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味道中国 黄瀛灏 张伟 王冰 金莹
从春天到冬天,从北到南,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在正确的时间食用正确的食物,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二十四节气自然律法的尊重,在其背后更有深层的文化原因。纪录电影《
从春天到冬天,从北到南,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在正确的时间食用正确的食物,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二十四节气自然律法的尊重,在其背后更有深层的文化原因。纪录电影《味道中国》通过20多个关于食物的故事,讲述了食物对于中国人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礼仪的体现和感情的纽带。此部纪录电影是我国第一部在电影院上映的美食纪录片。
《味道中国》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电影片名涵盖内容太大了,但是呈现出的食物只有十几种且还不是具有天南地北地方性代表的食物,结尾竟然用辣酱作为妈妈的味道结束……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电影拍的画面感不错,但是切镜太乱了,整个电影都有点东拼西凑的感觉,每个食物之间都没有很好地画面与台词过渡,从烤猪直接到了莼菜,从火腿到了辣酱……旁白的声音太生硬了,缺乏代入感。从这部电影得到的唯二收获是:一、各行各业都非常不易,市场随处可见的生蚝,采摘生蚝这个步骤就很艰难,阿婆们在窝在水盆上摘莼菜也很辛苦,念“物力维艰”。二、莼菜原来是没长开的睡莲叶!

看了开头就被恶心到了,直接关掉。导演脑子坏掉了吗,拍了那个肉燕师傅的女儿,上来就说这个工作又脏又苦,不愿意告诉别人家里做肉燕的,还有那段做作的打鼓。怎么想的,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父亲工作又脏又哭,谁养大她的?美食相关的工作很脏很恶心,恶心谁呢这句话。导演脑子没坏的话会把这种前段放进去?真是侮辱的中国吃文化,也侮辱了亲情。

摄影、灯光是及格的,但文案则可以用小学生水平的作文来形容。当中出现无数个故事,每个故事的要点没有讲清楚,就开始升华主题,衔接得非常突兀,其次,作为纪录片,知识点太过贫乏,通篇小学生式的感慨抒情,很努力地想要灌鸡汤,却然并卵。要知道,鸡汤可不是鸡的洗澡水哦。

目不转睛看完,画面很享受,艰苦繁复的劳作产出的食物令人感叹也引人深思(文案水平和立意深度确实一般,节奏不太行)……配音居然不是(受过大陆播音培训的)台湾人!?(评分好严格果然我阅片过少水平太低吗……)(虽然听到了舌尖的音乐是蛮出戏啦)

虽然是又长了点小小的见识,但从美食纪录片的角度评价:美食介绍比较简单;形式太像《舌尖上的中国》;旁白有点做作,而且加入自己的感受,总觉得不符合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最后一段太像舌尖上的朝鲜族做泡菜了,还好东西不一样,但故事走向几乎一样。

以一年节气的时序为主线 一年四季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 食材与调料都囊括其中 主要是靠旁白来衔接零落的采访自述片段。镜头的话 中规中矩 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除了色调偏现代 别的真乏善可陈 肯定不是因为美食选取的关系...

这部纪录片,画风是我喜欢的。纪录片里的美食,大部分都是古法制作,艰难获取,每一个小故事的食物都有传承,暖心又感动。让我流泪的点有两处:母亲为了儿子的第一次出海而去求平安;父亲不想儿子继续自己艰辛的烤乳猪工作而深深落泪。
不禁发出疑问:真的是味道中国吗??着实没看出来…还有解说词 跟哄小孩子的口吻似的…不过有些片段的声音感觉还行…画面看着有点点「台湾食堂」的味道…(前段时间为了完成作业 去看了国内外大概十几部美食纪录片:(
24节气啊,每个都想讲,时长只得压缩,内容自然随之减少,成了素材的堆砌。而且也没有完完全全讲述食物,非要加点人的故事啊,手艺的传承啊,没必要的煽情反而掩盖了原有的内涵。看来美食还是只适合做纪录片吧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个制作美食的手工艺人,想想手艺人就是用手打磨时光留存记忆的人,想起了片中一个个温泉的小故事,想起了自贡井盐小伙儿的久等必有善,喜欢这样的小众温情电影纪录片。
在不知道各种乱七八糟事的情况下,这种以时间节气顺序拍摄法正好顺应了一年的流转,每一种味道选取的也很应季,如果仔细追究确实有瑕疵,少点蹭热点多点创意诚意,是不是更好。
说实话,跟《舌尖上的新年》《舌尖上的中国》差得太远了。不要被海报所骗。片中的十几个节气引出每一种食物,这个创意还不错。内容真的乏善可陈。配音是来搞笑的吗?
周末的晚上和老爸一起看电影版舌尖.朴实纯粹暖心,肉燕刀鱼火腿越看越饿,每个行业都特么不容易。突然想起泰国缅甸渔工,庆幸自己的生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素食者。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