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哈利·布拉德比尔 / 蒂姆·柯比 编剧: 菲比·沃勒-布里奇 主演: 菲比·沃勒-布里奇 / 比尔·帕特森 / 本·奥德里基 / 奥利维娅·科尔曼 / 布伦特·吉尔曼 / 休·斯金纳 / 休·丹尼斯 / 凯文·麦克纳利 / 乔丹·朗 / 奥利维亚·格兰特 类型: 喜剧 官方网站: www.bbc.co.uk/programmes/p040tlqx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6-07-21(英国) 集数: 6 单集片长: 27分钟 IMDb链接: tt5687612 伦敦生活的剧情简介 · · · · · · 六集迷你剧,讲述一位刚遭遇不幸的少女,试图在伦敦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伦敦生活第一季》下载观后评论: 前面几集一度想弃 很多get不到的幽默和一些可能以我现在的经历无法共情的东西 女主内心空虚到只有肉体上的满足才能填补上一点漏洞(最后一集惨到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 每个人为了生活和面子都把自己包装上厚厚一层 能找到真正可以让自己吐露真心的人真的很难 女主直接看着镜头和观众说自己的心里话给这部剧赋予了一种看戏的感觉 像在听着一个好朋友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告诉你:you might feel that you fuck up everything in your life, but you’re not alone. 胡言乱语不知道说了什么 希望今晚在为社交和申请季焦虑的自己不久后也能遇到一个人敲开cafe的门give me hope and another chance.
打破第四堵墙的自语蛮好玩的,看到Fleabag总想起Max。最后一集里Harry说新买了恐龙碟,一切确实是fuck off but sorry for boo 橡皮擦的隐喻里,接受不完美和过错吧--"I have a horrible feeling that I am a greedy, perverted, selfish, apathetic, cynical, depraved, morally bankrupt women, who can't even call herself a feminist.""You get all that from your mother. "--"I just want to cry…all the time"
剧作是硬伤,群像人物刻画有气无力,每个人的行为动机都不够充分,故事的重点在于“冷漠”和“疏离”,剧作用家庭,友情,和经济来交织,家庭这一部分只能说勉强及格,友情和经济完成度不足三十分,导致整个剧作结构重心不稳,看起来就是一婆婆妈妈甚至狗血的都市剧……第一季结尾更是败笔,导演似乎想要强行加入第二季而改变了原有的结尾,导致剧作重心再次混乱不堪,到底是钱还是孤独,人物到底想要什么,希望导演和编剧能搞清楚再进行深挖,这个结尾真是太过浅显(整部剧都太过浅显)。另外,第一集打破第四面墙惊艳,但在后面就就全程败笔,既没有和观众进行沟通,也没有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反而是全程多余,影响观众投射和共鸣,这墙真不是说能打破解就能打破的,这剧算是作了反面案例。
一口气看完,还是好看的,最后两集尤其。有些人共情到了女主孤独无奈的fucking life,但一部分不也是源于自作自受吗?前几集不断闪现闺蜜回忆还让我对女主挺有好感,觉得对于亲情爱情常常荒谬行事的她始终珍视着友情,后来又觉得,这种记挂也是出于愧疚自责的罪恶感和fucking life中对幸福的渴求。都会犯错,也绝无完全正确的处事方式啊,对女主只是谅解但并不认同也并不同情。反倒是姐姐让我挺有共感的,且不去评价和Martin复合一事,对于是否去芬兰,我自己选一定是会事业心更强(至少现在这么认为),但必须承认的是,家庭的责任与羁绊是不可能被完全抛下的。还有继母啊演得太赞了吧!后两集里那讨人厌又斗不过的样子看得我直骂脏话。
生活以极大的吸力让诗意屈服于琐碎,嬉戏人间,说场面话并不难。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单位、家庭、上班下班、洗衣服做饭弄孩子,对付保姆,还有如何巴结人搞到房子,如何求人让孩子入托,如何将老婆调进离家近一点的单位……每一件事情,面临的每一种困难亦比上刀山下火海还令人发怵。每一件事都得与人打交道。刀山火海并不可怕,……但是我们怕人。我们被磨平了。……过去有过宏伟理想,但那是幼稚不成熟。一切还从排队买豆腐白菜开始吧……失去以如刻刀修剪铅笔,一簇一簇虚假的木屑掉下,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如铁漆黑的内核,啪的一声,它断了,但好在后面还有块橡皮,虽然不知道那玩意是用来擦除错误还是用来怼什么东西的
