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Brian Jannelle / Adrian Guillette / Arthur Smith / Asterias Vulgaris / Callinectes Sapidus / Christopher Swampstead / Cleona Celata / Clyde Lee / Declan Conneely / Fulmarus Glarialis / F.V. Athena / Gadus Morhud /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 Homarus Americanus / Johnny Gatcombe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 法国 / 英国 编剧:Lucien Castaing-Taylor / Verena Paravel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2-08-09(洛迦诺电影节) / 2013-03-01(美国) 别名: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英国,Documentary,法国,2012,紀錄片,LucienCastaingTaylor 片长:87分钟 imdb编号:tt2332522
In the very waters where Melville's Pequod gave chase to Moby Dick, Leviathan captures the collaborative clash of man, nature, and machine. Shot on a dozen cameras — tossed and tethered, passed from fisherman to filmmaker — this is a cosmic portrait of commercial fishing as it's never been seen.
第28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比虚构更真实”奖(纪录片)(提名)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
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利维坦》下载观后评论: 印象最深的几组镜头跟场景~1.在讨论谁是“利维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渔船,包括豆瓣评论也是,主持人沙皮狗抛出了一个蛮有趣的观点,因整部片子“动感十足”,让其有动感呈现的那股“力”,才是驱动,是世界的利维坦。个人则觉得真正的利维坦应是这背后的产业链,利益驱使了这整一环。引力只能是外在的驱动力,而利益更是内在的驱使力,几乎没有人能感受到“力”,人更能感知到“利”~2.片子因以“非人类视角”进行了拍摄,所以画幅有许多抽象性语言的呈现,动态抽象也蛮有意思的~沙皮狗更是引出了Kinesthesis这词~ 动态抽象x 动觉~有意思~~3. 船员看电视的场景,他看着这边(电视),我们在这边看着他(屏幕),隔空互看,看谁先睡觉哈哈哈哈
奇特的视角,但之所以奇特,是因为所有的导演都知道这样的视角选择是不受观众所待见的。但又因为稀有、独特,被标上了大胆突破、敢于冒险的标签而获得电影圈的好评。这其实是很矛盾的,这终归只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令人佩服,其后再出现这样的作品,“好评”肯定是不会奏效了。此外备注一下自己喜欢的几个镜头——最爱海报上海鸟群低飞捕食的镜头,非常震撼;杀完鱼之后,用水清洗甲板,血水冲进海里的镜头;海鸭使劲却爬不过槛,最后只能放弃的镜头;海里,海星漂舞,鱼群被铁网抓捕在一起的镜头,惊悚、悲怆。
想起来《大房子》导演说,因为是师生共同作品,有的学生真的很敢玩,直接把go pro扔进烤箱里烤。当时类似的画面还被“专业人士”嫌弃了。它的意义好像不在于视角,更多是通过视觉模拟其他官能,创造情境。你能感受到重力,在水下你会不自觉屏住呼吸,听觉会被屏蔽。从官能出发,它与意识接轨的地方好像更多些,能产生很多流体。比起Empire,Wavelength这些纯固定镜头好像多了一种思路,创造了一种相对静止。不过还是希望运动相机能更强大点,像《蓝色星球2》一样有能力捕捉更多细节。
