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基尔斯滕·约翰逊 导演:基尔斯滕·约翰逊 语言:英语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自由表达奖。烂番茄100%新鲜度,纪录片摄影师Kirsten Johnson的这部新片来自她全球各地采风的几段素材的混剪,既囊括了十分私人的亲人纪念也包含着地球另一端具有普世性的人类情景,题材与叙事并不出众,然而本片最宝贵的是她用摄影机敏锐捕捉到的那些真实生活中的细节与人性。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自由表达奖基尔斯滕·约翰逊
第32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26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持摄像机的人》下载观后评论: 所处的空间限定了我的视野与想象,不可否认,对于未知的探寻一直是我最深层的欲望,想去目击、想去体认、想去探寻历史与真相,但我真的太天真了,那里只有一幕幕的事实摆在眼前,一些人,她们记忆,她们遗忘,他们唱他们跳,他(她)们被屠杀,她们被强暴,他(她)们陪伴在你身旁,她们被赶出自己的家园,一些生命在消逝,一些生命又在诞生,这是世界,这是生命,这个世界太过巨大,而每个人又太过渺小,每个人所触碰到的事也是那样有限,就像作为艺术的电影一样,它从不完整,但用巴赞的话说“完整的电影神话是建立在不完整之上,是无限的趋近于完整的,真实的”,正因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才有不断去突破、去追求、去无限的趋近于完整的可能性。电影从不完美,世界也从不完美,但电影作为窗口,从从前到现在,它依然是望向这个世界的最好的窗口。
喜欢那些藏在镜头后面,但通过对话和相机的运动,所传达的“之所以为摄像师”的瞬间,甚至包括和对象沟通时进行不下去而突然切换的话题,都是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很棒的指导。但许多碎片式的感动过后,仍然觉得,如果那些苏丹的,尼日利亚的,阿富汗的人们能够自己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好了。德里达说American culture is all about filming others and being filmed,他不是在开玩笑的;那位叙利亚学者说There’s not much except voyeurism,他也不是开玩笑的。正好在看《论摄影》,其实想来,自己也不过是被裹挟进这种现代性的拍摄和创作习惯中,请一定时时自察。
就像我的纪录片老师说的那样:这里面包含了许多摄影剪辑学习的技巧,如果你是想要一部摄影教材的话,这部电影是绝佳的选择。不过,对我而言,我认为这更像是许多零散镜头的拼凑,缺乏电影应该体现的内容的起承转合,所谓的节奏多半也都是通过音乐的急促与舒缓、高亢激昂与低音婉转来体现,这样还不如叫音乐剧又何必叫电影呢。不过,此片依旧有许多可取之处,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一张定格的照片到一连串活灵活现人物的视觉转换,比较震撼惊艳;还有是对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纯熟,慢镜头、定格、观众的反打镜头的运用就是放在现在的影坛也未过时。
去了这么多地方拍片子,有些地方对我来说真的没有勇气去。。所以很敬佩。在拍摄过程中被拍摄对象,被拍摄地点影响,怎么会不影响呢。很多时候只有亲身去了那个地方,才能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感受,这是无论多么棒的文字和高清的影片都给不了的。从这个角度说cameraperson太幸运了。沉重的话题,美丽的花,优雅的老奶奶,挡镜头被拔掉的草,去埋小鸟,去拍监狱,去看这个世界上,遥远的,隐秘的,美丽的,真实的东西。然后告诉大家。我不明白打二星的人了不了解cameraperson的意义?
导演Kirsten Johnson的“废片回收”:战乱下艰难求生的女性与孩童。始终倔强姿态的老太太、费劲砍树的妇女们、因意外怀孕成为单亲妈妈不停歇地搓手指.......摄影师不断游走在纽约与第三世界,那些边缘人群的影像与标准的纽约中产家庭的home video不断穿插,构成了导演私人的视觉回忆录。很喜欢影片临近结局处的剪辑,不合格卫生条件下分娩的婴儿,患了阿兹海默症的母亲给导演梳头(唯一出镜),生与死,记忆与遗忘,尘归尘,土归土,都被摄像机温柔对待了
刚看完的时候非常感动,想着一定要打五星。导演一直在用片段的影像寻找人类的某种同一性,整个片子就是象征的串联。阿富汗的炮火配着纽约的和平,导演儿时的山脉接着萨拉热窝的山脉,有人被强奸,有新的生命难以呼吸。时不时流露出作为“踏入者”的紧张,询问阿富汗小男孩时那份欲言又止让我心有戚戚焉。很喜欢的片段是她的双胞胎儿女要去埋小鸟,没有悲伤、没有哭闹,外公把小鸟埋在树下充当养分,孩子们转头去看送报纸的人。在象征的氛围下,揭示了某种本质。
越往后看越喜欢。anti-structure narrative,如散点透视的中国画卷轴,一幅人的生存境况的画卷徐徐展开。手持记录中,感受到时间对镜头的推挤。这些影像的边角料的组合,某种程度上实践了巴赞的美学理想:单个镜头的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事物原貌的“透明性”。导演的自我隐匿和在场,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平衡,一种尊重和关切之间的平衡。这部片子打动人的都是五湖四海的最平常的情感。
一个持摄像机的女人,对于世界各地仇恨、屠杀、死亡、伤心记忆的记录和追寻……但是随风飘洒的野生莓果、满脸皱纹老太太美化的记忆、阿富汗男子切好的西瓜和爽朗的笑声、孩子们的纯真笑容和埋葬死去小鸟的单纯想法,似乎抚平了一些伤痛记忆?"你让我哭了,虽然我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20200806 The last day of summer❤️
第一人称的影片,情绪表达上往往很难做到节制,除了作者工作中面对的艰难话题,甚至在作者的家庭影像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情绪失控的时刻,反而是温暖幽默为主,一丝丝伤感流露,并戛然而止。我想作者是极其坚强的女性,从她面对那个愤怒如被激怒野兽的拳击手的坚定跟随可见一斑。剪辑在素材的拼贴上处理的很精妙,遗憾的是又不够私人化,缺乏了一个路径深入作者精神世界。
疫情后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本来觉得边角料好讨巧,但细看到处都是情感的张力,检察官放下杀人犯的证据箱,打了一个大大的呵欠,然后走开。护士抱起窒息的孩子一遍一遍地专业地为他供氧。生命之光、生活冲突都在日常的人的动作之中。不得不佩服镜头的稳,固定镜头好像静静凝视,但我们时常看到镜头背后的人,在母亲的呼唤里,在遗忘里。
影片是摄影师拍摄的众多纪录片的素材的剪辑,还有她的双胞胎孩子和父母的生活画面。Kirsten通过挑选的素材表达了她作为纪录片摄影师的观点,关于战争,影像与被拍摄者的关系(纪录片的道德伦理?),纪录片从业者自身的感受(波斯尼亚翻译说出来的)。对纪录片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
她对着闪电不小心打了两个大大的喷嚏,身体随之颤抖,幅度是摄影设备的重量。摄影机在纪录拍摄对象的时刻也在纪录背后拍摄者的行动,这是关于电影画内与画外的、最本质的隐喻,即一个“标题”。全片的氛围越是亲密无间就越是若有所失,不可因为碎片化的段落组织,就忽视剪辑、黑场所创造的这种连续的张力
如果我们不放过历史,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当下。但我们如果专注凝视当下(当下既是历史的今生,也是活生生的现在时),可能也会更多重维度、更丰富的返回到历史现场。克制与显露出摄影机后的人,才让摄影机不是单一冰冷的数字媒介。日常的,而不是总营造视觉张力的,才能让摄影机获得可能的尊严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