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Jonathan Caouette / Michael Cox
导演:Jonathan Caouette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4-09-18
别名: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独立电影,JonathanCaouette,同志,2003,Documentary,美国电影
片长:88 分钟 / Argentina: 88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imdb编号:tt0390538
导演Jonathan Caouette的纪录片描述了他的成长以及他的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混杂的电影剪辑和拍摄技术呈现了他19年的人生。
晚上在黑漆漆的学校放映厅自己看,放映厅里很冷,开头旧照片叙事一段非常震撼,包括电击疗法等几个段落吓得发麻想找个人抱起来,看恐怖片从未有过的惊悚感。但到后面过炫的剪辑和摇晃模糊的DV都让人有点晕晕,太过于私人的一部影片,Jonathan Caouette仅仅是在宣泄式地探索自己的人生,流水账叙事几乎丧失与观众的对话欲。而“直接拍摄自己的生活展示给观众看”这种autofiction方式很容易让我产生对作者真诚性的怀疑,分不清究竟Jonathan是他自己,还是在扮演“Jonathan the traumatized son”这个“角色”,这种怀疑会消解部分共情,最后一幕的摆拍感更让人加深这种疑虑。总的来说,如此私人的独立作品不太会让我有推荐它的欲望。(226
被这种以最简单质朴的方式传递的情绪彻底击中,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看完另一部关于故土记忆的影片。一幢老宅逐渐斑驳最后被轰然拆除的单向演变被我一点点收藏在眼底,然而与某个特定的建筑相比,人本身的多线程疾速发散的进化过程更像是在有限的存储空间里不断覆盖之前的存档。影片中不断穿插出现的影像记录将几代人的生活串联出尚为清晰的脉络;然而在缺少这些载体帮助的荧幕这边,尝试去记忆中搜寻,收获的近乎是一片空白。虽不曾有过相似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却在选取得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的包围之中湿了眼角。那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像是失忆后的慌张,像是对他人财富的嫉妒,像是无需被侵扰的庆幸,说不清拆不开。
充斥着自恋至极的情感宣泄,有机地融合了 super 8 家庭录像,cult/subculture,流行文化,家庭关系。Jonathan 多年来都 obsessed with telling his own story,这样的表演型人格在电影中的竟然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像是一种无意识的 defensiveness,如同影片里的他本人。有一股真诚的爆发力像火一样燃烧,却同时想要建造高墙深深掩饰。
与几乎线性的文本对应的,是极其自由的影像和声音。文本,如时光荏苒,平静流淌。影像和声音,则暗流涌动,紧随人物境遇与情绪的变化。看似割裂的观感,也正是人物精神状态的精准写照。据说这是部成本仅有218美金的片子,剪辑和特效也均来自免费软件。就像现代艺术中常常提起的现成物,艺术创作本就应该是自由的,不光是技术和工具的自由,更是意识的自由。
借用下iMbd上的一段评价,“或许我们永远做不到真正地去体会别人的经历,像把脚放到他人的鞋子里那样。但一个人用完全的真诚来展现他全部的生活时总是惊喜”。Jonathan很棒,在噩梦里长大,然后长成了一位天使。p.s.:看第二次的时候应该会全程开着听歌识曲吧,想要Jonathan的播放列表。
电影不求观众移情,直接用声音和画面让观众在pre-linguistic level感到绝望。但没有移情的同时也就让观众很难在更深层次与影片反应的问题有engagement。再加上影片透露出了导演从小到大用摄影机自拍的习惯,整体就反映出了Jonathan Caouette深深的自恋。
电影不求观众移情,直接用声音和画面让观众在pre-linguisticlevel感到绝望。但没有移情的同时也就让观众很难在更深层次与影片反应的问题有engagement。再加上影片透露出了导演从小到大用摄影机自拍的习惯,整体就反映出了Jonathan Caouette深深的自恋。
或质朴或前卫的大量老照片相互混杂,答录机里累积下来的点滴岁月,字幕旁白以一种冷静凝练的口吻诉说着这对母子的命运沉浮,温暖抒情的配乐仿佛承载着作者全部的柔情与悲伤………其实家庭对一个人来说,不光是起点、也是根源,是能够伤你最深的地方,也注定永远是你心中最柔软的牵系之所在……
从实验式自传体纪录片的形式到情感内核都在紧扣片名“Tarnation”。祖辈的忽视,父亲的缺席,母亲的精神疾病,还有作者自身的厄运,家庭影像记录重构成硬核的超长MV,歌词都是心碎呓语。观影过程沉浸但扰人,这个体验本身也是tarnation(翻了下,它竟然还有续集……)
##纪录片#镜头里的导演从童年到中年,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声音中,他都在积极表达自己的叙述意图——悲伤甚至略带邪恶的生命轮回。母亲与患有精神病的父母一起生活,最终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并且一点点的把这种消极的情绪传给儿子。这种可怕的循环往复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小时候也会披着床单扮超模,十四岁发现自己喜欢男生。高考前一年世界变灰,半年不和妈妈说话。大学听重金属偶尔自残,焦虑到不停和自己说话。抑郁至今已是十三年,去年突然又对妈妈失语,潜意识似乎逼迫自己忘记我对她的爱,可她住在我的身体里,时时刻刻。【5/10】
字幕的叙事和画面的叙事构成一种分裂。字幕的叙事像小说,讲述其残酷的一生,冷静而克制。画面的叙事是疯癫的,意识流的,是碎片化的个人经验。这两种风格的冲撞,构成强烈的实验感。电影最后的落脚很温情——历经地狱,我依然留恋这个世界。
导演根据自己多年HOME VEDIO片段剪接出来的一部纪录片,同性恋、嗑药、精神分裂。。。绝望得几乎令人窒息,但又感觉到拼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