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Allan Abramson / Keith Arnold / Terence Benson / Myungwan Kim / 李世石 / Ben Lockhart / Gansheng Shi / Curtis Tang / 吴清源
导演:Will Lockhart / Cole D. Pruitt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 韩语 / 日语
地区: 美国
编剧:
类型:剧情 / 纪录片 / 历史
上映时间:2018-02-15(美国)
别名:围棋
用户标签:纪录片,围棋,美国,2018,Documentary,go,美国纪录片,文化
片长:97分钟
imdb编号:tt3973724
美国围棋纪录片,时6年,两个身无分文的美国大学生,通过募捐走遍中日韩,精心拍摄剪辑的主题围棋纪录片。纪录片以三个美国的年轻人努力成为西方世界首批本土认证的职业围棋选手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和这些年轻选手的近距离生活记录,以及和全球最伟大的职业围棋大师的一些面对面的直接访谈,这些大师包括聂卫平九段,李世石九段,曹薰铉九段,大竹英雄九段,井山裕太九段,吴清源九段等等,来记录并试图探寻,对于所有下围棋的人来说,围棋除了是一种意识浓缩,还意味着什么呢?
《围之棋》下载观后评论:
当然要感谢两位美国佬拍了这部纪录片,来这个世界最复杂的棋类游戏来树碑立传,而不是中日韩。有几个点印象深刻,日本大师大竹英雄在多年前说到如果计算机能打败人类的围棋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没想到在影片拍摄后还是发生了。世纪最伟大的华裔棋手吴清源还在本片中留下了最后的身影,他也只活到了100岁,独享棋圣名号。而片中的ANDY却希望人类能有上千年的生命以便给他更多时间来学习,人类之光,在这一刻是熠熠生辉的。看到美国围棋协会的顶尖选手都是华人,我是暗中窃喜。

美国这(伪)专业比赛的裁判够业余的,连投子啥意思都没闹明白就开始当裁判了...前一辈的采了大竹英雄、聂卫平和刘昌赫,有一小段曹薰铉的,华学明也出镜了一下下,金明完操着一口可怕的英语在讲棋;直到看到纪录片男主之一和Michael Redmond在影片最后去看吴清源,才反应过来很多素材应该是在2014年前拍好的~吴挺深情地回忆了木谷实,还提到了老师濑越宪作,不过感觉吴那时反应真的已经很慢了。从电影角度说,拍得挺乱的;但能拍出来就不易了。

围之棋,未知棋。小哥投子认输后,一动不动低头看着棋盘的那个瞬间深深打动了我,没有谁能窥探到他在那个时刻的想法,也没有人可以感知到那盘棋对他可能产生的影响,正如吴清源老师走在生命的尽头时,仍不忘自己年少时那盘近乎完美却败于一步打吃的对局,成也神之一手,败也神之一手。面对未知浩淼的棋盘宇宙,我唯有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AI出现后,学棋无用论一时喧嚣于上,但静心沉气,把人工智能看为师长看为朋友,互相取道,才是更为有意义的事。

摆在业余棋手或者围棋爱好者面前的就是如何协调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而职业棋手的生存压力想必更大吧。吴清源说,他年轻时,常和木谷实通宵下棋,这其中的胜负欲或者乐趣,想必只有那些仍旧在某处默默坚持的人才能明白吧。愿围棋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绽放光芒,虽然源自华夏,但毕竟这是属于人类的文明,而非某个地区!当然,围棋只是一种职业选择,对更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游戏,甚至还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什么是围棋。

双线叙事,一面是以几个年轻棋手记录他们参加美国第一届职业定段赛,另一面简单回顾了在东亚三国围棋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拍得挺不错,关于围棋之博大精深和一群爱围棋的人们。还采访到了很多大佬,结尾甚至出现了彼时99岁高龄的吴清源。我这才刚知道吴清源的英文名是Go Seigen,感谢他的日文名,大师大概真的是和围棋“Go”有很奇妙的缘分。因为片子拍了很多年,所以只在结尾字幕提到了AphaGo。

我的好奇心导致我分两次看完了本片。片中说,围棋需要从上幼儿园小班时就开始学习,越小培养越好,立志于此是不能像大多数小孩一样有时间上学的,每天要十多个小时用于下棋。看到韩国小孩一对一对对阵的认真的样子,第一次仿佛感受到了围棋这个黑白世界的魅力。以前围棋讲究形式美,现在变了,只要赢,比赛的拼杀于静默中透着惨烈的火药味呢!后来阿尔法赢了真人!一丝凉意!居然采访到99岁的吴清源,绝对是亮点!
因為韓劇“未生”,對圍棋世界有點好奇。多年來知道深藍電腦跟棋王的對奕,原來背後有這麼深的含義。圍棋的誕生是在西元前,卻又是最困難的遊戲。圍棋內的世界,究竟是如何呢?讓他們如此著迷!好像是天選之子,才能走進,一探究竟。而凡夫俗子,很難悟道!彷彿一趟修行之路!!雖然美國認段那裡是有點粗糙,但是他們也走了76年,才走到這一步!影片整體還是拍的很有趣~ 很喜歡歷史那段!超級精彩!!
年轻真好,年轻迷上围棋这种东西真好! 他们真的可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下围棋,但是如此努力,能达到一段已是不易,有些东西真的是靠天赋的。有趣的是,本片拍摄是在阿法狗大战之前,看到成片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可惜制作者没有去采访他们的感受。最后还是要面对现实,说要下一辈子棋,三人中最厉害的还是去金融界工作去了。
让我回想起那段童年时光。其实相较于绘画、音乐,我更早接触到的反而是围棋。在少年宫七楼的教室里面,五岁的我在开局挂无忧角,在中路飞冲搏杀死斗,在收官打劫数目。三年里,从D组吊车尾到A组老大,最后定格在棋手三段。我不知道围棋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就算时至今日,我仍能回忆起落子时那清脆的响声。
美国人拍的他们第一届职业选拔赛的纪录片,估计在中日韩三国的圈内人士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菜鸟互啄。。。决赛阶段的人基本也都是亚裔,其他人对于围棋看来还是无感的。。。第一名后来从事金融,同时参加亚洲的比赛,估计肯定都是一轮游。。。吴清源的出现是最大亮点了。
既拍摄了围棋在美国的发展状况,又不断阐释围棋的精妙之美。后者是以直接采访各位围棋大师为主展开。看到吴清源老先的“中的精神”,虽然没有被电影提及,可他高寿时的神采,仍无愧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当然,这部纪录片的深度,显然远不及田壮壮拍摄的剧情片《吴清源》。
北美围棋发展史。首届定段赛的过程拍得很有起伏(虽然我早已知道结局),对刘志远的内心刻画也很细腻,最后一幕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执着和迷茫。本土棋手Ben失败后的沮丧让我记忆犹新,他后面也一直没有成功入段,职业赛场的残酷不管在哪个大洲都是一样的。
此片通过讲述美国围棋协会的发展历程,科普了围棋的一些知识和历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说,在职业选手的水平上,其对局势的判断完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另外一个境界。从三、四岁开始,十几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下棋,这样的练习,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