怎么说呢,对女主这个人设爱不起来,自己搞得烂摊子自己收不起来,做什么成年人呢。但理解那种感觉,什么都做不好,一片混乱,别人都假惺惺的,自己还狂受欺负,非常冲动想要证明存在,或者无序反抗。当然我更能理解姐姐,那种紧张的,苍白的,表面体面的中产生活,无处不在。继母真的太bitchy了,恶心得想吐。所有男性角色一片糊,除了爸爸之外,都是女主的性爱工具人。这样说来银行批贷员反而是有趣的,草地谈话反而最接近于“打开心扉”。第4集最为印象深刻,男人可以大声地荡妇羞辱来宣泄,只求不在公开场合“犯错”,女人却要闭嘴擦地。即使面对精神如此脆弱的男性们,当代女性仍无处施展。
一部黑色喜剧 编剧也是女主角 独具匠心的将话剧式的小短片搬到了荧幕上 女主作为叙事者和被叙述者 双视角也是其黑色幽默的一大特点 一口气看完 只觉得沉闷绝望 孤独与无力感充斥着自己 伦敦生活 就是这样的吗 荒唐可笑 父亲被教母所控制 姐姐不相信自己 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不停地寻找男人试图通过做爱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感 即使性生活丰富 也掩饰不了我的孤独寂寞 取悦男性并不能使自己愉悦 最终炮友变成基佬 自己情绪释放 父亲没有摆脱继母的控制 男友的最终离开 姐姐的不信任 这些绝望配上胡子叔叔的安慰 在低谷中开出了一朵花 一味的丧也是有偶尔甜的 这就是社会生活
面对一地鸡毛也能撇撇嘴假装没事的女主可太酷了,可生活怎么会这么简单呢,它只会不断地不断地给你我一记一记重锤,重到连说句fuck off都是无力的。It's like a circle, we're gonna be in this rut. 剧中女主用不合时宜的堕落任性填补失望,用彼此伤害来维系与对方的联系。套一句张阿悬的歌词,这就是“去挥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吧。
由现代生活所创造出的抑郁、悲伤与崩溃,在这部剧里被赋予了形式感。真正把情绪写进了剧情节奏中。台词是精品。语言在这里不意味着理解而只是交际。高强度的话语维持着人际关系再生产的电缆,只有突如其来的戾语、语塞和偶然相遇的眼神,才带来猝不及防的真心。情绪意义上的“体谅”达成在语言之外,却总是转眼消失在更为浩荡的语流之中。张爱玲的眼中也是这样的脱线人生吧。欢迎来到现代生活。
挺有趣的 女主很有魅力的一个丧人, 但不太是我会非常喜欢的类型吧。还是那个问题,我喜欢人物强同时故事性也强,故事主线清晰的剧集。比如,chernobyl我喜欢就是因为塔围绕了一个具体的事件的解决和调查,层层深入。当然也有没有那么强故事性,主要靠人物支撑的,这类占比还挺大的,这就还挺要求人物的有趣度和他/她的日常经历足够吸引人。还没看完,看完了再来改评价和评论吧
高密度的间离实时吐槽目之所及荒诞的一切,冷眼观瞧身边所有的装腔作势和虚伪做作,挂着嘲讽的面目,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抵御着还可以更糟糕的生活,一边是自我保护的逃避,一边是嬉笑怒骂的防御,她其实并不洒脱,她也渴望爱和被爱,但恐惧于付出也忌惮于受伤。它是一部喜剧,但却让人笑不出来,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除了保持笑容,又有什么能治愈你我琐碎而日常的丧?
无论处于什么情感状态下,人的本质都是孤独的。(看看男拳社会下女人男人都被逼成啥样了:女性花钱去修道院安利的当女仆打扫卫生,而男的对充气娃娃大声吼叫荡妇羞辱。这一对比应该是对当今社会的最好诠释了。Fuck it.当女性能正常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而不被荡妇羞辱,男的能抛开所谓的雄性尊严承认自己是个废物,那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孤独的女主...其实真的很同情她诶,身边连个正常人都没有,只身置于the crazy London...在最崩溃的时候还能笑着自我安慰,“Nobody loves you”真的直戳人心。整部剧让我感情不哭也不笑的,这部剧最伟大之处就是把普通人身边最普通的事给最好的呈现了出来,而我居然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