃地续写传奇。更重要的是,不管每一集的主题是什么,一切都在探讨着一个永恒的命题:天、地、人的关系!
能够当饭吃的综艺。以前的人靠劳动索取食物,懂得食物是大地的馈赠、自然的礼物,虽然辛苦但容易满足,有取有还、进退有尺。现在我们拥有了很多,但是浮躁不堪自认理所应当。失去了享用自然馈赠的能力,饭不好好吃、浪费粮食,更有甚者赶尽杀绝。我们应懂得相互依存。
叙事语言、构图风格、灵动的配乐、近似于白话却十分能调动情绪的解说词以及独特的转场方式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一扫国内陈腐的专题片模式。但是却成了后面懒惰只想赚钱当观众是傻瓜的专题片制作者们粗劣套用的对象。不过这个舌尖没关系,舌尖还是优秀的。
看的我每样都想尝一尝,都很可口的感觉。自然的馈赠呀,平时不要浪费食物。旅游的时候不要只记得拍照,多尝尝当地的美食,感受食物的不同来源,不同制作方法,不同的味蕾享受,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去了解每一个食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拍的是真不错,取的都是各地美食的精华,叙述也很讲究。食评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一面,偶尔也谈一谈专业的味道分析,算得上雅俗共赏。可惜集与集之间没啥逻辑关系,而一集内部各个食物都是浅尝辄止。真正能留给人深刻印象的记忆不多。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食物,承载了太多的记忆.
当年出的时候就看了好几遍这两天b站又买了,就重新看了一遍永远不要忘记气候,地理,文化赋予这个民族的精气神它体现在这里的方方面面又和这里的方方面面融合自带种田天赋的民族,必然是对食物有崇高尊敬的民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