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Yoshino Kimura / Bertrand Beyern / 卡蜜尔·索拉瑞 导演:Heddy Honigmann 语言:英语 / 法语 地区: 荷兰 编剧:Ester Gould / Heddy Honigmann / Judith Vreriks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6-10-12 别名:跟永恒照面 (港) 用户标签:纪录片,荷兰,拉雪兹公墓,法国,荷兰电影,Heddy_Honigmann,documentary,紀錄片 片长:97 imdb编号:tt0906743
本部纪录片主要围绕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展开。拉雪兹神父公墓是来自世界各地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们的安葬地。他们生处在不同时期,可至今仍受世人景仰。本片记录下了慕名而来的很多祭拜者,他们有的在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是放置一束鲜花。镜头跟随着这些虔诚的敬慕者,一起谈论着艺术带给他们的生活馈赠。
《永远》以其宁静优美的视角,让我们讲述着爱与死亡交融生辉的不朽艺术。本片荣获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等,又在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奖等多项大奖。
《永远》下载观后评论: 浮生一日式拍法,试图从小人物的只言片语中提炼出平凡生活的点滴动人处,可惜我从来对此兴味阑珊。全片未提及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历史,仅浅涉了The Doors乐队主唱Jim Morrison、英国作家Oscar Wilde、波兰钢琴家F.F.Chopin、法国小说家Marcel Proust、伊朗作家Sadegh Hedayat、法国画家Jean Ingres、意大利画家Amedeo Modigliani、希腊女高音Maria Callas、法国导演Georges Méliès等名人之墓,也没有介绍人物生平,只从前来扫墓者口中获得了些许真诚但不一定准确的评价。可见本片主角实为扫墓者,并通过他们体现一种“永生”。印象最深的是为亡父弹奏肖邦的木村佳奈、热爱波斯文学与歌唱的司机以及漫画版《追忆似水年华》。
本科上艺术史课,许多专业知识都不争气地还给了那些昏昏欲睡的夏日午时,但王尔德那印满了口红印的墓碑却一直记得,墓碑被玻璃包围后周围放满了纸巾和手帕,上面或浅或淡地留下了双唇,大佬问我们为何会这样。大概就是艺术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吧,在生与死之间,艺术抚慰现世中人的心灵。贫瘠的生活赤裸而平庸,人们需要艺术的氛围引领自己进入曙光中的破晓时刻。所以那个静坐在博物馆中的女性说她感觉自己被包围,她并不孤独,而普鲁斯特和莫迪利亚尼的墓前总会有人递来陌生的钢笔和画笔。人们远赴千里,在死亡的门前和过去相聚。“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但艺术能够在时间的雪地中留下脚印,哗哗的声响在寂静的上空盘旋
艺术在生活中的痕迹是永恒的,拉雪兹公墓中摆满了蓬勃的花朵,人们来为鲜花浇水,为墓碑洗尘,陪伴逝去的灵魂,思念与诗意互相滋养,一切都会成为永远。那个为了普鲁斯特的而特地来到法国的朝鲜人,他用家乡的粮食回报十年前普鲁斯特曾给予他的精神食粮,这份朴实的惦念令人感动,当他用母语表达对普鲁斯特的喜爱,我突然很感动,即便我们无法得知这段话的内容也能感受到他真切的情感,“虽然你的话我听不懂,但是谢谢你。”本片的一大亮点是导演不是在进行采访,而是在和这些有感情的人们对话啊。
才发现这部片子已经标记了一年,终于找到资源,看完的时候电脑刚好关机。一部以公墓为主的影片,却论及音乐、绘画、情感、生命,那些枯槁的雕塑,伴随鲜花、诗行,被冲洗,然后生长。人世间有太多的无用之事,其中一件非常重要:凝视死亡,正如我们凝视艺术。王尔德的墓碑上盖满了唇印,普鲁斯特的墓碑上留下一只笔,莫迪里阿尼的墓碑上则是非常精致的一只画笔。我意识到,诗人是不会凋零的,他化作后来的每一个人在目睹过他们光芒的顷刻间叹息:真美啊。
