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家美术馆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Frederick Wiseman
一部深入世界上伟大博物馆之一——伦敦的国家美术馆的纪录片。《国家美术馆》下载观后评论:好吧我承认 不是因为论文写过怀斯曼 所以买了三小时的国家美术馆 根本就是当
一部深入世界上伟大博物馆之一——伦敦的国家美术馆的纪录片。
《国家美术馆》下载观后评论: 好吧我承认 不是因为论文写过怀斯曼 所以买了三小时的国家美术馆 根本就是当时论文选不出题翻siff推送才选择写怀斯曼。关于他的纪录片美学分析最权威的就是Bill Nichols那篇mosaic structure 换言之就是观察模式下每一部都是精雕细琢的主观题回答。之前研究他六十年代刚入行时的作品确实较为大胆敢言 而跳脱出美国社会的怀斯曼随着题材的变化收敛了很多 特地查了一下NG依旧是一个自发的项目不是commission 那到后面管理层开会和幕后也不拍了 专心致志展现教育修复和创作的故事应该是被艺术的纯粹性打动 直到最后一幕诗歌绘画舞蹈多种艺术因同一空间的碰撞而交融 笔触温和动人。
迷迷糊糊的看完。突然想到如果想用一幅畫說故事的話其他人或我自己會畫怎麼樣的一幅畫來描繪2020年~呢,一畫難盡啊(如果是訊息量很多然後繪畫者的預設觀看者是完全不知道這世代的人類在衝三小經歷了什麼的那種畫,四格漫畫或壁畫都說不完,畫師們快衝去亂刻給後面的考古人或外星人猜)。不過一畫難盡也還沒盡啊,全部都接The Triumph of Death了,不然學孟克畫個自畫像(畫都不想畫,最後畫個中指以示幹意,然後後面的人都看不懂你的幹這樣)(啊,也突然想到不知道這些畫最後的命運會怎樣吼,到後面的後面還剩下誰會留下怎樣保畫傳話看畫讀畫...嗯嗯算了看不到也想像不到那邊ㄌ
怀斯曼的纪录片,讲的是位于伦敦TrafalgarSquare的NationalGallery。几年前去的时候就很喜欢它雄伟的外观、精巧的内设和丰富的藏品,记得当时还赶上了第二喜欢的画家的特展,lucky。主要对象是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作品,需要一些背景知识(至少要有兴趣)。除了对画作本身深入浅出的讲解,还说到了修复(这块基本没有知识听起来很有趣)还讲到了策展、mkt和运营,感觉学艺术的朋友会有共鸣。三个小时真的长,像上了一节公开课,有些同学提前离场了,剩下的看完回去要写paper
对我而言,不带任何政治/势力倾向的记录片反而是纪录片很正常的形式,以至于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感觉。博物馆在所有(纪录片可以讨论的)地理空间当中属于尺寸很小的存在,于是将其中五脏六腑都展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需要一直拍摄就好。这些就是博物馆正常的功能,也是纪录片作为展现所谓“真实”应该需要去记录的。当然,在长镜头的选取,在不同事件之间的转接镜头,还有例如结尾的芭蕾舞等一些特殊事件的穿插、排列等等,这些都是导演/剪辑在电影上的个人签名。
作为BBC文博类纪录片,算非常不错了。全片想流水一样,闲庭信步讲到哪里算哪里,又很美。只是三个小时有点长,分上中下观看感觉舒服了。就关于布展的光源,画作原始地点的光源和画家的精心设计,由于现代的美术馆大多数都是平光源,的确也没有展示画作当初的风韵。不失为遗憾,但是知道了原由又会悄悄想象。提到了卡拉瓦乔和提香,对于背景颜色的设计和上色以及清漆的妙处。最后围绕各种画作的主题进行诗歌舞蹈的活动也算是美术馆的尝试。非常美非常静谧的一部纪录片。
上周六还在国家美术馆二刷。一周后在大屏幕上看到熟悉的画作和熟悉的房间。真的很微妙的感觉。仿佛还在美术馆的长廊,还在特拉法加广场,还在岩间圣母前。就好像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样。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还要去。我就说。啊。我就喜欢。好像无论历史长河如何改变,人来人往。那些画作,画作里的人和物好像就永远定格在那里,给人以永恒感。但明明又好像你每次去看感受不尽相同。艺术家既是修复者,更是创造者。他们真伟大。最后。实在太喜欢卡拉瓦乔和透纳了。#SIFF
