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岸 Aleksandr Alov Vladimir Naumov
尼基金是—名苏联作家,应汉堡文学俱乐部的邀请前往西德参加东西方作家“友好讨论会”。影片以尼基金到汉堡访问为情节主线,回溯了1945年反法西斯胜利前夕,苏军炮兵中
尼基金是—名苏联作家,应汉堡文学俱乐部的邀请前往西德参加东西方作家“友好讨论会”。影片以尼基金到汉堡访问为情节主线,回溯了1945年反法西斯胜利前夕,苏军炮兵中尉尼基金在进驻德国时同,当地少女艾玛的一段恋情。当时的环境使—对年青人的幸福不可能实现,冷战又把他们分割在两个世界。到了70年代,东西方实现了对话和交流,这对年近半百的情侣才得以重逢。透过主人公记忆的薄雾,银幕诗意地层现出年青的苏联军官尼基金和德国姑娘艾玛的爱情憧憬,以及多年后相逢时珍藏在内心的神奇迷离的梦幻。影片结束时,尼基金怀着对艾玛的复杂而又痛苦的情感飞离汉堡,机舱中他心脏病发作,在梦游天国彼岸的幻境中死去。
《岸》下载观后评论:
《德黑兰四三年》的互文,依旧是意识流的手法,影片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往返穿流。《时光之尘》一般的诗意由此体现。德国女孩与苏联中尉,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结果,然而他们却一起经历了最为美好的几日时光。几十年后,早已物是人非,但显然他们再度拾起了曾经的岁月。难忘残破教堂于浅水、于冰雪的意象以及他们在街边餐厅回忆过往的长谈。

“各种民族主义都是无耻之辈的最后避难所。”本片讲述了四五年攻入柏林的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和当地一个德国少女的爱情故事,是战争让他们相爱,同样也是冷战让他们从此天各一方,全片将现实的场景和当年的片段闪回相结合,特别是其中的战争场面,有如纪录片般将观众带入了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当中去~

战斗民族的战争回忆片,一部想表达太多情绪的电影,气韵迷离,神思游移,残酷又浪漫。一个苏军炮兵中尉一位德国纯真少女,二个敌对民族的年轻人双目相对就再无法摆脱情缘的宿命,即便分别多少年,还在寻觅还在流连还在沉湎,回忆战争回忆过去回忆青春~~(认得男主汉堡的酒店,去过女主汉堡的书店)

她在那一边,在彼岸,在崩裂的万丈深渊的那一边,而他自己则在洒满鲜血的此岸……他觉得心脏不再疼痛,他要和自己永别了,他在充满干草味的渡船上,在暖洋洋的水面徐徐飘浮,飘浮,快要靠岸,却怎么也靠不到那绿色的、天国般的、阳光灿烂的、使他终生充满希望的彼岸……

童年,教堂被河水淹没只剩残破的金顶,河水结冰、积雪;两个孩子凿开冰面,将耳朵贴在雪上,听冰下仍然流动的河水摇晃着钟声。死前种种预示的叠合。“你知道我在祈祷什么?天哪,再来一场战争吧!把俄罗斯的中尉带回来,让他带着大炮跟我说:爱玛,我爱你!”

原着里最动人的地方是亲历了理想主义友人的战死,还有战后数不清的厄运和社会变革之后,尼基金没有像新潮的欧陆文人一样遁入虚无,仍然在悲痛中仰望。改编突出了二战的伤怀和爱情,其余都淡化得不能更淡了,拍出了原着的美,但欠原着的苦涩。

十几岁时看的吧,很多意识流的表达,加上超长的片长时间,看得云里雾里。却一直记得当中一段镜头:小男孩从很高的山坡奔下,大喊着一个名字(似乎是“瓦西卡”?),配着竖琴或大提琴的背景音乐,缓慢 空洞。感觉又远又恍惚。
这部电影有两个版本,我有一个稀缺版本的资源,想看的私信。第一版和这一版的区别在与艺术性,第一版只是平铺直述的把原着复述了一遍,演员的颜值也不是很高。但是这一版更加意识流,更加诗意,男女主的颜值也是超高!
影片《岸》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导演设计了一种更为锐利明晰的结构,以强调小说中所没有的、纯电影化的、视觉上的寓意和思想,并以此作用于观众的感觉,仿佛作家构建小说的过程就在观众眼前展开。
俄式诗意,平缓的镜头语言,往事的穿插,时空交错剪接,毫无违和感,只是时间已逝,空流遗憾与怅然,此情只可成追忆。隔岸相望,彼岸就在远方,所幸,两人最后蹒跚相持,年老相依。
战争就是战争,无论是怎么美化,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受到了巨大伤害。爱玛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终其一生的等待和爱慕。尼基金只是那个恰好心地善良的红军罢了。音乐很好听
很久以前看过,拍得非常唯美伤感,但现在想想这个题材。。。攻克柏林后红军战士和德国少女谈恋爱什么的,太违和了,不如去看看纪录片回忆录里当时红军强奸了多少德国女人吧。
正叙和插叙并进推动剧情,但叙事节奏掌握得不好,文本不够精炼(不知是否受到翻译的影响),导演野心很大,完全靠画面来传达意义的做法让影片看起来有些许混乱的感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