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吴倩莲 / 杨贵媚 / 王渝文 / 郎雄 / 张艾嘉 / 归亚蕾 / 赵文瑄 / 陈昭荣
导演:李安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 湖南话
地区: 台湾 / 美国
编剧:李安 / 王蕙玲 / 詹姆斯·夏慕斯
类型:剧情 / 家庭
上映时间:1994-08-03(美国)
别名:Eat Drink Man Woman
用户标签:李安,台湾,家庭,台湾电影,伦理,饮食男女,剧情,张艾嘉
片长:124 分钟
imdb编号:tt0111797
台湾中国菜硕果仅存的大师老朱(郎雄)退休后,渐尝老年生活的诸多尴尬:每周日费心做出的一桌丰盛菜肴,并无将三个女儿(杨贵媚、吴倩莲、王渝文)齐齐拉到饭桌的吸引力,已经长大成人的她们,心里藏了许多比陪父亲吃饭更重要的事;多年老友的突然离世,令他在友情这块也有了缺口;而对厨师来讲最重要的味觉的丧失,则将其彻底推到人生的低谷。
三个女儿虽各忙各事,却也操心着老朱的晚年生活,计划着为其找个老伴,但她们没料到老朱早已悄无声息地谈起了“黄昏恋”。吃惊过后,老朱最看重的继承了他做菜天赋的二女儿家倩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父亲、她与父亲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而对老朱来讲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饮食男女》下载观后评论:
3~4一些地方演员的表现比较尴尬,逻辑的链接牵强同时伴随着推进,比如小妹和钟国伦之间在小摊点吃饭时的对话,像是直接读台词,表现的尴尬;吴倩莲在公司演讲时字正腔圆的表演实在进入不了她的情绪;排球老师第一次见到杨贵媚并答谢她还球时的动作,尴尬;之后每看到这个男老师,我都觉得他说来负责搞笑的!不过到后来他倒是挺憨,也算贴合了人物性格。锦荣的母亲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不说表演,就人物内核思想来讲,我想,一定代表了中国母亲大多数人的性格,比如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锦荣,嫁了个这么不成才的。”如外人交往的时候,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当然她内心会辩解,比如“刀子嘴,豆腐心”、“都是为你好”之类的,但是,我是不买账的,而很多子女为了“母亲”的颜面,多少在默默的承受着这份伤害。

说几个感动我的地方:1.朱爸爸如大将军一般,的士还未停就已经打开车门迫不及待要出来。飒爽英姿,如领军千万的将军,甩掉外套,被经理披上“战袍”,在厨房挥斥方遒。气势,自信,骄傲,满足。2.朱爸爸与温伯伯在厨房小酌,聊天。那在家庭晚餐未说出口的话,总算说出来了。两人嬉闹,让我有种错觉,仿佛这样老去也挺好。有酒有朋友,挺好。3.家倩开心的想要做菜,抱着一堆食材来到情人家,烧一桌子菜。我开始感觉到,其实家倩的内心是很温柔且炙热的。她没有那么反叛,她其实很爱家。同样她回忆小时候爸爸做面戒指面手镯的喜悦,以及对情人不识趣的以此玩笑时的严厉 她是爱爸爸的,家,家人是她不可亵渎的领域。4.家珍说,我把盘子弄碎了,家倩说,没关系。两人的隔阂在此刻也瓦解了 破冰了。

这部电影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其中一部,一位单亲爸爸带着三个女儿生活,爸爸妻子去世的早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大女儿是沉浸在被爱人抛弃的自我幻想中的基督教徒,二女儿是摇摆在前男友和同事之间的成功白领,小女儿是单纯善良却抢了朋友男朋友的可爱打工妹,而父亲最后和自己的邻居、女儿的朋友在一起并孕育了新的生命。影片开头的做饭真的是要把人馋哭了,但一家人坐在一起时又有说不出的尴尬,影片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古语也说“食色性也”,吃好吃的、看好看的是人的本性,影片看似用食物填充生活,实际上一家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心灵慰藉,大女儿的自我幻想、信仰基督、暗恋体育老师;二女儿的买房、和前男友保持联络、拼命工作等等都是在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看到了最后,原来老鳏夫老爸最猛!!!!!全场最佳MVP,这部电影真的是视觉盛宴!。就老头那个做菜几分钟够循环看十遍的。老头演的真的足足的感觉。总觉得和新喜剧之王里边的爸爸有点像,担心自己三个女儿的崎岖婚姻大事。逻辑性也很强。不愧是拍出断背山的李安同志,梁太满心以为最后一场聚会老鳏夫要宣布和她在一起。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了丈母娘,这车速有点快,轱辘子都飞掉了。对了,老二朱家倩真的有气质呀。好漂亮的感觉。不过感情问题也是不如意。。。还有还有,李安巧妙的把饮食和性关联在了一起。原来,男人是会一直有性欲的!!!!!!

