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Edward Burtynsky
导演:Jennifer Baichwal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地区: 加拿大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7-06-13
别名:Edward Burtynsky: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用户标签:纪录片,加拿大,中国,工业,documentary,记录片,2006,纪实
片长:80 分钟 / Canada: 90 分钟(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mdb编号:tt0832903
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踏足那些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发展中国家,在他的镜头下,有如工蚁般辛勤工作的福建某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有来自世界各地在江浙某村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有位于孟加拉仿佛堆满死尸一般的拆船厂、有如同黑云滚滚遮天蔽日的天津塘沽港煤矿基地、也有宏伟壮丽仿佛造福千秋万代的三峡大坝工程。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类以环境为代价,追逐着眼前那微乎其微的利益,却不知早已将环境和自己的命运逼向末途……
本片荣获2007年加拿大金尼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河水潺潺(RiverRun)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奖、2006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纪录片奖。
《人造风景》下载观后评论:
佳片,值得看。Edward Burtynsky的摄影让人过目不忘,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土地及人身上留下的伤痕,又或说是一种风景。开篇中轴线对称的摄影,像一双上帝之眼注视着这些工人青春的生命。成团的,同质的,重复的手工业生产工作,使得年轻工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在被流水线化,被套上集体主义外衣抹去个性,唯有好奇地注视着摄影机的眼睛还在闪亮。中国激进的工业化历史使得’中国工厂‘成为一个好的观察样本。而那些人工作业的采石场里不停歇的挖掘机就像灼热的手捶打着这片土地,那些彩色的工业碎渣就像鸟瞰视角攒动的人头。摄影镜头下大地变迁,自然岩矿有原始的美;工业基础设施里有冰冷坚硬的美;以及被挤压被打包的工业废料的残破肌理。抽身看我们不过也是无法改变游戏规则,无处着力的等高等宽的社会零件,与那些混杂一地被无数遍淘洗的工业零件是如此相近

昨天看《黑暗之课》的时候我特别担忧《人造风景》也会是前者的呈现方式,即最大可能地抽掉人本身的存在去强调一种过度奇观性的异质美感和神秘瑰丽。但很显然《人造风景》很大程度上是借所谓的风景去凸显人,人是前景,风景是后景。并且它呈现的所谓人造风景,能提供的传统感官享受美感其实很低,至少在我看来这些画面是极端触目惊心的,整体的感觉就是disturbing. 人造垃圾回收站,等国之哀。很多结构性的残酷真是让人感到真实的绝望和窒息。很多画面都让我想到在北京或上海时意外闯入北上城市B面景观时的自己,太过生猛的画面让我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的呢种抽离、慌张、害怕和无助。ps.看的应该是90分版的,但可能是帧数原因显示87分钟的样子。

这个纪录片截取了工厂、乡村、拆迁地等场景来反映中国和印度等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我想片子的弊病在于让摄影师来主导叙事,他更擅长静态图像,对视听语言并不熟悉,在他手下这个片子更像一本动态写真集而不是纪录片。整体叙事性欠佳,虽然极力表达“伤痛”主题,聚焦终将为自己所建造的现代城市所抛后的建设者,可是光靠堆砌一张张乡土自然割裂的远景、渺小模糊的工人面孔、污秽垃圾堆前的孩童和几段简单对话,给人的观感显得极为单薄粗糙。加上时不时穿插一些和主题无关的作者在国外展出此主题的现场记录,片子由此变得更加散漫疏离。这终究只是一位外宾给外国人拍的猎奇记录小集,不全面,不深入,浅尝辄止,不客观,不悲悯。

心情复杂,作为观众很难不带有自己的主观想法甚至是政治观点,我相信摄影师也一定没有办法完全摒弃!哪怕他一开始声称不批判不赞扬只是呈现现状。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这事得辩证地看,而不是仅仅呈现事情的一面,不论好与坏,也不是他现在这样利用自己强有力的摄影技巧诱导观众。佩服的是不管是视频画面还是照片都充满了力量,确实能让观众和遥远的人们建立联系,为他们的处境难过,但我依然不忍心给他们贴上“时代的牺牲品”这样的标签,就当是自我麻醉吧。若是想要从“人”本身的角度去想的话,这太让人难受了。