上次去拉雪兹神父公墓好像是三年前了… 纪录片切入角度和访谈抽样范围没有多深广,平淡朴素~因丈夫被神父开枪杀死而不再相信上帝的西班牙奶奶,弹奏肖邦的日本女孩儿,坚持研究古典波斯音乐的伊朗的士司机,亚美尼亚的十字架,《追忆似水年华》插画师,本科艺术史的入殓师,墓旁唱着Maria Calla的女子… 这些与墓地产生不同联系的人,或许平凡并无瞩目的大成就,但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和坚持,把生命里不同形式的羁绊和牵挂,定格下来
死亡是涌动在人类潜意识里的总也挥之不去的乡愁,艺术将这一乡愁定格化,凝缩成可视可听可尝的符号,是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是肖邦的夜曲,是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借由艺术,我们可以持久地注目死亡在生命里投下的剪影,它是宁静的,不带来任何风吹草动,甚至是抚慰的,安定了我们的恐惧和失落。生与死有多亘古,艺术就有多亘古,对生与死有多敬仰,对艺术就该多敬仰。片子的视角很好,让普通人来讲述艺术和死亡,具有更深刻的启示意义。
布满唇印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墓碑,在伊朗作家墓前唱起诗歌的司机,间或进入的肖邦钢琴曲,说自己不会再流泪的入殮师神情总是很忧伤,给植物浇水打扫的妇人、老人,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人和人的故事,生者和死者,遍布阳光和人群的墓园,雕塑们都在讲故事最喜欢的镜头,一位女士打开折叠椅,简单清理面前的墓碑后,拿起一本书坐下,对着眼前读起来..内心想幸好镜头没有去打扰她#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去那里散步#The End
很乏。言之无物的日本钢琴女,镜头如此的多,为何由她串起开头结尾?难道只是因为肖邦?照料花朵擦拭墓碑的老奶奶不是更合适吗?制鞋艺术家的女儿也是那么的让人心情愉悦,在以前我自己很少会把鞋匠这样的手艺人与艺术家相联系,听她一番话觉得自己真是浅薄,拥有着勤劳与创造力的双手的人,当然是艺术家!片中还意外看到了我非常喜爱的梅里爱,听到了莫迪里阿尼与珍妮的故事,最后我也开始想认真地去读普鲁斯特。
光着来,去后光。两眼一闭,双腿一蹬,这世界就再与我无任何瓜葛。对生的祝福,死的赞颂,这两件事真没必要上纲上线,纯粹就有无皆可。死后追思实则体现的是生者的执念,满足的也是生者的情感需求,与死者没半毛钱关系,死者不过是生者宣泄情感的载体。祭奠亲人和祭奠名人唯一的不同就是受众的差异,死后都不过一抔土,就算死者泉下有知,你不让逝者安息,反搁那胡搞瞎搞,是要闹哪样呢?
–“因为普鲁斯特的永垂不朽..”–“可这不是真的。”–“怎么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底,在卢浮宫待上一天,你会发现有4个古巴人,10个中国人,15个荷兰人和20个法国人...在注视着他画的那位女士。” “画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和他的画却一直在感动着我们。” “这不就是永恒吗?” “这不就是艺术的力量吗?”
普鲁斯特玛德琳小蛋糕 瞬间即永远。 // “历史曾给予人类终有一死的命运以尊重:这是持久永恒的存在对稍纵即逝的存在的表彰。墓地就是这种尊重的一个象征。在个体生命里,那些无视时间流逝的瞬间就好像是透过一扇窗户的一瞥:这些窗户会嵌入生命,远眺变化缓慢的历史,朝向从不改变的永恒时刻。——约翰·伯格”
我的幸福时光非常短暂,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拥有过...我们彼此爱得非常深。他在非洲生活了十七年,从未想过会因为一次普通的蜂蛰伤死去。开始的时候我每周都来,现在则是一周一次,我现在终于意识到他永远的离去了... ...你每天都能听到有人死去,但当死亡降临到你头上的时候... ...真的很沉重。
非常非常美的纪录片,墓地像公园一样。很多侍弄花草的镜头非常虔诚。雕塑和墓碑上的名字基本都是一帧一帧出现,给人安静展示、很尊重的感觉。喜爱音乐的出租车司机,入殓化妆师,无人知道的女歌手,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纪念品背后都有美丽的故事。艺术是很重要的,尤其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真想去巴黎看看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