解说员面对大众的教育讲解和学究们佶屈聱牙的分享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画作本身的意象已经人尽皆知的情况下,专家谈画更多着眼于考据学和最新的专业性研究(要是换到法国人那边肯定还得有一堆美学、哲学观念常挂嘴边)。这些既是深入理解画作的重要一环,同样也可能变成知识的诅咒。影片最后书袋学专家和谦虚的诗人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谈论提香,两者的言论都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拼命地通过各种手段与艺术建立联系,正是这种热烈的氛围让人看三个小时也不觉得厌烦
#SIFF2019#怀斯曼的特点在于对研究对象组织结构的拆解极为精确。本作中主线在美术馆内对各种画作的讲解,由这个动作的两个主体——讲解员和观众引出观众观展时的看与被看和幕后的修复及管理层决策两条线索,剪辑时三条线灵巧地并置,方向由不同的展厅作为引导,恰似一条观展线路。有了清晰的结构分野,如此庞杂的内容把三个小时塞得满满当当却丝毫不显杂乱。头脑清楚是大师的标志。当然如此密集的信息堆积起来确实会对观影造成困难。
之前siff看的,想着当时无法评价需要在清水里荡荡等待沉淀感受,两个月了依旧无法评分。说好,美术馆背后的运营呈现和画作介绍修复虽然局部但还是精彩,说差,纪录片的逻辑细节非常跳脱,科普的话太深了解的话太浅,还呈现出一种粗糙感。以及到现在还历历在目的新衡山的不好观感,四处亮起的手机屏幕和许多离开的人,回想起来过于难受,无法确定是否是心情原因导致的焦躁对影片产生了巨大的偏差,可等要机会再看一遍啦。
和以前看过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没有人来进行讲述和阐释,而且通过剪辑,将素材串联在一起。没有对话的大段镜头,之后都会以某种形式再现。3个小时,加上对话的密度特别高,看完真的有点吃不消。我还记得的两个主题,一个是用现代的技术,理解并使古老的画作以原貌展现,光影如何排布,色彩原本是怎样。另一个是国家美术馆在当代的生存状态,展览形式的创新,面向大众推广的姿态,与慈善组织合作的方式等。
最近集中看了很多美术馆的纪录片,这部是最好的了。从不同美术馆工作者的角度(包括但不仅限于清洁工,讲解员,行政人员,布展员工,油画修复师,画框木工,诗人,舞者)的角度来解构画作。我特别喜欢给Callisto作诗的女士说的一段话,我们被语言所束缚,而这正是诗歌的美妙之处,the meaning is all in the gaps. 读完一首诗,才有无穷的含义,情绪开始蔓延。
他们在美术馆跳舞,他们在美术馆演奏,他们在美术馆完成马拉松,他们在美术馆讲解......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希望参观的人不再是单纯的用眼睛去感受美术的魅力,哪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每一种事物都无法长久,但在画中得到永恒;当时记录的是瞬间,后世看到的是时间的沉淀。会议上探讨的日常琐事与关于艺术的议题,展现出美术馆另外的一面。沉得下心,才体会得到怀斯曼的魅力。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真实电影”,省去常规叙事,一切反而显得自然,令人感觉真的在某个无事的午后走入了美术馆。观感是很舒服的,置身于美术馆这样的建筑本来就很惬意,足够宁静,足够缓慢,是隔离争执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空间游走,观看或静坐,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名画或细细聆听人们的脚步回响,是认真感受艺术也好,是消磨时间也罢,都那么怡然自得,恰到好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