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Philip Gröning
语言:英语 / 法语 / 拉丁语
地区: 法国 / 瑞士 / 德国
编剧:菲利普·格罗因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6-04-05
别名:Into Great Silence / 大寧靜 / 遁入寂静
用户标签:纪录片,宗教,法国,修道院,德国,法国电影,Documentary,Philip_Gröning
片长:169 分钟 / Canada: 164 分钟(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mdb编号:tt0478160
《遁入寂静》(Into Great Silence)
所有媒体的采访都是通过电影节和各大电影发行公司约定的。 采访的时间一般都很短,而且90%以上的被采访者都会迟到。等待几乎成了电影节当中每天采访的一个主要部分了。
影片《遁入寂静》纪录了阿尔卑斯山顶上一个老修道院的生活。没有音乐,没有刻意的灯光照明,没有布景道具,没有旁白,只有少数简单的字幕。导演格罗宁(Philip Groning)孤身一人,4个月的孤军作战,两年半的剪辑,带来164分钟的寂静。这部影片似乎是在考验观众享受安宁的耐心——有句话说“只有在彻底的安静中,你才能真正倾听;只有离开了语言,你才能真正看到。”
导演格罗宁:没语言的时候你真是可以听到滴水的声音,寂静是有韵律的,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我给摄影机换带子,我觉得那声音(在修道院里)太大了,当时我都想跑掉了。你能听到250米开外有人开关门的声音,而且还不轻。
NINA:你把电影放给修士看了吗?
格罗宁:看了
NINA:反应怎样?
格罗宁:他们看了都笑了,因为互相太了解了,他们知道各自的规矩,生活规律,电影里有他们中有的人犯小错误的细节,一个修士误了时间,它跑进教堂,跳上钟楼,开始敲钟,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所有修士都笑了。因为这是在这个修士身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NINA 您觉得您的电影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吗?
格罗宁:不,不可能。 我希望是能改变观看电影的人。但他们样的修士,已经这样生活了980多年了。他们就这样每天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已经延续了980多年,他们会这样继续下去的。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只有导演格罗宁和制片人两人出席,是电影节开幕以来最冷清寂寞的发布会之一。在场的记者不足20人,但其中很多都是看了这部影片、并真正被影片打动的人。虽然参与者不多,但气氛却很热烈。
《世界电影之旅》
《大宁静》下载观后评论:
所有精神力体系的训练都是一致的:极简、去欲、默语、劳作,涵养天性。这个躯体的载体只有让它如此从混沌的内在波动中通过静默、祈祷、音乐、静思等等做功重新初始化后,才有机会获得启示和灵佑、开发内在本有源自本体的慈悲。我看后,很惭愧,祈祷的太少,静默的太少。很多修士的面相和在佛法中有所得的修士是一样的,内里的功德自然显现。内里的功德不是只在于为,其实老子早就有言:为无为。感恩一切正信宗教的圣者和贤人!

2018/01/07 @Bertha DocHouse, London;看了一半Woody Allen的Hollywood Ending,暂停,进影院看这部into great silence,三个小时基本没动静儿,完事儿回家接着看完H E。对白密度的强烈对比,想到Woody电影里复明后,对着前妻称赞对方美丽,感叹所有老公都应该短暂失明一次。我的耳膜非常能理解他。

2018/01/07@BerthaDocHouse,London;看了一半WoodyAllen的HollywoodEnding,暂停,进影院看这部intogreatsilence,三个小时基本没动静儿,完事儿回家接着看完HE。对白密度的强烈对比,想到Woody电影里复明后,对着前妻称赞对方美丽,感叹所有老公都应该短暂失明一次。我的耳膜非常能理解他。

橙子粗糙的表皮、深廊投射的光斑、积雪蓬松的质感是空间的温度;游动的浮尘、轻扬的布裾、迢渡的星河是时间的褶皱,跳曳的圣火与失焦微晃的镜头是冥思在吟诵呼吸,大雪覆盖的山岗与大全景是矗立如松的眺望;四次教士的面孔蒙太奇既是主题的隔断,也是对纪录片看与被看的颠倒,而这种颠倒不是侵犯但足够直击内心。万事不过是草草地乱云飞渡,我们各自生死明灭。

沉默的日常,反复的重复,就是掩住部分感官,去延伸另一部分感知。日常作息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像放大了倍数,寂静就更加寂静。在空寂里音效回声便似波动涟漪,寂静更加有了纵深维度。充满质感的自然之美,执镜之心也已遁入寂静。时间感,虔诚心都轻轻落下,一切信仰摊开处,都有其~孤独担负恒远的部分。

在查天主教神秘主义的资料来瞅一眼。大家把隐修会想得太好了,只能说拍摄者和被拍者都活在太和平的年代于是如此这般的美学风格被津津乐道,他们居然在讨论「我该不该洗手」这个问题,对隐修而言,商品种子和苹果上的标签难道不是扎眼的吗?当然不,切记所有的基督教团体都不外乎是世俗性组织。
我看到了蕴含于宗教之中的仪式。如果一个人真的信一件东西,他似乎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某种意义上来看,修道院似乎只是一种庇护,一个符号。内心的宁静,不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产生,它可以是任何地方。当然了,苦行僧只是选择了更加极端的方式进行修行。可取与否,人人自有答案。
终南山中,种菜是禅,修道院里,劈柴修道,身是木屐树,心如伦勃朗,乍看以为是维克多灵童转世,再看原来是摆拍系灵修大师,本来无一物,又不惹尘埃,很难成佛的,不如身是榅桲树,心如蔡明亮,滑雪下山去,惹一身勃鲁盖尔的尘埃,修成帕索里尼佛
关于“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变化”,把这些作息规律的修道士们放去湍流的都市生活里他们还会这样吗?或许真的会有“大隐于市”,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去这些地方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噤声,尽管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自然光束中的尘埃飞舞,一蔬一果的光阴凝聚,日升月落的斗转星移,晨钟暮鼓的日常修行;凝视镜头划过地板上的光斑,倾听万物众声奏成和谐宇宙;敬畏静观生命,从宁静悠远中汲取喜悦与力量,这种高蹈于世的静默孤独正合我意。
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成为我不会再看第二遍但是第一遍就深深进入骨髓的作品。作品安静到没有时间,安静到不需要思考,安静到片刻光阴就是永恒。十六年申请五年制作,了却人间宁静心。好作品。
一部用耳朵听的电影,你甚至可以不看画面,光凭声音来猜测画面。游戏都是越简单越好玩不是么~自己和自己玩的电影,非常有意思的电影。“你能听到250米开外有人开关门的声音,而且还不轻。 ”——导演
你只是你自己,你终究是你自己,你也只能是你自己。外物于心,何从扰之。可能是外界的风,更可能是内心的草,拨动着自己每一次的选择。论修行,也许不追求明白与开示才是每一秒如斯流淌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