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战·争 雷·门多萨 亚历克斯·加兰
一支海豹突击队奉命在伊拉克设立哨站,执行监视任务期间,突然被敌军大举围攻。敌众我寡,在猛烈炮火攻击下,他们唯有死守哨站,等候援兵及装甲车抵达。然而同袍伤重垂危,
一支海豹突击队奉命在伊拉克设立哨站,执行监视任务期间,突然被敌军大举围攻。敌众我寡,在猛烈炮火攻击下,他们唯有死守哨站,等候援兵及装甲车抵达。然而同袍伤重垂危,物资及装备缺乏,敌军不断四面进逼……在难以逆转的恶劣形势之下,即使并肩苦战,又可否全员撤退?
影片根据前海豹突击队成员雷·门多萨亲历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经历改编。
《战·争》下载观后评论: 片子前半段特别精彩,从边境杀手的那种风雨欲来的第一幕,到底特律那种密闭环境中的应激,到第二幕结束建立起了群戏中声音与视角,符号上灰尘与死亡的关联,这让第三幕开始S的嚎叫把不适推到顶峰。莫名其妙的是E苏醒的叫声在节奏上却成了黑色幽默的桥段,甚至让人想到落水狗,节奏上又不断被小胖子的低级失误打断。我倒理解这是作者对亲历者记忆的忠实,然而正当视听语言都准备就绪之后故事却不得不结束了,就像伊拉克战争本身的虎头蛇尾一样。尽管结尾说这是为了E拍的片子,开头用一个破墙的镜头却毫不避讳将美军描述为异族侵略者,而真正承受死亡的也是伊拉克人,站在烟尘中的平民恐怕也凶多吉少,我怀疑这是两个导演间的分歧。片尾字幕前发现通信兵原型是白男,但演员却是原住民,觉得可能在致敬风语者的吴宇森,但当时已经被蛇尾整成无语桑了。
4月12号观于AMC的IMAX厅。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原本我是想给三星的,但思考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给了四星。首先氛围渲染的不错,道具比较逼真,节奏还是算比较紧凑的,没有太拖沓,人物刻画也比较生动,故事比较简单。之所以想给三星,是因为看到剧情里对伊拉克翻译的生命的那种冷漠感到很愤慨,不管是不让他们上楼,还是推着他们出去送死,还是他们被炸死之后完全没人管(而现实有可能他们也是只被炸伤当时没死,但美军完全不顾他们死活,不去救他们让他们自己慢慢等死,这就无从得知了,毕竟同时多人被炸伤,怎么这么巧炸死的就是翻译,美军只顾救自己人的可能性很大),这种将他人生命视为蝼蚁的漠视真的是毫无人性,但想到这可能本来就是导演想表达的反战意图之一,想了想没有把这颗星减掉。结局的戛然而止也凸显了这场战斗的荒谬。
在某大V的鼎力推荐下,加上海报那张如干裂泥地的脸部特写,我对《Warfare》满怀期待走进影院,最终却有些失望。
影片在幽闭压迫感的营造上确有亮点,但粗糙的特效大大削弱了战争片应有的冲击力,观感疲劳,甚至让我有些晕,幸好没选IMAX。导演试图用极度写实的风格还原战争现场,几乎全片无配乐,大量伤者哀嚎镜头拉得过长、节奏单一,情绪无法起伏。
两位伊拉克军人虽有出场,一人死亡极惨烈(肢体飞散、被装甲车碾压),但处理平淡,缺乏情感穿透力;新兵的慌乱也停留在脸部特写,缺少行动细节,难引共鸣。结尾现实人物的对照交代形式感太强,隐约的政治正确设定略显刻意。
唯一高光,是喷气机飞掠街道带来音爆与气浪,那一刻才真正听见了战争的压迫。《Warfare》确实有“耳鸣”,但缺乏“共鸣”。
8/10 极致临场写实的战争片,全片都发生在一个小屋,几乎全是近景描写。人物刻画,英雄主义,故事背景,背景音乐统统没有。只有无线电和惨叫,血浆和断肢,影院内环绕式的枪声和爆炸声,还有和实际时间几乎同步的电影内时间。其中士兵受到爆炸冲击后完全失控的状态描写非常真实。美国的很多退伍兵都在说这个片子真实到让他们PTSD发作的地步。片尾无论是卷入的平民,还是圣战分子还是美军都表现出了十足的虚无感,结合中东两场战争的现实结局,充满了无意义感。值得一提的是,很少看到战争片这么直白的描写美军让当地人当肉盾的情节,导演采访也很直白说这个是真实发生的,并且从美军视角美军就是比阿富汗人价值更高。影片结束后的幸存者欢笑探班片花一定程度冲淡了电影的体验,想来在美国老兵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2025.04.18. K11戏院,IMAX场。95分钟非常煎熬又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推荐IMAX厅。从半小时左右一枚土制炸弹的引爆开始,随后一小时的撤离行动简直是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和折磨:伤员撕心裂肺的哀嚎,密集的无线电通信联络救援,以及救援部队如何艰难抵达、再如何连同伤兵累累的部队一起撤离。镜头走位的设计、枪林弹雨和血肉横飞的特效、以及非常强大的声效(哀嚎声、无线电通讯声、和因爆炸而产生的耳鸣般嗡嗡声),都让本片的沉浸式体验满格。两位指挥官的饰演者Will Poulter和Charles Melton都有非常精彩的演出,其余几位新生代男演员如Kit Connor和Joseph Quinn也都很好,在角色多戏份散的剧本设计下,本片的群戏呈现已是非常不错。
