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昆虫的声音 Peter Liechti
主演:导演: 语言:英语 地区: 瑞士 编剧:类型:纪录片上映时间:2009-10-23 别名:昆虫之声:木乃伊唱片 / 昆虫的声音:木
主演: 导演:Peter Liechti 语言:英语 地区: 瑞士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9-10-23 别名:昆虫之声:木乃伊唱片 / 昆虫的声音:木乃伊的纪录 / 昆虫之声 / 木乃伊的纪录 用户标签:纪录片,瑞士,死亡的过程,自然,紀錄片,生命,Peter_Liechti,2008 片长:87 分钟 imdb编号:tt1439573
本片基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改编自日本作家Shimada Masahiko的中篇小说《直到我是一个木乃尹》(Until I am a Mummy)。得奖记录:
2009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长片
2009年瑞士电影学院奖最佳音乐奖
2010年国际纪录片联合会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0年SIVERDOCS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探索生命的诗意,令人回味,难以忘怀。” -IndieWire。
简介:在一个寒冷的偏远森林,一个猎人发现了一具40岁男子干尸。他身边有一本日记,详细介绍他每天通过自我强加的饥饿而自杀的全过程。影片着重探讨该名男子神秘莫测的自我毁灭动机。导演通过美仑的摄影和奇幻的音乐,展现出日记中该男子由于饥饿产生的幻觉,以及对城市与亲人的回忆和超然冥想。
《昆虫的声音》下载观后评论: “冥河上的船长说:死后是没有另一个世界的。那死去的人去哪?没有地方可去。”这是一个绝食自杀的人留下的日记,记录他从自杀之初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它算是今年看过最特别的一部纪录片,用纪实旁白、写实结合梦幻的画面,定义了作者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没有感情、没有偏见地描述死亡,确切的说,是自杀。观影的时候,没有任何悲悯或者是对生命消逝的感伤。就像是看着宇宙间任何一种生物的自然死亡。随着意识消失,幻觉的出现,才真正感受到,人类生命,除了是个禁区,也是outside。
如果要自杀一定要选择一个极端折磨精神的,否则灵魂会困在肉体里继续轮回,所以说活着也是一种死亡方式,受得罪就是为了像孕妇一样把灵魂释放出来。我猜那人一定超脱了这个纬度,七十多天绝食自杀,一定能超脱的
配乐令我不适 一开始觉得一个人选择绝食这种折磨的方式死亡要么是基于某种宗教信仰 要么是受到某种启示 这需要无比强大的意志力去战胜人类的求生本能 那么 我不理解的是 对他来说世间的一切又有何惧?!
一个被遗忘的人,用绝食的形式纪录自己死亡的过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尤其是他描述着肉体那种生的欲望与自己死的欲望相斗争的过程,那么真实,正如那句话“死亡并不可怕,人们害怕的是对死亡的等待。”
我想也许是受法国的影响,瑞士人喜欢搞实验性的尝试。在文学里有意识流流派,我觉得《昆》则应该属于潜意识流流派。连摄影都很具有实验性,这部影片拓展了纪录片的范畴,也丰富了其形式。
分門別類貼標籤是為了變紛雜為有序,而有些人早已超越了這凡人的界線,他們追求的是純粹,彌足珍貴,曇花一現,註定以自我毀滅為終了的生與死之間的游離。
睡过去多次,但还是能感受到电影的意图。赴死可以是这么不浪漫,不英雄主义的一件事,可以是一个理性、清醒而痛苦的过程。
选择这个题材就等于选择了影像低于文字,即使导演制造氛围的能力再强,声画严重分离只会让人觉得有点为了拍片而拍片
镜头拍摄和切换以及所有的特效配音放在一起就是我最喜欢的了,完全自由的创作,没有顾及所谓的好就是最大的好。
昆虫的声音,多美好的名字,讲的却是一个自杀者饥饿60天的死亡体验,死前的幻觉还不如我平时做的梦来得诡异。
剪辑上动的手脚很大,不是一般的纪录画面顺序组织;声对画分论和译,时相交时并列;活动画面的结构中存在回环
62天的绝食死亡体验。我只是好奇他在动弹都觉虚弱的情况下,怎么还能做到用笔记录下内心感受的一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