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Janchiv Ayurzana / Chimed Ohin / Amgaabazar Gonson
导演:Byambasuren Davaa / Luigi Falorni
语言:Mongolian
地区: 德国
编剧:琵亚芭苏伦·戴娃
类型:剧情 / 纪录片 / 家庭
上映时间:2004-04-07
别名: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用户标签:纪录片,蒙古,德国,骆驼,动物,德国电影,记录片,2003
片长:90分钟
imdb编号:tt0373861
外蒙古,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辽阔深远。牧民们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习惯,逐水草而居,对上天充满着敬畏。生活虽然清贫,他们却自足、快乐,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与宇宙洪荒融为一体。
某户人家饲养的的母骆驼产下一头罕见的白色幼崽,母亲拒绝为孩子哺乳。在风沙强劲、气候恶劣的戈壁滩上 ,幼崽的生命受大极大威胁。为了让母骆驼接受孩子,这户人家决定采用蒙古古老的方法——音乐仪式来感化母骆驼……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Luigi Falorni / 琵亚芭苏伦·戴娃
《哭泣的骆驼》下载观后评论:
你相信神迹吗?你相信自然的灵异吗?这部名为《哭泣的骆驼》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带着观众进入蒙古草原深处,倾听草原上刮过的风,传来的牲畜嘶鸣。这是一片纯真的天地,或许诸神也来不及降临。????90分钟的影片,故事很简单。牧民家里的母骆驼生下来一头极为罕见的白色小骆驼。也因为毛色,它被母驼抛弃,不对它进行哺乳。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任何效果,家里人不得不请来了老乐师,准备用音乐仪式来感化母骆驼。奇迹发生了,母骆驼听了音乐后落下了眼泪,并接纳了小骆驼。??一切就这样发生了,也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如果没有摄影机,恐怕很难有人相信这样的“奇迹”。自然的神秘是永远都猜不透的,生命与母性的伟大也永远都讲不完。当我们大踏步走向所谓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时候,大自然根本就不屑一顾,自顾自地走着自己的步调。

本片并不能用单一类型去进行简单分类 从风格上说这部片子融合了纪录片、剧情片的拍摄方式,片中一些人物本身就是草原上真实的牧民,而一些则为演员,这点从影片流畅的故事连接和镜头感和第一个镜头爷爷讲故事的场景就能看出来,在幕后的字幕也出现了有不同人物饰演角色的名单;而从影像性质来看,则更接近民族志,甚至是动物学影像的记录风格,主线记录了草原上骆驼和饲养他们的牧民一家人的生活,几次对比也表达了人类情感和动物情感相互共通共融的温情一面,比如骆驼和人类所表达出的母爱,比如骆驼和孩子情绪上的变化,是一部值得玩味的片子,片尾导演让片中人物依次出场介绍人物姓名的方式也让人觉得温情满满。

“鹿骗走了上帝送给骆驼的礼物,骆驼便从此守望着地平线,久久等待,眼神忧郁。”又美丽又哀伤的故事。我看着骆驼的眼睛,但它却不诉说。尘封的母爱,被蒙古的古老歌谣,神秘又空灵的胡琴声唤醒。看着母骆驼接受了自己的小骆驼以后,突然感觉大自然是如此神奇。我想,只有可爱,心里有爱的人才能唤醒爱本身。这部纪录片朴实无华,却也真挚真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男孩出城以后回来,想要一台电视机,他的爷爷告诉他,“你不需要那东西,否则你整天都会盯住屏幕过日子。”那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无限怀念那段没有电子产品的日子。他无限接近大自然,无限拥抱大自然。感受到的是最纯净的爱。

