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汤姆·汉克斯 / 丹尼尔·戴-刘易斯 / 哈里森·福特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拉尔夫·费因斯 / 马丁·斯科塞斯 / 德鲁·巴里摩尔 / 劳拉·邓恩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理查德·德莱弗斯 / J·J·艾布拉姆斯 / 罗伯特·泽米吉斯 / 布莱恩·德·帕尔玛 / 乔治·卢卡斯 / 奥普拉·温弗瑞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导演:苏珊娜·莱西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苏珊娜·莱西 Susan Lacy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上映时间:2017-10-07(美国) 别名: 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传记,斯皮尔伯格,HBO,2017,StevenSpielberg,电影 片长:147分钟 imdb编号:tt7133092
HBO将打造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纪录片《斯皮尔伯格》。该纪录片由苏珊娜·莱西执导。纪录片对准斯皮尔伯格数十年电影拍摄经历,于此同时还展现其《大白鲨》《夺宝奇兵》《E.T. 外星人》等佳作的幕后花絮。J·J·艾布拉姆斯、克里斯蒂安·贝尔、德鲁·巴里摩尔等会出镜。该片将于10月7日登陆HBO。
《斯皮尔伯格》下载观后评论: 2018年第一百二十四部电影奇奇家庭影院第五部电影(第一部纪录片)第一次跟奇奇两个人在他家看电影其实没看过几部他的电影,但是奇奇一直推荐,为了能让我在大屏幕上看还给亲自做了字幕(完全不会中文的情况下用自动翻译做的,结果效果比想象中好太多,除了有几处类似把“没有人像他”翻译成“没有人喜欢他”这种有点搞笑的翻译之外——原来是挨个检查了每一句台词,把所有口语习语之类全都等意替换了),实在拂不了这份好意,国庆节当天大白天拉着窗帘看完了不少他的电影提都没提,《大白鲨》《辛德勒的名单》之类笔墨有些多(虽然从重要程度来说也更重要些)大人物很多呀!这一帮人也算是传奇了吧最想找来看一看的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又是个巨大的考验),原来不怎么想看的《慕尼黑》第二想看,可能想看看争议性是哪里来的吧
按照作品的时间顺序对老斯的创作生涯进行了一次梳理,并重点关注了他的家庭经历对他所拍摄作品的影响。从早期奇思妙想的《大白鲨》《夺宝奇兵》《ET》,到中期反思现实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到后期举重若轻的《慕尼黑》《林肯》《华盛顿邮报》,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与人生的认知是不断进化的,不但各种题材都玩得来,并且数次引领技术革新。更难得他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旧保持赤子之心,也许他会被批判作品过于理想化或主旋律而深度不够,但他本人毫不避讳,自称理想主义者和为爱国者自豪。或许对于他是否能进入大师的殿堂还有所争议,但他绝对是能代表当代大众娱乐的标杆性人物。对他最到位的评价,就是如科波拉所言,斯皮尔伯格是少有的在艺术和商业领域都取得很大成就的好莱坞导演。
以作品为线索梳理了斯皮尔伯格天才的一面,穿插很多亲情爱情友情,突出了他的童心与对电影语言得心应手的运用,当然还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1.学业不顺单被好莱坞看中年少成名拍摄大白鲨2.父母离异造成与父亲疏离,拍摄很多家庭题材3.赶上新好莱坞黄金时代朋友众多4.犹太人身份困扰遇见妻子开始面对并拍摄辛德勒的名单5.孤注一掷拍摄侏罗纪公园特效运用开启新时代大门6.童年创伤被人欺负胆小工作狂电影能疗伤7.父母重聚原谅父亲致敬二战拍摄拯救大兵瑞恩许多主题有关分散重聚8.具有童心善于引导孩子幽默风趣与感人并存9.题材多样,私人经验与普世价值融合10.钟爱大的时代背景寻求与观众共鸣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很纯粹,主题大多歌颂勇气、善良、冒险、真情等好莱坞善于运用的元素。他很少拍爱情,即使出现也只是电影的注脚。故事的简单,让观众好像能够安心。电影的成功在于故事的吸引性和商业性完美的结合,而电影本身也极具电影感。但这些表面之下什么都没有,正如纪录片提及的批评,电影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当然增加文学性等于自杀,商业电影一般都只是和快餐食品一样的消费品。我不喜欢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电影,他是这个时代的代表,而他电影的简单让观众欣赏电影的水平也趋向简单,甚至可以说观众被培养的趣味变得糟糕,同时也是乏味。
