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江玲玉,家住江西,在上海某大学就读,寄居姨母家。抗日战争爆发后,玲玉不顾姨母和表兄周家荣的阻止,毅然参加救亡演剧队,沿京沪线宣传抗日。不久,她与同队青年音乐家高礼彬相爱。随着战事发展,演剧队长途跋涉,辗转湘桂黔,最后到达重庆。这时周家荣假公务之名,来重庆做投机生意,并以金钱为饵,纠缠玲玉,被玲玉拒绝。 抗战胜利后, 玲玉与礼彬成婚。 这时周家荣摇身 变为“接收大员”,返沪前拜访玲玉 ,欲携之同行,得知玲玉已婚,悻悻而去。玲玉与礼彬复员回沪,无处栖身,不得已仍寄居姨母家。周家荣靠 “接收”大发横财,礼彬夫妻则一贫如洗,幸得老友夏光原资助,租得一间阁楼栖身。礼彬当小学教师,玲玉担任报馆记者。不久,礼彬患了肺病 ,玲玉怀孕后也疾病缠身。周家荣见礼彬夫妇生活艰苦,又来引诱玲玉, 玲玉不为所动。 一夜,大雨倾盆,玲玉自报馆回家,准备写稿揭发周家荣 “劫收”的罪恶,因体力不支,晕倒街头。礼彬和演剧队员们四出寻找, 后得悉玲玉已被送入医院,随即赶往医院探视。玲玉已经早产,身体孱弱 ,医嘱需长期休养,而不足月的婴儿 更需营养,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八千里路云和月》下载观后评论:
丰收时期-昆仑公司的社会批判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史诗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时代、两个阶级的两种生活。《八》以抗战初始到战后初期为历史背景,以写实的风格讲述了两位救亡演剧队员江玲玉和高礼彬的经历。《一》也描绘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前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两部影片在艺术处理上各有特色,《八》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是抗战期间成为时尚的纪实美学观念的承续和发展”。影片穿插战后上海街景的纪录镜头,加强了纪实风格。《一》则将时代、社会的变迁融入到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故事当中,塑造了素芬这样忍辱负重、通达贤惠的女性形象,在叙事上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特色。在艺术处理上,影片大量使用对比手法,将贫富、强弱、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晰展现出两种生活现实,蕴涵强烈批判意识。

昆仑公司的前身联华影艺社 史东山 白杨这张脸还是演演底层人民最合适 真的太土了...义勇军进行曲 景别变化街头卖艺的演出表达出民众抗战的热情和生活被压迫的苦闷 有意思 很多地方听不懂说的啥 叠印地图济宁话突然出现哈哈“知不道”长镜头的运用 纪实性 现实主义对社会黑暗和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和荒淫无度的生活进行了有力地揭露“你这个坏东西”这首歌太可爱了像一次戏剧电影人的战时长征“国家一定会特别优待我们的...”期待着新中国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创作环境的左翼电影人们,唉此时,上海已然成为孤岛 环境布局的指示性和表现性 “坐了二十年,才走到宜昌”“这年头,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啊”洋买办和国民政府对于金钱狂热追求的思想和大发国难财的丑陋行径屋顶小提琴太美了最后点名主题大问号

1.以史诗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时代、两个阶级的两种生活。影片以抗战演剧队的不平凡生活为依据,通过江铃玉、高礼彬历尽千辛万苦服务抗战和周家荣利用抗战发财的鲜明对比,从一个侧面概括了战时和战后国统区社会生活的现实。2.影片场景处理真实感人,人物刻画生动逼真,很多镜头拍得细腻而富有诗意。比起前面的史诗性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纪实特征更为突出,多用固定机位,且让演员穿插方言表达,更具生活感。3.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不言而明的,人物正反对立,简单明确。参与抗战的人都是善良友好,吃苦耐劳胸怀大义的,那些发国难财的都是显而易见的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的小人形象。除了明显的说教台词之外,女演员在中途还直视镜头,打破了第四堵墙,产生了间离效果,同时召唤观众对她的情感认同和理性思考。

上部分是抗日救亡演剧队的南下慰问演出,对南方抗战形势的全局展示,爱国热血与艰难穷困。下部分是日本投降后回到上海的一对青年,面对上海的国民党劫收场景,通过玲玉一家与表哥一家做对比,一边是极度贫困一边是极度富贵,在新闻记者玲玉的痛骂下,将电影推向情绪高潮。片尾玲玉依然命运未卜,一个问句抛向观众“谁之过?”拊:史东山、陶金与白杨,昆仑电影制片厂。故事真诚但衔接略显生硬,情感真实但表演显得戏剧化和夸张,最终影响了电影感染力。确实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也算年代一种。蔡楚生才真懂得大众化和通俗性,将一段历史融入一个陈世美的情感大戏,大俗大雅。再拊:这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陶金打开天窗拉小提琴的场景,月色、琴声的一丝浪漫,很具传统诗意情怀。

陶金和白杨一江春水后继续合作,只是陶金没有变心,而白杨生死未卜,最后的那个问号是问所有良知尚存的观众的,那就是这个好人不长命坏人富流油的世界何时是个头呢?也就明白为什么左翼加苦情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那是人们对现实实在不满和对理想朦胧期待的心理诉求,这个抗日队的八年抗战,真的白吃苦了吗?一个工作到吐血一个写稿到晕倒街头,这是什么世界?Ps:那时候先生是一定要穿袍子的,虽然教员的工资还不如银行的茶房;一堆熟演员,戴礼言吴茵万家灯火力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民国人真爱抽烟啊因为时髦吧,而且吸二手烟的人都不觉得怎样;做手术的那一堆钱啊,可见通货膨胀的程度;今日观此类抗敌队,是否也会发出表哥一家怪物的高论?

