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干超 / 梁子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4-10-13
别名:Last House Standing / Ein Haus in Shanghai
用户标签:纪录片,房东蒋先生,大陆,梁子,中国,干超,中国电影,DOCUMENTARY
片长:54分钟
imdb编号:tt1109591
来自北京的女记者贸然闯进了老宅,她发现这里弥漫着她不能渗透的谜。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
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
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横店杯”纪录片评选大奖(金奖)
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年度纪录片评选二等奖
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
《房东蒋先生》下载观后评论:
全五星给里面那个用锅煮咖啡,菜刀切柠檬,每天在洗手间梳油头的上海老克勒蒋先生,一星给里面“姑奶奶”的拍摄手法。如此有趣的人物复杂的身世,镜头不完全对准他,而非要让记者掺合进来喧宾夺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完全不想看那个说话特别糙(可以理解这是她的性格,并无瞧不起蒋先生之意,但面对这样一个讲礼数周全,在意生活质量的主人公,这样的态度真的能平等对话采到足够多的信息吗…)的女记者发酒疯,我只想知道为什么蒋先生父母兄弟姐妹都去了国外而留下他一个人看守宅子,这么多年他都经历了什么,没有这些,他对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花园洋房复杂的情感无从何说起,拆迁前最后一晚他对大宅的嫌弃只显得一个从来就不用工作,怀揣530万拆迁款的人是多么的矫情…

洪樑兒:我等你來美國探望,使我不耐煩,因為身體並不好,希望能見到三十年未見的兒子。我已八十歲,今天不知明天,上次寫信要你來看我,這一次大病,在這幾天我是否能見到你?蒋先生:你能不能把我这棵树拍下来,这棵树是,大概有十五年以上了。记者:这是什么树啊?蒋先生:这是白玉兰,都结花蕊了,到三月份,往下到上面全是花。记者:是白花吗?蒋先生:全是白的,很大很大的,开花的时候,叶子都没有。这棵树也带不走了……记者:噢,真的有好多花骨朵蒋先生:这些花,我点过,超过五百朵,五百到一千之间。记者:是吗?蒋先生:这棵树特别好,走过的人都说好。

算是反身型纪录片的代表作吧。我个人还觉得是参与 反身模式。记者出身性格直爽的梁子在上海老克勒蒋先生面前的确显得很咄咄逼人,不礼貌,还有点聒噪。不光她自己入镜了,蒋先生还反过来拍起了她,的确太大胆了,所以好多场景让我感觉我在看一部家庭影片。。不过至少让我觉得他们的友情是真实的,后来还看到17年蒋先生去世时梁子发的微博,更让我相信这种真情实感了。反身型纪录片一是可以引起间离效果,让我作为观众尽量不沉湎于影片内容,还抽离出来关注拍摄过程;二是反其道而行之,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感。我是觉得这部纪录片都做到了。

这纪录片拍摄的方式够随意,就是这样的随意带来更多的真实。这几天看的纪录片,总让我质疑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人觉得纪录片就是存在于虚构和真实的边上,无法界定其真实性,只能无限的靠近真实,却永远无法抵达真实的彼岸。任何影像的作品,即使是自然频道,经过编导的讲述和剪辑的镜头组接,那些原始的动物也有了思想,只是这样的思想是人类试图通过自己的认知,达到一种故事化的叙事,本质就是物质。 如果真要算真实纪录片,瓦尔达老奶奶的纪录片,是我看到过最真实的纪录片。

