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斯蒂芬·弗雷 / 罗比·威廉姆斯 导演:Ross Wilson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6-09-19 别名:躁郁人生 用户标签:纪录片,英国,心理,躁郁症,Documentary,2006,躁郁,BBC 片长:120分钟 imdb编号:tt0808482
Documentary
《躁郁症的那点事》下载观后评论: 7。现身说法,勇气可嘉。但这类纪录片一面讲特例一面又试图走数据逻辑就很紧张巴巴,成功失败案例各沾,滥用补牢、药物解惑、正名电击、行知存疑,价值更多是打开了一个供大众窥视的口子吧,社会及自我偏见仍是一大阻力,而迷恋高峰期欣快万能感而倾向于将BP渲染成某种天选之症是我持保留意见的另一原因。Cardiff/Aberdeen get。推荐病人亲友及感兴趣者观看,患者慎入毕竟激惹因子不少。 // 有短评说案例皆来自privileged circle想知普通人情况,so true. 蓝血吗?并不,昂贵的才华有如火中取栗毒树之果 Touched with Fire /,个人倾向于可identify with但不要去justify这属性。得病治病,贵有片中那些孩子们的平常心。
我患有Bipolar Disorder。每当我轻躁的时候,我甚至快乐到把自己之前经历过的极度低沉绝望的抑郁全忘了。我一度以为我不治而愈,我精力旺盛,学习生活兼顾的很好,人际关系也得到飞升,我能让我的朋友同学伙伴喜欢我。我觉得没有什么时候比这样的自己更好了,我好像看起来如此充满精力,写作的创作欲得到了发泄,我总觉得我的笔完全跟不上我脑海中瞬息万变的绝妙点子,我甚至觉得之前一度沉迷的烟草对我毫无吸引力就很快戒烟了(原本开始也就是好奇,希望郁闷的到疏解)。直到抑郁症确诊我都不敢相信,它又来了。我才意识到原来生命中那么多极端的时刻,并不是性格使然,我曾经在十三岁想要自杀的心境在不久前复现,我终于想起来了,这一切全都挥之不去,它们一直在我脑内。
看到评论中有争议说,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称之为manic或disorder,但我看完的感受是,到底最开始是什么人如此敏锐,能观察出这种行为模式竟是一种规律和共性而不是某类个性,当他提出这个理论时,有像日心说那样引起争论和嘲笑吗?毕竟如果我遇到一个行为失控或的人,我只能反应出:这人只是个性不太好。绝察觉不出这是一种求助信号或是病状。更不用说其中的偷盗行为不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之(忘了是在哪个节目上看的,一个行业大咖说,分析一件事最后再从道德上去说,道德是一个很浅的词,背负不了太多事,这几年越发觉得很有道理)。 很棒的纪录片,无论是内容还是拍摄者的初衷,其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一颗足够包容不同和理解他人的心。
在诊断不一定正确的情况下,双向治疗何去何从?受益于双向,还会愿意用药物压制么?如果没有这个病,我的事业还会成功么?是否要冒着双向复发和遗传患病易感性的危险怀孕和生育?是否会因为患有Bi-Polar而后悔?如果面前有一个按钮,你会按下么?Stephen的这个纪录片非常平实,串联的逻辑线很freestyle,把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Bi-Polarer都涵盖其中,是一个很不错的Bi-Polar科普片。虽然整体平淡,但Stephen在得知自己燥郁检测分数极高时候的那段英式幽默,也是苦涩的有趣了哦。最唏嘘感叹的是,十多年过去了,确诊依然还是“难以诊断”,没有比自我报告更科学更客观的方式出现。
我之前在301的电视上看到过这个大叔 他好像参与了许多这样的片子制作 听我说没有一个躁郁症是愿意吃药包括接受住院治疗的 你吃过之后你会异常平静 你对这样的自己很陌生 因为你已经生病太久了你不知道情绪平和有什么用 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只会让自己觉得是废物 你享受躁狂带来的力量 胜利 激动 你愿意为了那一刻蛰伏在抑郁期 酒和烟是好朋友 它比朋友的关切还让人温暖 就算只剩短短的寿命也无所谓 控制不住躯体的生活会有人想活很久吗 人活的平淡点平常点 不让人发现 不去说 不让人拿着这点攻击就行了
全程伴随巨大的恐惧...但要为了这份恐惧给五星。如果可以做一次选择,大概还是想做回正常人。生活的每一秒与耻辱共生,与死亡相伴,耻辱时常携着死亡以黑雾的形式出现,先是在房间角落,而后我逃出家门,天空是蓝色的,最终我仍是窥见了那团黑雾,我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关系上也带着耻辱,有家族病史,姑姑曾患有精神分裂。如果想要“正常”的恋爱(虽然也没有过很正常的关系)就要去隐瞒病史...大概自己现在已经被耻辱吞没了,郁期就会这样。诚然曾与天使漫步过,不过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罢了。
看这个之前我对躁郁症已经很熟悉了,有一回三联生活周刊发了一篇写抑郁症患者的文章,我一看这是躁郁症的症状,看到后来发现那篇文章把抑郁和躁郁混着用;还有一回,有个网友跟我说她有心理问题,问我怎么办,我一看她说那几句话的感觉就很像躁郁症患者,一问果然是。那个人估计正处在躁狂期,聊了一下觉得我听不懂她的话就走了。我看过一个资料说,躁郁症有可能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也许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就是不被固定的工作束缚,格外推崇创造力和娱乐精神吧。
我也不会按下那个按钮...而且我和斯蒂芬一样,拒绝服药我曾经因为医生误诊为抑郁症所以服用抗抑郁药物,最后引起了一次急性的躁狂发作。而且怪我后知后觉,没发现自己是双相。不过说实话,现在比以前好的多了,努力努力还是走的出来的。不过依旧会经历depressionattack只是祈祷抑郁时不要太抑郁,躁狂时不要目中无人,出现幻觉就好了sigh~精神疾病真的是太复杂了,当初找个抑郁症的标签往自己头上套,后来也算活该了吧...
太短太散 初步认识躁郁症 20%患者完全康复 其他会自杀or无法独立生活 8%的可能性会遗传。喜欢“躁”的状态而不愿一键回到得病前 sounds like a curse. 油炸叔和片中的患者都是些privileged people 医生、歌手、牛津妹子、军官等 展现的阶层太窄了 想知道普通人or底层人民得了这个病是怎样的状态。
太短太散初步认识躁郁症20%患者完全康复其他会自杀or无法独立生活8%的可能性会遗传。喜欢“躁”的状态而不愿一键回到得病前soundslikeacurse.油炸叔和片中的患者都是些privilegedpeople医生、歌手、牛津妹子、军官等展现的阶层太窄了想知道普通人or底层人民得了这个病是怎样的状态。
咨询、药物、电击,早发现早治疗…建立一套适于自己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片里那位母亲的情绪图表日记就很赞,祝所有病友、尤其是片末爱写作的女生能快点好起来…炸叔都肥成大象了,竟也去TortureGarden吼吼吼!十五岁知道这个词,二十岁起抑郁远多于狂躁,早已习惯,看CarrieFisher的维基才想起补这片
我听到被bipolar影响的人描述其病症时,描述其当时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甚至是其妄想,我突然感觉,Im just too normal to be creative.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真想有机会研究一下这个课题,创造力是来自于理智的大解放么,伟大的作品实际上真的来自于不一样的脑袋吗?
以Bipolar的家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Bipolar的人很多时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认为自己是the chosen one而其他人都是屎,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伤害到别人,只要自己活得爽就行。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只求自己爽,哪管对他人的影响,就拒绝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