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相较于第一季,节奏更加温吞,但格局是前所未有的宏大:法院、警局、工会、黑帮与官僚,由教堂的一扇窗户所引出接下来的一系列悲剧,实在是太过残忍可笑。已经不能简单的用「群像戏」来形容,《火线》的意义便是它近乎完美的描绘出巴尔的摩的生态系统,并为其构建出一套完整可信的因果逻辑。鲜活、饱满,而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巴尔的摩的常态。Frank的死象征着美国工业阶级的衰落,他的工会和他的码头都被房地产、走私与妓女所淹没,甚至在逐步走向常态化,再也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了。那些缓慢拖沓的部分,到了结尾都会被一段精彩绝伦的蒙太奇给拯救。第一季的主题是“Shit never change”,那么第二季则是更为无情的注笔“No one looks back”。
第二季的风格稍微有点改变。整桩案子从因理到果就显得荒谬,唯一悲情的Frank,虽然他和他那帮码头帮也在犯罪,但他们并不属于game的一部分。Frank更像是和专案组那帮人,他不甘心看着码头的日渐衰败,不甘心他一帮下层白人兄弟朋友永远是下层白人,他不完全属于游戏因为他想要做出改变。可笑的是希望在似乎要口头成功的时候破灭了,导火索居然是因为他的工会和高层警局争夺教堂的窗子,伤了高层警局面子。高层警局的介入虽然促成了专案组的成立,看起来是有利于发现案件的真相,但荒唐的是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在意什么真相,他们只关心你是kiss his ass or kick his ass。Shit is always going to happen.
传说中最差的一季,还是很好看的。Frank, Dee, Wallace,这剧的悲情人物真多。但是越来越发现这剧对女性角色对处理好不好。Beadie明明提供了很多重要情报和对码头的知识和人脉,而Bunk和McNulty都很condescending地说哦她还不行哦她有点点进步。大概唯一受此剧及内部角色尊敬、有血有肉不片面的女性只有Kima, who’s a token lesbian embodying a stereotypical alpha male (police brutality啊,热爱工作不顾家啊)。The show has not aged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