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来日方长 爱德华多·庞蒂
在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城市,大屠杀幸存者罗莎夫人(罗兰饰)经营着一家托儿所,她收留了最近抢劫过她的 12 岁街头流浪儿莫莫。这两个孤独的人成了彼此的保护者,组成了一
在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城市,大屠杀幸存者罗莎夫人(罗兰饰)经营着一家托儿所,她收留了最近抢劫过她的 12 岁街头流浪儿莫莫。这两个孤独的人成了彼此的保护者,组成了一个非传统的家庭。
《来日方长》下载观后评论: 片尾曲真的很好听。这个我承认。倒是我觉得片尾曲《Eu sim》是更加好听的,比奥斯卡提名的《Io sì》强不少(Io sì (Seen) [From “The Life Ahead (La vita davanti a sé)”])。但是电影的话,真的只是一场移民、难民、妓女、毒贩、底层的赞歌,白左味道太浓了,我始终觉得太过理想化和有政治广告目的的。倒是我感兴趣的是,外国人这么显年轻吗?女主妈咪是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那时她6岁,好家伙,她现在多大了,至少81岁了,但片子里那么年轻啊,如常般上街,还有一场和小孩抢劫摔倒的戏份。。索菲亚罗兰本身是1934年的,已经86岁了,真的厉害了,比刚看的安东尼霍普金斯都大3岁,霍老爷子快别演阿兹海默老人了,来个动作片吧hh。
#一带一路长三角电影放映周选片,是被女演员的名头吸引去看的,应该也是我看的第一部意大利电影。在单薄的观影体验里感觉这部和阿莫多瓦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或明或暗以女性为绝对主角,少数群体,对配乐的重视,对比度高的颜色应用(虽然不像后者那样突出),更不用说从文化出发两个国家在语言等诸多方面本来就有相通。不复杂的故事,观影前甚至有片刻后悔买了票,毕竟在遗憾长三角排片没有西语片之后让我最感兴趣的选片是技术层面上很有吸引力的自然光线。但当坐在了百美汇和我颈椎总不契合的椅子里开始观影后,平缓和煦的叙事还是将我带到了那栋层叠画满儿童涂鸦的房间。匆忙出门检了明天的票,坐了明天的位置,和上影节抽奖周边差了一或两个位置,明天还有两部电影要看,希望可以幸运一点。6.18 上影节宁波分场打卡。
新现实主义的主题是内隐的,埋伏在细节元素里,比如手臂上的代号和肤色各异的孤儿。还有就是开放和包容性。每一处细节的关联对应多种可能,每个他者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但无一例外都是精妙匠心。
长镜头的摇移,促使主动发现而非镜头引导。前景与后景的分离是穆穆沉浸在自我世界的表现。后来罗莎夫人进入了他的自我世界。
最后二十分钟太精华了。穆穆告别了他的狮子告别了自我的世界,走向那群爱他的人也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他成长了,而那只狮子会代替他守护罗莎。
演员加分配乐添彩。好喜欢那个变性母亲。
黑小孩初看起来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但是那么多人没有放弃他,终于他得到了认可,回到了正常轨道上,而且还成了一个有心的人。大人和小孩之间的爱总是很能打动人,即使不是亲人,但是那种用心真的可以温暖孤寒冰冷的心,互相慰藉吧。让我最难受的是女主角临终前的那一幕,一个永远没有安全感的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性,她这么多年付出了关爱,也收获了一些回报,终于在对童年时的金合欢树的憧憬中安详去了。在最后时刻,有人陪着,总也是幸福的,善终。能这样离去的人肯定是做了好事,才有这样的福报的。