美味的食物总是那么的吸引眼球,烟火的气息拉近了你我的距离,李安三部曲,早先看了这部,其余两部还尚未安排,等时机记起看一下,要不然又成了执念了,喜欢吴倩莲在这部电影中也不知为啥,记忆很深刻,不知道是不是前看的杀人女魔头的形象的影响吧,这部电影看得我是垂涎欲滴的,情感的矛盾,陪伴,性爱未婚先孕,三姊妹的感情,搬家,上海话,黄昏恋,真的是一茶一坐,一箪食一瓢饮,是生活的递进,是点点滴滴的变化,喜欢这节奏,拉得很近,从生活出发,易得到共情,喜欢,做个标记后一定要重新再看看这部电影。

“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一辈子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当然,吃到嘴里是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 本以为是白开水家庭苦情剧,女儿们为了照顾爸爸,都放弃自己的人生,却也各自活的意难平。没想到当她们各自遇到了自己的幸福,走出了这个家门,朱大厨才算是解脱了,勇敢的宣布自己的忘年恋。家庭不是套索,从来没有谁为谁而活的道理,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爱你的人自然会因你而快乐。挣脱这个套索之后,朱大厨的味觉也恢复了,对饮食,也对人生。

饮食男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哎!忙活(碌)一辈子就为这个?想了气人好滋味谁尝过了?真的好温情细腻,以前一直听说这部电影好看,一直没看是因为怕受不了这样风格电影,怕会太枯燥,但是在看的过程中真的没有那种情绪,反而很感动,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同时真的很佩服李安吧,真的可以说是没有烂片的导演,基本上每一部电影出手都能拿奖,真的好强,很多电影都是精品,这真的好难得,还有就是完全能切换两种风格拍电影,中国风拍出来能拿奖,美国风拍出来继续拿奖,怎么会有这种天才导演啊!!!
对于最后老朱那段说“家”的话印象真的很深刻:“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但是心里所产生的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刚开始以为是互相礼让,和睦相亲的一家人,只有二姐努力挣脱枷锁;事实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倔强,二姐在这时却在求全中找到了自己的安慰。“家”是一种追求个人自由时的顾忌,这话挠心,或是放在当下个体主义生长的中国家庭里更切中要害。梁博母却是唯一的传统担当,早已被李安作为一个对照组晾在一边了。
那些讲究的手法技巧和眼花缭乱的彩色让人目不暇接,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这种饮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家庭观念,传统的道德在现代逐渐没落。电影架设在老朱和女儿两代人身上。其实背后的意思也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代沟。虽然传统文化那么精致如同那些菜品一样,老朱的厨艺那么好,可是却没有了传人,而老朱自己居然也失去了味觉。
二女儿家倩是条件最好的,漂亮、聪明、能干、坚强,却是承受最多的角色,真的很不甘心。一家人在作出重要决定之前都没有和家人商量,都是在饭桌上直接宣布,看到缺少沟通的后果,尤其是最后爸爸说要卖掉房子搬走,而二女儿才为了多陪爸爸放弃升职机会,太无力了。我更多的不是看到家人之间的亲情,而是家倩的一步步退让,虽然最后和爸爸和解算是好结果,可我还是心疼她,不该承受这么多
李安在凭借《少年派》又一次获得奥斯卡小金人致谢时说“感谢电影之神”。作为观众我真想感谢他,这位电影的使者,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的电影人。烟火间烹调的是中国文化的隐忍、含蓄,每一个镜头都构思巧妙,不多不少。即便以今天的眼光看待94年的台湾表演,依旧配得起“精湛”二字。影坛大年华语区留给后人的宝贝,老朱早已不在,走好。(和一群退休大妈一起观看此片,应景)
果然是“饮食男女”,吃饭,性欲,这都是人的本性,本能欲望,三姐妹,甚至还有老头子。这就想说人生按欲行事并没什么不好,可能是被社会压的有些多了吧,有一些生活中提供的契机就要爆发出来。就像剧中说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材料准备好了再下锅。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现场直播,follow our heart,可能会找到一个新路线去过生活。
李安用亚洲人的风格把某些情愫拍得很保守,单从这方面说,作为中国人的安叔思想已经超出当代几十年了,或许多年以后,原先看懂影片的那些人就不会指摘这部电影的内核了。吃和性是人类绕不开的两大话题,食色性也。希望当代的杨振宁和翁帆在日后能成为先驱者,正如如今对LGBTQ的认可是一种政治正确一样,自由恋爱的尽头,或许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