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Forugh Farrokhzad / Ebrahim Golestan / Hossein Mansouri
导演: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语言:波斯语
地区: 伊朗
编剧: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类型:纪录片 / 短片
上映时间:2008-02-24
别名:Khaneh siah ast / The House is Black
用户标签:纪录片,伊朗,短片,伊朗电影,ForughFarrokhzad,1960s,1963,紀錄片
片长:20 分钟
imdb编号:tt0336693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纪录片,拍摄于1962年, 发行于1963年,出自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哲学家及电影导演 Forugh Farrokhzad。这是她唯一传世的电影作品!是世界纪录片史中难得一见的奇葩。
此片虽然只有短短20分钟,但影片忠实纪录了伊朗一个麻风村里所有的村民的生活点滴,他们她们由于麻风病而变得相貌丑陋,但他们她们却从未放弃生活, Forugh Farrokhzad用自己手中的摄影机,用质朴感人,优美简洁的黑白影像告诉我们丑陋并不是一种障碍,只要我们别放弃生活。
人民爱戴而又有争议性的女诗人Forugh Farrokhzad 去了阿塞拜疆,拍摄了这部短片。 在Farrokhzad 以一种悲伤的低调诵读她自己的诗歌的同时,影片阴郁地展现了管弦乐下的失落村庄。 五年后, 在她已经在伊朗的写作文坛上建立了几乎传奇式的地位时,她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时年32岁, 从而成为以后几代愤怒波斯妇女们的女权主义的试金石。
《房屋是黑的》下载观后评论:
“我的灵魂充满了苦涩。在我沉默之时,我的躯壳在腐烂。在整日寂寞的呼喊中腐烂。记住,我的生命就是风。我变成了沙漠中的鹈鹕,废墟里的夜莺,象一只麻雀,我孤独一人坐在屋顶。我像水一样被泼了出来,就像那些永久死去的人。死亡的阴影遮住了我的眼。请离开我,离开我,因为我的生命只能是呼吸。在我离开去那条不归路之前,不要管我,我可以找到一点点安慰,不归路是无限的黑暗。不要把你鸽子的灵魂丢弃给野兽。哦,主,记住,我的生命就是呼吸,你却给了我一段无聊的时光。在我的身边是欢快的歌,磨坊的喧嚣,还有...生命之光已经消失了。幸运的是那些此刻收获的快乐者,那些双手拾起麦穗的人。让我们倾听在遥远沙漠里唱歌的灵魂。那个人在叹气哀伤,他们举手在苍穹,说:“哎我的伤口已经没有了感觉。”

“房屋是黑的”这是最后麻风病院的班上病人的造句。世界永远不会缺乏丑陋,如果人们对它视而不见,那么它就会更多!生命难道就只剩下呼吸?醒豁的旁白配以素朴的诗歌,简洁的黑白印画看到这些病人的苦涩麻木,刺扎着每个“人”心里的怜悯和恐慌。.我的灵魂充满了苦涩,在我沉默之时,我的躯壳在腐烂,在整日寂寞的呐喊中腐烂。我变成了沙漠里的鹈鹕,废墟里的夜莺,独坐屋顶的麻雀。1.60年代伊朗女诗人导演的麻风村赋诗。2.丑陋并不是一种障碍,只要我们别放弃生活。

和看夜与雾时的感觉差不多,也就是没什么感觉,除了一个时刻,就是一个麻风病女性涂眼线时把刷头杵进眼里,仿佛这具破败不堪渐渐剥离的身体已经不属于自己,可以随意破坏之都不会有负罪感,可贵的灵被想象寄送到了一个安全无忧的地方(which在我看来是病态的想法);但悖谬之处在于,毁灭和装饰、自毁和自赏、乐观入世和自暴自弃在同时进行,这一个简单的行为折射出整个麻风病群体以及整个人类关于生存的复杂矛盾的心态。

把人间切实存在的丑陋直观以影视呈现并给予巨大震颤的,fiction中有《畸形人》,documentaire中则有《房屋是黑的》。对麻风病人的记录,赞美上帝的诗串联起丑恶疾苦的画面,丑与美进入一种模糊的极致;“麻风病是可治愈的”,疾病总与穷困相连。重重关上的麻风病院的大门,房屋是黑的。伊朗女诗人用蒙太奇写了一篇现代主义的诗章。(511

电影史话补,伊朗新浪潮的开端,我们该用什么态度面对苦难,我们对丑陋的定义以及态度是如何,生而为人,要以一颗光明之心来面对这丑陋的世界。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哲学家及电影导演Forugh Farrokhzad,这也算她唯一传世的作品了。美好年华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上帝想让她为天堂拍下博爱的影片。

电影史话补,伊朗新浪潮的开端,我们该用什么态度面对苦难,我们对丑陋的定义以及态度是如何,生而为人,要以一颗光明之心来面对这丑陋的世界。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哲学家及电影导演ForughFarrokhzad,这也算她唯一传世的作品了。美好年华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上帝想让她为天堂拍下博爱的影片。

太苦了太苦了,不可能不哭的,法洛克扎德真的神。“And you, name a few ugly things.”“Hand...foot...head.”“Use the word ‘house’ to make a sentence.”“The house is black.”
让人叹为观止的20分钟,这也许是我看过的最为痛苦和感动的20分钟。一群麻风病人的生活。他们的手脚,眼睛,脸庞因为感染麻风病都严重的变了形。他们的朋友歧视他们,他们自卑,他们的灵魂充满了苦涩。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最后的结尾尤其震撼:手、脚、头是丑陋的,房屋是黑色的。
不懂这种片子是拍来干嘛的。大概我们这位伟大的伊朗女诗人把与世隔绝的麻风病村想象成人世间贫穷和苦难的样子。再配上朗诵腔,估计是想表现她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我只能送她两个字:啊呸。真他妈亵渎了从麻风病和死神手里逃出来的人。麻风病村才是最接近上帝的光明村。一个没见识的女人也配发表意见。
伊朗女诗人做导演,即使是纪录片,风格也偏向诗意与文学性。独特的剪辑使影片美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整体运镜非常流畅,有段平移镜头配合演员站位在构图上相当好看。黑白的画面赋予观众阴郁的情绪,但即使遭遇病痛的折磨,人们也依然笑着,梳妆台前的女人,读书的孩子们……还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见麻风便未见人,见人便未见麻风。即使形体有恙,他们手舞足蹈仍是手舞足蹈,另一番韵律而已。若以异种视之,反观,也是以异种视己。徘徊屋外的人抚着墙,身体是精神的一座房,麻风是健康的一座房,不是封闭,是互通。白鸽天上飞,人在地上追,两不羡两不厌。天给,人受;黑色不是噩兆,是生机。
刚看完2012电影预告片合集,又来看这部;刚感受完木星与金星的轻松愉悦美丽,又感受到土星与冥王星的沉重悲戚。最近思考这世界为什么不全是真善美轻松愉悦,为什么有疾病罪恶苦涩,这部片子让这个问题又进入脑中。恰好片中有一首诗叫做《金星》,以及教师问学生“什么是美的”。
苦难该怎么拍?单从片子本身来看拍得太好了,反而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最后一场孩子们在教室上课的戏,看得我有点难受,导演有意通过人为的手段(剪辑或表演的指导)制造诗意空间,这样来看片子里苦难的环境便不唯一了。当然拍和被拍者双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没法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