因缘巧合碰巧油管上看到打开了它,题材满分女记者负分。蒋先生一个人被家人孤零零留在这栋宅子里。房子困住了它早年的遭遇也困住了它。蒋先生是个真正的老克勒,他在这老宅子里留守着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所以不知这宅子到底是幸也还是不幸。蒋先生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爸,当然他不是小开,但是过得比我精致至少出门前我们穿的所有衣服都会仔仔细细熨好,可能老一代上海人都这样吧。这片子其实能拍的更好,但是女记者讲话真的太没水平了,思想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蒋先生是个有故事的人片子其实没讲出多少,男女解说词很烦,是蒋先生太温和了吧梁子每次和蒋先生交谈都让我觉得她很冲,以至于对北方人的好感度相应暴跌,打三星全给蒋先生。蒋先生请求梁子把院子里十多年的玉兰树拍下来,说数过树上的花苞,大概有五百到一千朵,是他的寂寞是他的青春也是他对玉兰的爱,撇开梁子的聒噪,这一点最动人。2019.1.7.11和小蒋重看一遍非电视台栏目版,更加明确蒋先生和梁子之间有爱情,升一星。19.7.19
很多人讨厌这位女记者,但我想蒋先生是不讨厌她的。这股咋咋呼呼横冲直撞的鲁莽劲儿,蛮横地锤开了这位老克勒的秘密,形成了教科书式的文化冲撞。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2年,我突然开始理解上海人对一切的不屑源自何方——不是新贵们竭力模仿的所谓“腔调”,而是融入审美日常的从容和坚定;并不是说每个老上海人都拥有这份审美,但哪怕你曾受过一丁点如此的熏陶或目睹,都会不由自主地抬一抬下颌。只是不知那棵白玉兰还在不在了。
这部纪录片深深打动我的是一股忧伤中的孤独感!蒋先生在这栋父辈留下的大房子里生活了60年,在解放军进驻上海父辈去了香港,手足去了美国后,他也守候了房子60年!因为拆迁与老宅分别的那段特别心酸...蒋先生乐观下是孤独,他处处流露的小资是对过往的怀念...说着厌恶这个毁了他一生的房子,又说着再看不到窗外白玉兰的绽放…他的眼神总是忧郁中不时穿插着过尽千帆的洒脱...
这部作品的特质是由两个截然不同个性的人交锋才激发出来的(没有北方大妞的咄咄逼人很可能不会有如此深度的蒋先生),甚至可代入南方与北方、男人与女人这样的大命题去看。所以粗暴的形式感放到女记者人设下反而格外合理,不讲究的双视角独白也可接受(不过觉得揣测蒋先生心情的自白有一点越界)。因为贯穿其中的,是被放大的两种人格的“真实”。
相当有趣,配乐也都不错。女导演北方人的心直口快和蒋先生上海人(兼小资)的精致,成了颇有趣味的对比,有时觉得好像两口子在拌嘴,很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拍摄方式似乎也非常适合讲这样一个孤独的小人物的小故事)。不过开篇那段对话女导演的语气好像完全变了个人(片中当做心直口快还能接受,但开头这段对话听起来真的不舒服),很别扭
不喜欢这种纪录片的形式,女记者与房东的问话(不是对话)中女记者太疏离粗糙甚至不礼貌了。蒋先生说话慢悠悠的,女记者的北方腔跟火柴一样擦开这个上海的富家老宅,但是上海湿冷,这种形式适得其反。好的纪录片不应该是这种介入方式,这个女记者对待采访对象的态度与纪录片里不断的旁白,都不算得是好。四星献给蒋先生与这个故事。
红卫兵式的访问模式“资产阶级的作风,半夜还要喝什么红茶“理想主义却目空一切的人生态度“用不着说再见根本不用说再见,不会见了走就走了”人生好像一本书像是我的日记翻一页一页翻就不要再翻回去了反正也无意义了特别的时刻上海接住了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的我但我的internal sides 还是守住了做一个端庄的名媛淑女
这该死的房子。。。可是离开它,我就什么也不是了,从前的身份,从前的佣人,从前的折辱,从前的受难,从前的颠沛流离,从前的上流阶级,从前的小资产阶级,从前的雍容华贵,这一切好的坏的构成现在的与众不同的我的,再也都没有了,住到某个商品房里,我就只是一个古怪的没有娶上老婆的发福中年男人了。。这该死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