感知,非体验。多视角的选择与自由穿梭在天空和海面之间的摄影机,想必是一个路径被设置好了的“引子”,带领观者了解这个人类创造的由钢铁组合而成的庞然大物是如何在重重工序运转下,竟与神话中的海兽无异,成为一种五脏俱全的“生态系统”。它自然不加回避地“被发现”,某种程度上也在探讨“戏仿”和“纪录”的边界问题。毫无疑问的是画面本身具备视与听组合而成的原始冲击力(隔着屏幕嗅到了鱼腥味儿),但我作为观者感觉自己此时的身份更像是(逛着无比真实与生动景区的)游客。或许,待重看。
虽然是纪录片,但是既然导演选择以纯影像作为符号表达,完成意象化的叙事任务,就注定了影片自身的作者性对客观的介入。事实上,作者从镜头的选择上就依然做出了表达。在极具压迫感的画框内,有限的影像信息量,营造出画框外“利维坦”的一隅。配合事先设定的主题,在影像上直观的压迫感,也就必然连接到了意象表达之上。但当剧作发生戏剧化处理之后,就难免要考虑起承转合的节奏问题。作为电影,并非单纯的实验影像,也正是这点,本片的电影感并不强烈,即便现实造物的力量足够震撼。
哈佛人类感官实验室出品。这片子没法评分,一打星就会陷入原有的评价体系,全片基本无故事性,是在探索未来影像,从不同角度感知世界,我们都说镜头运动是为了引导观众视线,有视点存在就意味着你是透过别人的预设来观看世界的,这个片子把视点纯粹交给了大自然,以至于恶心,眩晕,惊悚的观影体验会一波接着一波,但同时这种生成感知世界方式的影响真的是可以重构影像的时空吗?不见得,下次再出这种未来影像希望创作者不要做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恐怖的不是渔业不是渔民不是晕船也不是海洋,而是镜头变成了”我“,摄影机变成了”我的眼睛“。“我”是人,是船,是鸟,还是鱼?“我的眼睛”到底属于活物、死物,还是半死不活之物?种种刁钻机位将本来非常主动的可控的“动”和“看”,变成了极端被动的眩晕的行为。渔人少言寡语,于是观众连通过语言确认人类身份的资格都失去——恐怖的是,自己在这个生态链/产业链里“不是人”的感觉。
人的视角,船的视角,海的视角,鱼的视角,鸥的视角……各方视角次第呈现,以写意的态度运用写实的手法,谱写出一篇人智与人力的自然本诗,这不是对任何机械科技的礼赞,更多是一种来自生灵的报复性放逐,将征服者抛弃在冰冷漆黑的海洋之间,任其享受掠夺带来的利益,并惩其忍受掠夺本身隐含的空虚,如同默然的海中巨兽利维坦,一切的动机都那样合理、有序,却始终携带着挥之不去的孤独。
作者再如何避免解读也无法阻挡这部电影成为的人类学学术范例命运哈哈,本亚明的用电影寻找机械复制时代的aura都被觉得实现在这部电影里了...更别提存在主义、人类世、verite、sensorycinema、otherness...之前我试图看没看下去,现在我从人类学的脉络连下来看,还真的看出乐趣了,但还是有skeptical.
强烈不适!(本来看到生鱼就怕,活鱼更甚,腿都会软。)剥掉了纪录片常有的距离与客观,使观察变成了体验,不可复制,无法抹去。镜头就是Leviathan的眼睛,透过镜头观察着/体验着的我,就是Leviathan。紧接倒错的视觉所带来的混乱,是最后整整十几分钟的窒息感,耳膜传导的只有海浪翻涌的声音,以及来自深海的巨兽的号吼。
提供了一种少见的观察视角,只采用静默的主观观察并拒绝去解释观察到的一切。我分享我的观察,至于会产生怎样的意义,是你作为另一个观察者的自我思考,与我无关。全片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镜头。放置于船体侧边接近海平面的镜头,随着海面波浪在群鸥与水下不断往复,随后镜头突然从海平面升起,捕鱼船犹如巨兽一般出现在眼前。
神向海投下一颗长着眼睛的石子捕捞生灵一样捕捞镜头随鱼尸在粘腻体液海水混悬液里滑动沉浮 深海鱼因为陆地低压而眼球胃肠脱出 鱼血紧贴镜头淌落夜海 只有远处的护航渔船像鮟鱇鱼一样发亮 鸥鸟像幽魂一样不远不近跟随在头顶 发一点无害但空洞的啼叫 我好喜欢 感觉眼睛很贪婪地摄入画面 虽然san值掉光
金草莓:瞬间回到《上帝难为》里愚昧野蛮的时代,文明的进步仅仅提现在器具的更新与高效,内里的肌理和本能,依旧是最原始的杀戮。捕猎、虐杀、毫无情感的机械化动作,趋于平静的挣扎,混杂着血液尿液粪便的工作台,兽性在天地间无限放大,实验性的噪音与画面煎熬,但和处于其中的生物相比,这些痛苦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