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李一凡 / 鄢雨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5-02-16
别名:Before the Flood
用户标签:纪录片,三峡,中国,李一凡,大陆,中国电影,淹没,2005
片长:Germany: 150 分钟
imdb编号:tt0453979
为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中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三峡地区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从2003年起水库开始蓄水,至2009年水库蓄水完毕,沿江的城镇、乡村、文物、自然景观不少将被淹没。因中国古代最伟大诗人李白的诗而闻名天下的奉节县也在其中。
本片忠实记录了2002年为保证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成功,在水位上涨前,奉节老县城搬迁毁灭的全过程。记录了一位开苦力旅店的志愿军老人即将失去生活依靠的无奈;一座基督教教堂为搬迁的利益而丧失信仰的过程;以及一群移民干部和一群城市贫民在搬迁、拆除旧城过程中种种无法回避的矛盾纠葛和痛苦的内心挣扎。
《淹没》是两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奖(Wolfgang Staudte Award),入选2005年法国真实电影节。
《淹没》下载观后评论:
去年冬天《三峡啊》在Showroom放映,最后崔健的歌在大银幕响起,一种绝望的悲愤。今天再看《淹没》,那些个体命运的淹没实在显而易见,只是关于物理空间里的“淹没”更让我唏嘘。红色毛笔写的拆字,雨季,人们睡在天桥上。而以前的房子在爆破里破碎,这之前,人们从里面拆卸下可变卖的零碎,运走。阳光照在山上,辽阔的水面,那些铺天盖地的灰尘席卷过来,一切都沉没了。/ 喜欢最后一个意向,那些被拆毁的五颜六色的各式各样的门,堆在废墟上,关与开,过去和未来,一种意向。

纪录片本身拍得太杂太散,想要囊括的东西太多,却又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基本就是把素材拼贴一起就完事儿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特色XX主义吧。想起片中一个官员对那些不满安置标准前来理论的群众说:“你们要理解支持!”这真的是万用句式,房子给拆了,你们要理解支持;赔偿少了,你们要理解支持;在当地住了十多年的移民,却无安置赔偿,落个无家可归,你们要理解支持。逆来顺受怎么来的?就这么一路理解支持来的。

断崖之上、高架桥下物色新“住址”,剧院内抽签等待命运被眷顾,伊斗门最后的残影,江边耶稣福音堂的拆迁风波——千禧年前的利国利民工程,神也得给人让路。断水断电的手部运动特写:切割水管,塞进木桩,一下一下重击,一如防民之口。手脚被扼,苟延残喘,也确是淹没前的最后一声呜咽。污浊江水携黄沙漫泻,孤城千里,那些灰色的人都去了哪里呢?爆破似有人喝彩,庆祝走进新时代。这个时代无人有资格写诗。

结束在尘雾里会更好吧,但在废墟里游荡兜售酒,也是很有文学性的了,神的圣殿被人倒塌了,扑起的灰尘遮掩了人的悲哀吗?这几个情节无论是哪一个都够有象征意义,其余都是芸芸众生的悲欢历现,这片土地被翻来覆去折腾过多少遍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来来去去又有多少代了?生活的残酷本质就像隐匿其后的权力鬼影,蝼蚁只能茫然无措的作着无谓的折返跑,这样的生活真他妈操蛋

“空间”。开头搬运工从渡口上岸爬上山城的楼梯,随手把鼻涕甩在地上再用夹克一抹,随后穿过拥挤的市场,两边摊位上的辣椒面、竹编笼里的生禽、新豆腐的卤水、腊肉的咸味、白瓷池里的扇动的鱼鳃和跳动的气泵、兜在侧边的红蓝塑料布、这个场景反复看了好多遍,感觉实在很美,刺激着多个感官并跟随摄影机自然而然地深入了这个空间,极佳的电影开场。

很简朴的纪录片,就是把素材整理一下接到一起,但因为题材过于特殊,实在是万分珍贵。几个典型人物也找的很准确,几十万人虽然没被长江淹没,但他们的根永远随着奉节消失了。最后大楼坍塌滚滚浓烟向画面袭来实在震撼,每看这种片子,就觉得中国人命太苦、太贱了。跟抖音跟现在的影视作品完全是两个世界,你也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魔幻。

这部纪录片值得纪念:第一次进入白石洲,第一次翘班,第一次抽烟。虽然我个人不那么into直接电影,但导演的心声“现场是那么震撼,让当时的我觉得一切技巧都是肤浅”却足够坦诚,让我重新审视这种与周浩徐童不同的影像风格。“人们都处于一种有病的状态,所有人只谈一件事:房子”。是谓淹没。
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影像 影片里有些基层有内味儿 十几年来竟然依旧如此 历史果然是一面镜子 看了两个多钟头 觉得不足的地方是影片里没有一些前景提要 影片里的翻译不太好 而且也没有注解什么的 除了知道是跟搬迁有关的事情以外不了解影片中的人物都在经历些什么其他事情……
打破一个碗给你一个碗是赔偿,打破一个碗给你一个勺是补偿。汹涌而来的,是发展,是欲念,是妒恨,手机贪嗔痴,是宏大叙事,是伟大工程。被淹没的,是乡愁,是思念,是惜福,是回忆,是脐带,是对于人性与土地的爱。那段走进新时代唱得很精彩。
反映四川奉节的三峡工程拆迁,本来是非常好的一个主题,却被导演支离破碎的剪辑和冗长重复的素材堆砌严重削弱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印象最深的是上千移民在江边大打麻将的场景,无论遭遇多少苦厄和变故,生活还要继续,百姓仍然知足。
三峡移民的故事就是一个巨大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牺牲了小我的利益 ,谁的利益得到了扩大?苦逼的底层人民。9年去奉节玩,发现他们的县城是沿着山,一层层向上的,越往上面越现代。这现代是碾在下面建起来的。
我97年出生在奉节县,02年父亲把我送到主城区念书,母亲陪我一道。父亲在县里教书。我对2002年的事情没有记忆,很感谢这段影像让我看到那时的奉节县。看中国的结构从县城里可以看到根。
拆迁的最高境界就是拆迁整个县城,这个事件足以记入人类历史。千年古城就这么没了,“工科治国”的典型病殇。这部纪录片的文献价值高,但纪录的视野过大不好拍,相对松散,观影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