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实际上并没有所谓“来日方长”。生活带来的伤害伴随终生,因缘际会而来的关爱和温暖则默默抚慰了某些伤害。贫穷和暴力中最可怜的是女性和儿童,儿童的成长需要陪伴、耐心、引导,不要因种族、性别而歧视他人。无论是什么宗教信仰,无论是什么民族,关爱儿童和女性是永恒的,不善待儿童和女性,只会迎来悲哀的未来。所谓来日方长,是用偶尔的温暖告诉痛苦的人,以后可能会更好,真正应该是珍惜当下,仔细听从智慧的教导,训练自己、不断自我成长,好好对待和珍惜爱自己的人。
我在想一般的导演都不会这么去用罗兰,那么作为儿子的导演会提供什么样的视角呢,又会在这样的题材和重要的场景中有什么样的投射,电影讲信念与爱,他们和时间在一起把生命变得很辽阔,某些意义上很具有观赏性,但这不是生命的自洽。这种亲情冤家的类型好莱坞做过无数的示范,那是做小做精致的一个过程,这里罗兰展现了一个很高级的表演,她爱的是生命的本身,而不是具体的一人一物,这个角色需要她,她可以历尽千帆褪去美丽的容颜,只是躺在那就把这一切道尽。
被美化了的社会底层少数民族、特殊群体的生存写照,不苦大仇深,反而很有美感。故事和问题存在的当代社会是一个维度,老太太的身份和经历撑起另一个维度。奥斯维辛对12岁小孩来说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词,但如果他能理解这个词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有意义的,就够了。“她现在不是犹太人,是老年人”孩子看问题的角度都是多元的,成年人呢?另外别信豆瓣低分必是烂片这样的鬼话。我不知道我今年是怎么回事,5星给得超级多,短评也越写越长
索菲亚罗兰儿子指导、老妈主演的一部巴里电影。记得在一部纪录片里,有个非洲大妈说她很喜欢生活在普利亚首府巴里,“那让我想起非洲家乡”,电影节现场哄堂大笑。确实也有点像,和片中的罗兰、变性拳击手以及小男孩莫莫一样,我也喜欢交通乱哄哄却总有那么点安静港湾的巴里,如同片中罗兰饰演的大屠杀幸存者,可以躲避的隐秘角落。这对忘年交的关系转折,尤其莫莫对罗兰态度的大转变,比较没说服力,或许是对莫莫信守承诺的铺垫有些不足。
7.3 2020年的跨年之夜,我看了这部最新的小众文艺片,这是索菲亚•罗兰的儿子的作品。我其实主要还是冲着索菲亚•罗兰去看的,毕竟她也那么多年未出现在银幕上了,八十几岁的老太太了,演个主要人物也不容易,何况还是捧自己儿子的场。影片在视听方面不错,可我还是要说,此片的情节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地方看上去很生硬,很牵强,我想这恐怕是一览无余的海滨美景和风韵犹存的索菲亚•罗兰也补救不了的,总体来说可看。
移民/难民问题/危机在欧洲大陆和英伦岛屿上持续发酵的今天,愈趋保守/极端的民选政府回避真正的问题——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资源剥削 贫富差距 和战乱动荡,而试图通过扭曲真相的意识形态宣传来贴标签、找替罪羊和骗选票。这种电影的存在,提供了不同于官方话语体系的视角,提醒我们:群体的标签之下是背景故事万千的个人,移民政策的忽视、歧视甚至敌意,才是移民成为问题的根本原因。
奶飞出品,意大利电影,法国同名小说改编,从德军集中营死里逃生,曾经的性工作者罗莎夫人在年老色衰后在自己公寓经营托儿所,照顾收养其他妓女的孩子,西非裔小男孩莫莫闯入了她的生活,因为莫莫是孤儿,这一老一少渐渐在生活中有了深厚感情,互相关心抱团取暖,莫莫也因为罗莎的关爱,放弃了毒贩工作。老妓女、变性人、小偷、毒贩,各种不被主流社会待见的人群聚集在这包容的主题下。
有趣的电影,不困,上影节最喜欢的一部吧,很温柔很贴贴(什么奇怪形容词),我喜欢场景、喜欢每个爱恨分明的角色。从来没看过索菲亚罗兰的电影,但是看到豆瓣页面她年轻的样子真的好惊艳,老戏骨果然是推动起了整个故事,小男孩的演技也好,意大利真是混乱浪漫而又温情的国家。贩毒、招妓、种族、二战、宗教,社会问题和历史背景都一点点把这个故事撑得很动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