一场战争残酷实录的时光的雕琢,切口非常小,仅聚焦到了一处看似并不起眼的小据点与救援。这种不起眼对于夜里被美军惊醒占领房屋的平民,可是巨大的恐惧,摧毁了他们的家园,造成巨大的伤痛。当这个美军小分队被圣战打得团团转,恐惧、剧痛、麻木、稳定局势、等待救援。最后他们落荒而逃,那个平民母亲对着撤退的他们大喊「Why!?」,这才恍然大悟,战争不就是这样一个个的「不起眼」组成的吗?战争之下无小事。而战争的原因呢?只不过是当局者的相斗,吃苦的百姓只想捍卫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会懂为什么。其实那些士兵,又有多少知道「为什么」呢。做好见证者,铭记人类犯下的罪行吧。# K11 Art House IMAX
最没有噱头的一集。这就是一场战争的真实切片,恐惧无助的平民,无辜受伤不知所措的海豹突击队成员,为了让人自保强行充当炮灰的伊拉克士兵,以及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飞来的炸弹和一个个血肉模糊的活人,这一切都是战争的真实模样。没有上帝视角,也没有主角光环般的刺激和酣畅淋漓的杀敌,最激烈的音乐声反而只在开头的健美操片段中,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绝望和嗡嗡作响的哀嚎,恐怖的枪声和不知从何而来的流弹足够响彻一切。哪怕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平心而论并不算出彩,简单到可以一句话讲完,但在这种主打真实性的片子当中,故事显然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只需要让人意识到一点:战争并不好玩,这样的目的便已达成了。
故事简单粗暴直接,没有论点,直接展示整个小队撤离。视听语言十分完美,尤其是队友受伤的尖叫和治疗的队友在瞬间的失声。但是腿部和脸上伤痕特写镜头暴露道具和化妆穿帮。导致,我个人对小队无法共情。美军的策略还停留在越战期间的电台通讯,繁琐的操作让他们错失良机。开始marksman看见民兵拿着枪那幕,他们没有意识到位置暴露后会导致整个被炸弹炸吗?不过,真实战争人是没法快速冷静反应所以这部电影拍的接近于真实。真的没想到大疆赞助了无人机拍这个片子。
能看出来加兰尽力去营造那种政治模糊的氛围和避免war propaganda了,所以片尾几分钟放片花的时候我差点喷了,前面纯混乱不站队的视角完全崩坏,当然另一个导演是本片主角之一……所以视角方面就别指望中立了……
当然单纯从视听和场景调度来看本片的水平很顶级,新生代最会演的几个男演员也没令人失望,Joseph Quinn与Cosmo Jarvis carry全场,D'Pharaoh也很棒,就当给他拓宽戏路,下次演点别的吧
8/10。可能因为是二作 联合执导的缘故吧,一部原始的、带有某种幽闭恐惧症感受但没有加兰剧作家气质的电影。在很快的士兵们观看一段mv的开头后,电影开始得非常平静(对应故事里士兵们漫长的监视和等待→战争的另一面),但这种虚假的安全感逐渐被不被承认的焦虑感所取代。当第一次撤离失败士兵们退回房内后,偪仄的空间本身搭配长镜头就在画幅上压迫着角色,加兰拿手的音效在没有soundtrack的情况下更会给人一种超现实的错觉
很长时间以来看过最纯粹最直接的战争电影,真实得可怕,一个多小时,突突突的枪声,伤员撕心裂肺的嚎叫,和无线电里密集的指令没断过,时不时穿插着暂时性失聪带来的嗡嗡声,太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深切体会到每个士兵的恐惧和绝望。最后当所有美军士兵都狼狈撤走,被占据房子的主人怯怯地走出来环顾被扫荡的房子,躲在四周埋伏的伊拉克民兵也纷纷走到街上,死一般的安静蔓延在整条被烟雾笼罩的街上,谁也没有赢,这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这可能是我近期看过最优秀的A24的作品,仅凭对话跟画面调度就完全让我身临其境了一把身处战场的危险体验。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每一秒都包裹了紧绷与肃杀的味道,中后段着力烘托了战场的无序混乱,让人相信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绝大多数好莱坞故事片里的战场有多么fictional。以威尔保尔特为首的演员班底表演十分准确,确保了观众体验的逼真,也同时无声倒逼观众重新思考无效战争的意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