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香草 Lucien Castaing-Taylor
主演:导演: - 语言:英语 地区: 法国 / 英国 / 美国 编剧:类型:纪录片 / 西部 / 冒险上映时间:2009
主演:
导演:Lucien Castaing-Taylor
语言:英语
地区: 法国 / 英国 / 美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 西部 / 冒险
上映时间:2009
别名:香根草 / 青青綠草(台)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Documentary,美国电影,2009,香草,2000s,紀錄片
片长:101 分钟
imdb编号:tt1517252
2003年夏天,一群牧羊人赶着羊群,最后一次通过美国最西北方蒙大拿州的熊牙山山脉。这是一条将近300千米的路程,沿途是积雪覆盖岔道众多的绿色山谷,一路上他们需要穿越道路狭窄危机遍布的山脊。年老的牧羊人尽全力使数以百计的羊不至走失,免受丛林里饥饿的狼群与大灰熊的威胁。
《香草》下载观后评论:
淦!羊羔跪乳刺痛到我了,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暴露在面前,而不是漫画式的包装,我才理解思琪描述的的这个姿势代表的是何种程度的耻辱和毁灭,淦!!也许,创作者本人并没有这层含义在,只是真实地展现天然之情,但从前半部分的一系列放牧、接生、剪尾巴的近距离拍摄,仅仅以大的天地与人文、动物与人类的史诗命题来感受,一定是不全面的,从接生那里被摔来摔去的羊羔画面看已经很明显了,人与动物的倾向势必跳脱不了机械般的掌控与被掌控。我也终于明白什么是“沉默的羔羊”了,镜头里的羊羔唯一反抗的时刻可能就只有抵抗别羊的孩子喝自己的奶了叭。(原来外国引起反响的人类学纪录片也是以民族志为中心的)

19世纪西部开发的时候牧羊人就是这么放牧的,但到了20世纪后半叶牧羊人都变成在固定的牧场放牧了,不再有“游牧”的概念。老一辈的牧羊人为了再次体验过去的转山游牧,2001到2003让摄影队跟着转了两次山,跟拍了这部纪录片。刚刚在哈佛美术馆底楼看了这部有点儿令人犯困的纪录片,拍得很美,剪得不够好

很美很动人。但是某些现实里的客观因素影响了我的观看,比如明天要上课之类的,而我这方面知识又很有限,在看的过程中忍不住要去搜为什么要剪羊尾等等。有机会应该再看一遍评论音轨。据说是从200个小时的素材里剪出来的,最后的成品既克制又有力量,想必很难。很迷人,更要去看同导演拍的利维坦了。

真实记录了最后一批以原始方式放牧的牧羊人。不粉饰,不诗化,真实得让人心惊。荒凉的险途啊,和成千上万的羊儿上路,没头没脑的,好迷茫。孤独无聊的牧羊人打电话向妈妈哭诉时像个小孩,他旁边蹲着一只狗,看不清表情,下面是巨大的山坳。看完我半天没缓过来,不知为何很难过。

整部片子的聲音採集和設計非常精妙,影片拍攝了三年,從200多個小時里剪輯出100分鐘,導演夫妻二人都是人類學家,為這個牧羊人和羊群遷徙的故事注入了不一樣的視角和敘述方式。在中國安徽鄉村看發生在美國鄉村里故事,真是別有趣致。——強烈推薦。

能看到《利维坦》的雏形(如养殖场分娩镜头与羊被开膛破肚的尸体、8min处的草皮车、45min处“持摄影机的羊”)。在粗犷牛仔的粗口、歌与低声呢喃中回归已经逐渐消逝的牧羊生活,收获一种充满野性的孤独体验。羊好可爱,豆瓣有人吸羊的吗?

跟《利维坦》是非常有趣的对比文本,同样是自然-动物-人-工业关系组,同样是相当观察性相当“在场”的拍摄手法以及对声音的精准把控,两者呈现出的criticism和sentiment给人感觉天差地别呢。
晨曦透穿蒙蒙的雾色,羊群不知牧人的孤独。PS:动静相宜的自然声效。“我从未照看过羊群,但仿佛我曾经看护过它们。我的灵魂像一个牧羊者,熟悉风向,了解太阳,与四个季节携手前进,去跟随去倾听。”——佩索阿
19世纪landscape painting 全程萌死人的羊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虽然木有利维坦那么惊人,但可以更舒服地feel immersive.
想不到美国人也能拍出这么安静,被时间挤压出最后一滴水的纪录片。而且从画面质量到节奏,从情绪到背后的生命力,比我们那些能信手拈来却也靠执著去成就的影像,要好很多。
数羊一刚。。。世界上还有比这更(literally)催人入眠的片子么!我放在手机里四个月,打开了大概30多次,终于看完了!(不过那些羊好可爱好想去抱啊……)
从第一次在纪录片剪辑课上看到就想找来看 太难找了 还木有字幕 但就这样看也觉得很安心呐 很朴素 对我来说 情节反转剪辑炫目的纪录片当然好 却更喜欢这样的
《利维坦》导演前作,也是他所任教的哈佛人类学感官志实验室代表项目。力度没有《利维坦》那么大,但也很震撼,尤其在揭示非自然力量与自然不可调和的冲突时。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