导演好基友兄弟会看到的是对电影傻傻的,纯纯的爱。大白鲨,印第安纳琼斯,侏罗纪公园这些划时代的里程碑盘点,无一不让人为之颤动,起鸡皮疙瘩。赞叹之余又有一种想流泪的感动,这是对于电影多么纯粹的爱,不搔首弄姿,就是很笨拙地横冲直撞,闯出一个个breakthrough. “电影就是我的Therapy”,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太想去抱抱那个还是个孩子的小斯皮尔伯格,最终能够和父亲和解,真好。感恩我仍有一点一滴的机会在各种细节中调试自己和爸妈的关系。
从单纯的喜欢,受到启发决定以此为生,到一举成名,再到受为孩子留下什么精神遗产问题启发开始拍现实题材电影,一路走来,都可以在他的电影里看到青少年时期父母的离婚给他带来的巨大影响,所谓“天才”,不过是受家庭爱的滋养(父亲是计算机天才,母亲总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是个什么都可以谈话的朋友),过早的明确被某类事物吸引(被《阿拉伯的劳伦斯》深深吸引并决定以此为生),又过早的呈现出某类特质(成长过程很孤独,爱用镜头讲故事)的综合成果而已
其实在没有看到他之前,我私以为斯皮尔伯格先生只是一位有名的电影人,但是这部纪录片改变了我过去浅显且片刻的看法,斯皮尔伯格先生是一位真正的电影大师。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摄影的热爱,这种经历放在谁身上都显得难能可贵。先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都在电影中给予映射,并且始终在电影中表现时代,刻画时代,影响时代。希望自己也能保持对影视摄影的初心,在未来的艺考和大学中努力的提升自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和先生对坐畅谈!
宝琳凯尔认为,从斯皮尔伯格身上看到了如霍华德霍克斯似的对电影的天生感觉,但同时她不太能确定伴生匹配深度,他可能不是如斯科塞斯般冉冉升起的电影艺术家,但却可能是新一代的好莱坞掌门人……有趣地是,仅以这部纪录片访谈风格而言,斯皮尔伯格表现的太文质彬彬条理清晰波澜不惊——不好意思老斯你的访谈不如你的大片好看,反倒是间或出镜的斯科塞斯提高语调爽朗笑声带动气氛——新好莱坞诸杰中只有老马丁是自己出镜客串的。
第一次看完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他一直对电影怀着很大的兴趣,直到死去的那一天,没有保质期。他很幸福。之前不怎么涉足欧美电影,也知道斯皮尔伯格有多伟大。辛德勒的名单、林肯、侏罗纪公园、猫鼠游戏… 黑色中夹杂幽默,分离后便是团圆。很喜欢他的叙事风格。最让我喜欢的是他年少时老喜欢溜进电影片场,甚至六个月不出门。即使不是名校出身,喜欢就是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拍电影让他自信、释放热爱和激情。
走向大师之路,一个细节很值得深思:当作为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导演的斯皮尔伯格第一次把目光转向严肃的现实主义体裁拍摄《紫色》的时候,却巧妙地避开了原著最“冒犯”的女同性恋者性隐喻部分,这种躲避来自多年导演生涯的谨慎和讨好所有人的习惯;可在《辛德勒的名单》结尾,斯皮尔伯格大胆地选用极具有批判性的现实场景,这是一种满足自己的创作本能。讨好别人和满足自己之间,正是成为大师不可或缺的“自我表达”。
年轻的时候太帅了,是一个傻白甜的天才,我猜他不是很爱文学,他会刻意回避人性阴暗面。他妈和他爹…真的太电影了,他本人的爱情也是了。怪不得呢,傻白甜,人生大圆满结局,充满戏剧性。可能跟他本人的属性也有关系,是你想要它发生,而你的能量如此之大,所有的你身边的人不由自主的按照你剧本就来了。好像还都心甘情愿,心满意足。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傻白甜巨型能量场。真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完的
What Steven has left is enormous. 不过就电影本身来说,前段中段都非常打动人,nerd们的聚会,孤独的童年,对犹太身份的抵触等等,但后面涉及社会议题时就稍显平庸了。斯皮尔伯格定义了自己是idealist,但电影似乎没有就这部分进行过多的挖掘,挺可惜的。他为什么会这么热爱宪政人权这些题材?另外马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
7分。“电影小子们”其实特别团结,关系也比想象的要密切不少,这种圈子化简直就是实打实的“新浪潮”朋友圈。另外如今影评人对斯皮尔伯格还真是挺不错的(又看到著名的AO斯科特哈哈)。片子水准一般,也没去深入探讨“斯皮尔伯格笔触”以及他对电影工业的深刻影响。最暖心的部分要数斯皮尔伯格的父母的结局吧(虽然他母亲到去世名字仍然是二婚后改名的莉亚·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