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bians didn't always get to see themselves on screen. But between Stonewall,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cinema of the 1970s, they built visibility, and transformed the social imagination about queerness. Filmmakers Barbara Hammer, Su Friedrich, Rose Troche, Cheryl Dunye, Yoruba Richen, Desiree Akhavan, Vicky Du, film critic B. Ruby Rich, Jenni Olson, and others share moving and often hilarious stories from their lives and discuss how they've expressed queer identity through film.
以编年史的形式集邮般介绍了数部美国酷儿影像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拉拉影片。视角还是过于中规中矩,强调我们需要从流行文化里汲取为自己的直觉提供养料的经验与素材,用于抵抗恐惧、惊慌与无知。「representation/visibility」的落点虽然老生常谈,但也可以理解,毕竟能够约访成功的女性酷儿艺术创作者一定是活跃在商业影视与先锋实验艺术领域的cultural capital owners,至少还是没有回避“父权制必须赢”的潜规则。不过,如果能深入探讨一下女性同性恋者对女性的情色化凝视就更好了:在一个由男性享有性优越和经济支配地位的世界中,有时,女同性恋欲望方便地顺着异性恋制度对女性肉体的欲求而行,但有时候与这种男性的快感相抵触。女同性恋欲望所处的尴尬处境与挑战超越的潜力值得更详尽的讨论。
看这个电影什么感觉呢,就像上讨论课之前老师布置的readings一个也没读,或者自我感觉良好的高中生跑去听大学的课结果听得一头雾水。结束之后赶紧上网找别的同学的笔记(片单),把重点画下来准备一一找来自己去重新学习了。但其实这部片子介绍各种里程碑式的女同性恋电影和找来创作人员做采访以外,似乎也没有太多其他有自己特色的内容,反正就是按照lgbtq的社会运动历史进程梳理了一下呗。这个骨架子上的肉其实可以是任何艺术或者非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类片子似乎都有些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我又何尝不是深陷在我自己的窠臼里面呢,总是戴着当下的后现代性别观念的有色眼镜去反思历史期望未来,总是认为lgbtq的尽头是无性别无区分为佳。这样吧,咱们比学赶帮超吧,看谁先进步先突破自己,加油哦。
主要論點落在:想在銀幕上看到跟自己有關的故事的慾念,促使這群lesbian電影人拍攝(多數涉及lesbian)的影片。Barbara Hammer、Su Friedrich、新酷兒電影那批(例如Go Fish〔屬於lesbian的愉悅自在日常形象——而非過去必須受罰賜死〕、The Watermelon Woman、High Art等等)、Ruby Rich;但也是有男性導演拍得好,毫無疑問地就是舉Carol。歐亞提及少,就是Akerman、《面子》、近年竄紅的Desiree Akhavan。感覺很討厭lesbian vampire XD。WMM資助,酷兒影展還是重要低,社群培力意味濃。
好喜欢!一小时份额的快乐,有很多地方感到超亲切。(整部影片除了非常少量的几句话让我感觉遗憾和有毒外都特别好)(对我个人而言观感最恐怖的是第53分钟那一位说的她觉得“更加自然而然的展开应该是给她们一个某种意义上悲惨的情节发展,让她们沉沦于自己miserable的女同性恋身份里,让她们结束于可怖的自我封闭中。电影里更像个美好的幻想。”那两三句话真是看得我满脸痛苦,我真的不想要蕾丝边制片人们也大量产出悲惨女同啊还是给一点美好的幻想吧挺好的。幸好影片内大多数导演都是同感这一点的,不然我的观影生涯会增加过多的痛苦…)
观于Toulouse printemps lesbien 2023,非常宽泛的有关银幕lesbian形象的纪录片,更多是受访者的个人视角,而非学术视角,作为纪录片来看略显局限。但观影环境很不错,一众的白发女同观众们,纪录片中的中老年受访者经历的事情其实和她们很类似。放映结束后一位阿姨起来说法国也该有自己的拉拉电影史纪录片,很有道理。我分享了我和拉拉电影的故事,引起了一位乌克兰女生的共情分享,还有好几位热心的阿姨散场后和我接着聊,真好…
字幕组译制辛苦了,虽然不少地方实在错得很离谱。大型补片片单get。最近正好也在准备补女同先驱导演芭芭拉·汉默的片并整理她的作品条目,在这个纪录片里看到她有点触动。感谢蕾丝边前人做的各种努力,在电影这个男得不得了的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空间。看的时候回忆起读大学时在某堂课上第一次用“dyke”描述过自己,虽然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性向其实比这更复杂,但这个词对我来说意义深远 :)
女同性恋或者酷儿电影片单梳理…… 看到一个创作者激励到另一个创作者真激动人心。不过也提示了我的贫瘠。 最有启发的部分是谈“8号提案时黑人与性少数之争”,让我想起目前女权和性少数之争,都是真正的敌人—— 父权隐身了。片里女导演说当时问题是“黑人同志的声音没被听到”,由此观之现在就是我这样“支持Trans的女权主义者/支持女权的酷儿的声音没有被听到”。继续加油吧
和《一间自己的房间》类似,一部属于女同自己的电影史也是需要的,这是脱开酷儿电影男同主导的重要意义。提供了一些经典电影片段可以按图索骥,从叙事到实验类型的都有。只是从观众成为导演,拍摄契机、电影媒介的特殊性(开头提到女同再现最早是在文学领域)、观看的情感反应几乎被忽略,直达了身份政治的层面,过于迅速。
其实是一部关于拉拉片影史的回顾,而不是讲述拉拉本身,人物访谈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小众探索,但成为商业和记录的主流,拉拉片逐渐走向主流和多元,不过剧中讲述的的影片基本都没有看过,总之,所有的爱都值得被尊重,所有的感情和存在也都可以被搬上荧幕,所有人都要为爱勇敢啊!
好遺憾紀錄片裡提到好多片子豆瓣連條目都沒有!慶幸的是疫情時候有幸在女書店組織的線上防映看了芭芭拉漢默的片子這個紀錄片很短小,關注到的拉拉片也比較集中,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拉拉去做資料整理與收集,去拍更完整詳盡視角更多元種族更豐富的片子!
对于亚洲文化的啦啦,里面很多片子都没有什么了解,以至于不能百分百代入感受去理解。哪怕文化不同,我们的身份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去了解,就能贯通很多东西。我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去叙述关于国内女同性恋的故事,我也很想有属于我们自己拉拉的故事。
像所有女权/酷儿电影纪录片一样,一定会提到Akerman的电影…但是按照她自传纪录片里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是我没有勿cue。提到的电影有一半左右看过,很多都是实验电影和特别特别偏的美国小众电影,有导演自身的局限性,偏流水帐无实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