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关于苏珊·桑塔格 Nancy D. Kates
主演:苏珊·桑塔格导演: . 语言:英语 / 法语 地区: 美国 编剧: . / 类型:纪录
主演:苏珊·桑塔格 导演:Nancy D. Kates 语言:英语 / 法语 地区: 美国 编剧:Nancy D. Kates / John Haptas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4-04-20(Tribeca Film Festival) / 2014-05-18(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别名: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传记,SusanSontag,Documentary,2014,紀錄片,女权 片长:100 imdb编号:tt3576072
《关于苏珊·桑塔格》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纪录片脉络清晰,从这样几个方面讲述了苏珊桑塔格的作品、成就、性向与人生:1)苏珊桑塔格的作品。可以说她一直在寻求哲学/评论和小说家这两重身份的认同,尤其是小说家身份。当她的第一篇小说《恩主》问世后,受到评论界褒贬不一的评价,从严格意义上讲,《恩主》并不是最优秀的叙事小说,而是桑塔格自创的介于哲理与诗意糅合和非线性叙事之间的大胆尝试。她最成功的小说当属《火山情人》,以及她最后一部小说《在美国》。在她患病之后,写出了极为著名的作品《疾病的隐喻》。2)桑塔格与母亲的关系以及与各位同性恋伴侣和异性伴侣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深入了解桑塔格思想和性格的伴侣们对她的解读和评价,让人们更深入认识桑塔格。她看中女性的智力而不仅仅是容貌,桑塔格无疑外表出众且智识超群,是极为有个性的女权主义。
在 读者 上看到一篇介绍苏珊桑塔格的小短文 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 文中写到太多人的人生正如王安石笔下的仲永 最后寥落为冥然众人 苏珊不同 活出了真我 带着这样的钦佩之心 特意观看了这部纪录片 果不其然 这样的性格和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如果苏珊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下长大 又或者活在中国这样的孔孟文化之下 苏珊还是苏珊吗?她桀骜不羁的性格何以得到释放?我对她的了解几乎其微 没有拜读过她的任何一篇著作 因此看完纪录片并没有太大的触动 但是对她的生命历程算是有所了解了片中提到了 女权 如果苏珊还在 我想问下 她是怎么看待当下的中华田园女权的呢?
“作为天才的代价是孤独。”写作,拍电影,摄影,谈恋爱。。。她的人生波澜壮阔,她的思想深刻诚挚。两次战胜癌症,写小说,写评论,去北欧拍电影,去非洲拍纪录片,去巴黎谈恋爱…她倾尽全力爱着世界和她喜欢的人。她不断发掘自己,不断发现世界,永远好奇,充满创造力和能量。她的一生是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一生。她极度快乐过,也深刻痛苦过,却从未厌倦过,无聊过,纠结过。这就是苏珊桑塔格,一位漂亮的,有趣的,才华横溢的,甚至是难以定义的伟大女性。
“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敬畏的,但彼此却似乎持续不断对立的两种威胁之下——一个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个是不可思议的恐怖。”(苏珊·桑塔格)在对平庸的表象世界的满足和恐怖的洞察与连连惊骇的缝隙中,矛盾的撕裂感对于处在道路分叉口的时刻更加强烈。卡夫卡的寓言,两个敌人,一个推人从源头压迫他往前走,一个挡住了他的去路,而我在中间与他们交战——卡夫卡的梦想是在某个黑夜跳出来,观看他的敌人彼此交战?生存好像一个谜语。
更多感觉是Sontag的情史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写作态度。其实读过Sontag的书只有论摄影一文,还是课堂必读,当时觉得确实有几分深度和广度在里面,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她的观点参杂了一些老派的观念,类似弗洛伊德这种。Sontag这个人不管怎么说,身上的确有一种坚定独立不服输的人格魅力在,尤其是不愿意向死亡低头那一段。但是整部纪录片其实不尽如人意。
二刷,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我每年都要看一遍,看完她的日记后再看这部就很容易了,很多内容与她的日记都有重复,她对艺术文学的热爱、对知识对智慧的渴求、她非凡的洞察力还有她不甘弱于男性的强势,但同时又有女性渴望被爱的细腻的小心思都很好的还原了她的内心世界,桑塔格真的是我理想中的无性别人格,也是我想要成为的人的样子,看偶像的纪录片真的是舒服啊。
女神也是要死的,女神也是怕死的。片子视角略窄,较私人,应作retrospective.里面的narrative是PatriciaClarkson,我想到了她十几年前演过一部片,highart,关于一个拉拉摄影师的故事。片中CharlieRose采访Leibovitz时讲到L的相册是记录她的家庭和她最重要的人——此处L的笑容就消失了。
过去的过去,一直不认为自己是男权主义者,但对待女性却一直不出意外的去保护、关怀和帮助…也尊重女性的想法…但在工作或生活中还是会不出意外的将男性的逻辑强加于她们…这或许是一种蔑视的方式罢了!当然,其结果也是不出意外的“正确”!但也只是意料之中的不出意外而已…现在看来不出意外的“正确”,也恰恰是一种不出意外的“错误”,我需要思考一下…
当你是一个洒脱独立随性的人,可以在很多情人面前凝固和抽离,不论性别,用自己无限的好奇心来面对这个世界,用存在主义的热情去拒绝死亡时,你将是一个对抗死亡的斗士。不求安逸,只求另类的表达,这是一个很酷的知识分子的个性表达,她却很排斥标签化,在多个领域里扎根,却无法写出一本好的小说。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怕死又有对自己赋予无限可能的家伙。
看到了她很美式的一些地方(并非单纯美式但她很有代表性):多重文化影响、对真理的追求(Idobelievethatthereissuchathingastruth)、强烈的生活欲望与死亡恐惧、嘲讽式严肃、理论与虚构和“aneroticsofart。觉得作为纪录片倾向情史挺有意思的,而对她思想的“阐释”应更多留给原著吧。
中规中矩对sontag的同性恋爱关系有较多描述喜欢sontag说话时用眼睛平静地注视对方的样子不过sontag的作品不是我的菜:根本的一点她对这个世界的处理方式太过不经思考轻易的接受很多既成现实这一点通过这片子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她总是挑选那些“已被验证”的人和事这种“入世”态度是她的根本态度
她可太酷了,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生发兴趣,一刻不停地坠入爱河与工作,并将自己投入到极端的险境中以此充实生命。“当我除了作家什么也不是的时候,我将不再写作”,拍电影、学摄影、混姬圈,她的生命经历好像比别人丰富了好几倍以上啊,走马观花地看毕只记得她好像有五位同性伴侣和她身上致命的性吸引力……
“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世界,我们的世界,已足够贫瘠了,足够枯竭了。要去除对世界的一切复制,直到我们能够更直接地再度体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