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Vik Muniz
导演:露西·沃克 / Karen Harley / João Jardim
语言:英语
地区: 巴西 / 英国
编剧:João Jardim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1-01-21(巴西)
别名:废弃之地 / 垃圾之地 / 荒原
用户标签:纪录片,巴西,生态,英国,Documentary,2010,垃圾场,紀錄片
片长:99分钟
imdb编号:tt1268204
露西·沃克的《垃圾场》纪录了把垃圾变身艺术品的巴西裔美国艺术家Vik Muniz在世界最大的垃圾场里的经历。Taggart Siegel执导的《太阳女王:蜜蜂告诉我们什么?》获得荣誉大奖。Jim Bigham执导的《我生命中的一次》聚焦了一个乐队,每个成员都有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本片获得了最佳音乐纪录片奖。Duane Baughman和Johnny O’Hara执导的《布托》赢得了“ABCNews VideoSource奖”,这部传记式纪录片再现了巴基斯坦首位女性领导人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的故事。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露西·沃克 / 安格斯·艾因斯利
《垃圾场》下载观后评论:
“穷人产生穷人的垃圾。”“之后还是会回到垃圾场?”强调“干净的钱”。冲选题的冲击力给4分,但作为纪录片来说好像不算丰富和深入。感觉导演站位离艺术家和拾荒者也许太近了些?或者不够近?好像片中艺术家和拾荒者都在合谋讲一个励志的感动故事。不知道这样讲对拾荒者来说是不是太冷漠。如果我来拍,我也很怕会不会伤害到他们(但其实他们也都是很聪明的人)。从拾荒者的角度,能拿到拍卖作品的钱改善生活貌似挺好的。就像“买这些画的人才是傻子呢”时观众都笑起来了。担心治标不治本,距离做出作品已经十年了吧,他们怎么样了呢?

前半程昏昏欲睡,当摄影机从垃圾场的空间延伸到个人的世界的时候开始变得有趣,口述是误解的根源,行为与之佐证或反差,就是戏剧化。即使捡垃圾(可回收材料)也要画眼线戴大耳环,这是异地文化的有趣。穿着尿片的宝宝奔向身穿“北京比基尼”的妈妈,真是感人。有些大特写比较不适。受过教育(读书)的男性终究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女孩首先自己不要把生育当做安身立命的本领。最喜欢Magna,觉得她很美,片尾说她分居了,女人到中年离婚也许是重生的开始,bless her.

垃圾用艺术创作手段进行转化之后就失去了垃圾的本身的性质而成为了一种艺术创作原材料,一种中性物。“捡垃圾的人也有力量”,“垃圾也可以很美”说实话很庸俗,艺术创作改变了拾荒者的心境说实话也觉得扯淡…打动他们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有“影响力”,他们因拾荒者的身份而得以走出去,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失去这一层身份。说实话打动我的是艺术创作以外的一切,在作品创作开始之前他们本来就有的野生的蓬勃力量,虽然这种力量之中也带有自我催眠的成分在里面…

很感动。其实我和Vik老婆是一个观点,犹豫这种机遇到底对他们是好是坏。所以很喜欢结局对各人的汇报:机遇只是平台,之后怎样发展还是要看个人努力和选择。其实不明白为什么picker会提倡recycle?都recycle了他们不就没得捡了?我以为那幅画会卖的比28000英镑多很多,以及不能理解那个能卖1M的现代艺术

喜欢里面每个人的小故事,99不是100;爱上卡车司机但不能在一起的isis;有个想当心理医生的女儿和捡到马基雅维利的《王子》并阅读的“领导”;在垃圾堆里翻到死婴的母亲………很多很多,感动我更多的不是艺术家带领大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当然这很重要,但我觉得每个人倒出来的故事才更有冲击!

试想臭气哄哄的垃圾车驶来,我们下意识是捂鼻走开,而拾荒者则迎面冲上去。这矛盾的张力正是创作的源泉。不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真正的艺术来自生活与人性。而艺术家便是用艺术的观念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不需要噱头,因为不管是“生于妓院”还是“活在垃圾场”,他们的故事与人格都不次于任何人

在地铁上看完的,片子一开始会比较闷,到了最后二十分钟,前面积累下来的情绪会有所释放。纪录垃圾场人们的生活,他们把垃圾变成资源,而主人公把垃圾变成了艺术。很喜欢片中导演探讨介入这些人的生活的影响。记住了一个拾荒老人的一句话,“99不是100,这个1意义非凡”,简直是垃圾场的哲学家。
巴西出生的艺术家Vik Muniz回到故土,在里约热内卢找到全世界最大的垃圾场,他原本仅是好奇心的驱使,寻求新的艺术灵感,而等他目睹了垃圾山以及赖以生存的民众后,无可避免的产生了新的想法。仰仗着垃圾过活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被现代艺术所改变?所幸,人性始终在废弃的垃圾之地闪烁光芒。
巴西出生的艺术家VikMuniz回到故土,在里约热内卢找到全世界最大的垃圾场,他原本仅是好奇心的驱使,寻求新的艺术灵感,而等他目睹了垃圾山以及赖以生存的民众后,无可避免的产生了新的想法。仰仗着垃圾过活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被现代艺术所改变?所幸,人性始终在废弃的垃圾之地闪烁光芒。
原以为只是一部中规中举的环境纪录片没想到远非如此.一个艺术家走进世界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走近在那里工作生存生活的拾荒者将他们和垃圾变成艺术作品给他们一段经历让其走出生活打开世界重新审视自己.尽管镜头前人难免修饰遮掩但也是一种真实.梦过有过就是人生的可能.99≠100,1很重要.
开头得知这个大哥要用垃圾拼出名画的主意觉得真是中规中矩。垃圾车倒下来的恶心垃圾让我作呕连忙往后退,回收者们却积极无比的冲向垃圾。这其中的矛盾和张力就把我给震撼住了。接下来回收者们的健康和生命力再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真美!这的确是一个极妙的主义,更重要的是实在的帮助了他们。
1.金钱真的不能划分人的等级。2.垃圾场的拍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场的问题。希望有资源和才华的人可以受这个纪录片影响去解决这个问题吧。3.香港城市大学演播厅里面只有我一个大学生是自发来的,大多数都是社区里的人。希望以后会改善。大学生才应该关心社会基础问题,不是吗?
艺术家便是用艺术去对人产生影响,使人产生新的观念的人。威克·穆尼兹无疑便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令一群可爱乐观的拾荒者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使他们走出了垃圾场,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这一种良性的影响力不仅应该在艺术家群里推广,更应该在社会里推广。四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