戴娃目前的三部作品里私心最爱的居然是这部她与人合导的处女作,除了骆驼和小孩子实在太萌之外,与之后的两部相比更Organic,更贴近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显然提升了景别与细节的丰富程度,同时16mm胶片也意味着更加不受束缚的运镜和取景。剪辑一如既往的无可挑剔,完美联系了牧民与骆驼之间的平行,而若没有发生在动物身上的小插曲,这个关于家庭的寓言恐怕也不会拥有如此的感染力。影片不仅结构和工作方式看得出深受Flaherty的影响,中间的风暴戏更是与纳努克的结尾一模一样。

一個四代同堂的草原之家與其豢養的駱駝的故事,情節極其節簡單卻發人深思,與自然同生是莊子所認為的和諧世界,而蒙古這個家庭即是這樣的,他們將自己養的牲口都視為家庭的一份子,母駱駝生下小駱駝後不愛理小駱駝,全家動員去促成母駱駝去親近小駱駝,儼然是對待自己家人失和一般,令人感佩。全家人與自然為伍顯得個個都溫和可人,秲別是最長一代的老婆婆,滿臉和善教人見而喜之。科技產品無情的侵入自然,一台電視機竟要卅隻羊的生命,怪不得莊子有先見之明而排斥進化。

5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导演上学期间的毕业作品……影片质朴而动人,小空间的聚焦,却将我带入了无垠世界: 人与自然、神性与生命和谐共融的世界~影片所记录的家族应该是最远离现代文明的一户游牧民了,但是简古的生活方式终究还是会有被现代文明入侵的一天,小男孩在片尾被抑制的渴望和最后的电视机与信号接收器已经做出了影射~导演对骆驼母子之间关系的记录相当的动人心魄,也对应了牧民们的信仰与敬畏心:人类并不是地球上最后的生命……

【likemotherlikeson;whileyourheartgentlyweeps】magnet:?xt=urn:btih:FE039E02693A9FB52E18F75D233B6C6F4D494786&dn=The-Story-Of-The-Weeping-Camel-2003-720p-BluRay-x264-MySiLU-PublicHD-中字延迟5秒
胡刘斌老师的课上看到哭,纪录是真实的,但不代表不能与拍摄者协调调动。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还是蛮讲究的,感觉是大制作,参与人数应该在纪录片看来算多的。刚开始很多镜头有点散,不明所以,但后来都有呼应,有表达;后面挺紧凑挺有趣的,但感觉可以更好。还有就是马头琴真的很神奇,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牧民与琴师:“我们感动了骆驼。”骆驼和草原:“人类感动了自己。”让骆驼流泪的,可能是歌声,也可能是风沙。人类最擅长的,并不是感动骆驼,也不是感动自己。而是当他们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歌谣而非砂石。这也许愚蠢,但也有几分可爱,甚至不乏勇气。草原接受了牧民,也许正因为此。
封面骆驼实在太萌了,所以就立即找来看了? 原来小骆驼刚出生时驼峰是瘪下去软趴趴的。一曲马头琴,和着人歌,骆驼妈妈落泪了。一滴,两滴,到泪水涟涟。也真神奇地从一直以来的激烈排斥,到此刻开始接受自己亲生的,已然伤心到快奄奄一息的白色小骆驼。音乐真能超越物种,或该说是,万物有灵。
十年中,从我在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节上看到在这声长调中母骆驼流下眼泪的那瞬间,从此以后无数次梦到这个场景。无数次想再找到这个影片却太难,始终成为我难以释怀的心结。这是我相信万物中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拥有情感这一生物的机制!从此,再也没有比长调更醉人的歌声。此时又在这个梦中惊醒。
骆驼生产时游牧的蒙古人选择在旁观看,只在必要时插手,其实已经相当融入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骆驼鼻子上贯穿的一个木枝依然是被奴役的符号。纪录电影永远都界定不了真实的真实性,还不如不要说纪录电影是纪录,带着剧情片的眼光看倒容易了。哪个导演能避免不在片子最后表达个人价值观。
影片中众多业余演员的表演却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主要是因为影片感人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却干净清晰,没有添加任何多余的画外音或说明字幕,但确实非常容易让观众理解,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那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对于一部纪录片电影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