所以你们夫妻还想怎么样呢?你们两次的房子都是凭关系住的,你们各自的工作是凭关系找的,你们生孩子的钱也是凭关系缴的。有钱的家人未嫌弃你们,收留你们,你们还凭在人家家里听到的私事来想整垮人家,贪官该整,但不该是你这种既得利益者拿来彰显价值观的工具;有钱的家人在你们贫穷的时候几次三番主动找你们,还想带你们赚钱,你们却恶语相向,我无法理解这种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伟人的方式。所以呢,养不活自己,养不活自己的父母,养不活自己的孩子,还想着要去教导老百姓,就这么想表明自己的价值?就这么想扬名立功?导演可能自己都劝服不了自己了,最后一定要让女主处于垂死状态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心。

电影以一对年轻男友为主线,将抗战前后的情形剖析开来。民国时候的电影总是讲反压迫、要革命,那些大义凛然的口号让现在的观众或会觉着太过流于表面,太过于政治宣传,可事实上,在当时确实是有一批这样可爱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批人才有了中国今天。改变世界的,就是需要这些纯粹者。江玲玉表哥式的人物今天仍旧有,没有半点理想和奉献精神,只求悠哉游哉中饱私囊,这种作风尤其在体制内部实在更甚。抗战结束了,只不过重新的旧社会卷土重来而已。再一次革命,新中国成立了,虽然情况好了很多,但是官僚盛行,我们仍旧任重道远。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我很钦佩你们!你们今天散播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以前学艺术的人有的热血,今天读书的人都十分缺少了。“中国之大,你不能单看这一个角落,也不能单看这一种中国人。”基本上是按电影的两段分了两个时间看,原名更适合电影吗,《战争前后》?最后一个大大的问号看得我鼻头酸。除了表演家,剧里还表现了新闻记者的良心和教师,在姨母姨父以及表哥面前,坚守自己的原则,痛骂腐败分子,这是我要努力学习的。责怪自己为什么看中国人不脸盲了,连《春水》里面老太太的面孔都认出来了,那部电影里的人物设定让我对这一部做了很多错误的预判。
跟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能比,观看原因是影史不断提及,但是观看后却觉得过誉,首先总觉得导演的愿望想表达的太多,但是什么都没有说清楚,没有太明显的高潮点,其次,江玲玉简直成了社会主义党的代言人,当她对表哥的那段说教后来镜头变成了像是对所有人的说教,文艺队其他的过于类型化,最后男主的幻觉以及女主从手术室出来之后的意象我多次以为她要死了,最后的字幕却给了一个思考题,exm??最突出的就是拉小提琴的那段了,和周围景物融合一起,有一种自由畅快之感,但是音乐后期配的吧,在房间里拉的两声真的不忍听。
情节发展太快了 不过作为一部史诗风格的影片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能把八年抗战的整整一个时代囊括其中 已经很不错了 准备影片以两位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 将八年来抗战前线与后方巨大的差异表现出来 一方面战场的无情与艰辛 另一方面是纸醉金迷的后方 同一片天空下宛若两个世界 风格高度纪实 其中有一个镜头 江玲玉对着镜头破口大骂 极富冲击力 当然也有那个年代能有意识运用这种电影语言的原因在其中 硬伤还是在剧本上 故事的现实性考虑还是欠妥 故事不抓人难以服人 当然也有可能我看的不太专心的原因在
江玲玉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民族大义高度具体化,导致人物过于扁平,当今看来着实有点不适应。可供参考的现实意义不高,视社会责任为己任的所谓深明大义,将江玲玉符号化,她不在是个拥有七情六欲的人,而演变成为上过发条的宣传机器人?。好在影片宣传人权的萌芽,这也是进步的地方。表哥一家与丈夫的设置,无疑是两个阵容的选择。但是丈夫在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微乎及微,连生baby都是想着传承自己事业,与现实的心境出现偏差。人权是追求做个自由人,不是工具人?️。
必须考虑到特有的时代因素。不能简单用审美的眼光苛求太多。本片不会出现在27、37、57年,是一代知识分子理想主义卫道者的壮烈挽歌。30年代孙瑜要"乐观地在黑暗的今天看到快乐的明天",史东山在40年代转向的现实却只有黑暗,明天的希望是在人物的梦里。(尤其人皆知的之后历史击碎了片中所有对未来的猜想,更让人心碎)时代滚滚洪流,人皆身不由己。结尾的❓不仅仅指向彼时的人事,更让今人在看到时,也要对此后数十年乃至当下的人情世态打上大大的问号。
除了过重的说教意味之外,视听语言贫乏,情节剧模式叙事直白,结局仓促,诗意缺乏,作为电影来说实在乏善可陈。可称道的是阁楼上的小提琴,以及个人层面上我对于女主的强烈共鸣。当她在最亲的人面前慷慨陈词的时候,一家人莫名其妙的表情,还有表哥的那句“世上竟有这样的女人,怪物”,我几乎是被深深地击中。对于这种自讨的“正义之苦”,总是让一些人觉得匪夷所思,这个电影彻彻底底地过时了,因为人们“不再”受“正义之苦”了,大多数人对此已经毫无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