在摄影里其实不存在人造和真实全部 所有拍出来的都可以称作 虚构或不真实的真实世界都是立体的,而照片是平面的。相机有鱼眼镜头可以360°拍摄,长焦镜头可以把远处的事物压缩在一个平面,这远远不是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风景了。人造风景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当你望向一个人看着一件东西的时候,你的眼睛已经自动为你过滤掉了多余的东西,就只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事物我们拍照的时候非常知道什么时候取景,哪种方式去取,怎么取最安全最不会犯错。这也证明着 人造风景无时无刻存在

05年导演Edward Burtynsk的Ted演讲语速跟语调...感觉还蛮焦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毁灭力?工业污染源头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集体无意识下的人口膨胀?人类自出现后为何数目一直幂次攀升?难道不是一次次放弃劳动,试图科技革命、技术革新?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饱暖后无所事事-欲念膨胀-人口暴涨-战争-技术革新-饱暖闲暇-人口上涨...不断循环,人口暴涨是唯一不变主旋律....

客观地纪实了中国各种工业发展的现状,引人思考这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怎么来的?它到底带来了什么?本片展示了我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有关于中国工业的事,有人说是在借机讽刺,但我甚至觉得摄像师的镜头将丑陋的工业容貌拍出了美感,更引发人们的反思,该片已经不仅是在说中国,而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审视工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部有思想性和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就是有点闷,还有些压抑和不安感。
1.节奏慢,略犯困;2.流动摄像 非流动摄影的形式很妙,尤其是图像的部分,呈现了如影展般的凝视效果,表达了严肃性;3.多采用由局部至整体的放缩效果,呼应了关于人类与环境、渺小与伟大的主题;4.富有哲学意味,无论是溯及人类历史与未来的立意本身,还是大量几何化的构图,均蕴含一种“有意”的抽离,以不表态的形式作表态;5.“巨物”的视觉震撼和环境与人的对话之下的心灵震撼,双重施压。
补录,大学摄影课后作业,要求写影评。特意翻开QQ空间看了一下,2011年11月3日日志,标题名字叫《人造风景》启示录,摘录第一段话:当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意味着一座旧城黯然得变成废墟。这就造就了两种场景,“繁华”和“荒芜”。繁华的背后,似乎总是遍地瓦砾、残垣断壁的废墟,抑或是浑浊的河流,千疮百孔的大地,荒芜成就了繁华,但繁华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幸亏那时不会用豆瓣
你身处城市之中,目光所及之处,难道不都是“人造风景”吗?导演以一个超长移镜头为开端,记录下这个工业地球的一隅。中国如此,加拿大如此,任何一个渴望发展与财富的国家都是如此。片子中经常以摄影照片来展现正处工业化中的中国,成山的电子垃圾、工业废品、被开发的矿产资源、被拆迁的城市、孟加拉的拆船滩……有需才有供,是谁造就了这种工业风景?正是我们自己——贪婪的人类。
叙事非常糟糕,基本就是把几个不同题材的素材基于同一个主题设定强行糅合在一起,各种观点评述也是相当说教,而且大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说到点上。最让我想不通的是,那个摄影师摆拍就算了,这纪录片导演还把摆拍过程拍下来给观众看,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虽然作为纪录片很糟糕,但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放在环境问题和贫富分化日益严峻的当下,也确实有一定的价值。
用图像凝结语言,以呈现代替叙事,选取的被摄物、景观具有强烈的剥削意味,那种残酷的美让人感受到观念与现实的错位。从原料到成品,成品到垃圾的路程,展示了几乎是这个星球上所有人无法遏制的虚妄欲望,漫无边际的奢求,因此也解释了当下中国“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让人看到了两难时刻,危险的两端各自站着什么。三星半
虽然很不喜欢那段几个孩子在废墟上坐着被拍照,但这部片子还是很让人思考的。我们以为我们在进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发展需要付出代价,可是我们从来没想过代价或许远大于我们最后所得到的的进步,就像建筑,我们拆了又修,修了又改,有可能家本身的意义远远大于房子对我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