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某区的领导决定用乐队丰富年轻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青年迪诺( 饰)的一班同龄朋友们整日在陈旧的社区中游荡,迪诺相信使用
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某区的领导决定用乐队丰富年轻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青年迪诺(Slavko Stimac 饰)的一班同龄朋友们整日在陈旧的社区中游荡,迪诺相信使用催眠术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平日里勤加学习。因为迪诺掌握着家里鸽房的钥匙,当地的年轻人头头将一位女孩 多莉贝塞给迪诺看顾,父亲暗中发现了女孩,但并未声张反而给迪诺更多的零用钱。父亲因染病每况愈下,同迪诺在饭桌上谈论伟大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少。迪诺和多莉贝渐渐互相产生了好感,某天夜里事主突然到访,带领几个青年在迪诺面前将多莉贝侮辱后带走。父亲入院后,迪诺的生活只剩下乐队的排练,他穿戴整齐后再次找到多莉贝……
本片获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处女作金狮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第3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第3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最佳处女作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第38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下载观后评论:
“歪打正着”、戏谑无常的魔幻感终于出来了,人的“不对劲”都始于某红色对ideology的强行控制,地上住,说天上的胡话,从文艺到家庭无孔不入。被浸淫的父本位一样是更大结构的牺牲品,毫无实现现实的能力,有多无能,其背景身份和话语就有多虚幻。胡话空话不及肉体的成长,放下大话面对性和爱才有了一丝人性的温暖,父亲有了父亲的关爱,而不是沉溺于权力本位的虚伪面相。最荒谬的讽刺在于,父亲没让孩子懂得的communism(孩子的真、乱和反抗本性),却让孩子在性的错乱中懂得了何为共享(强行多p)和私人领域的抹除,也才在最后为自己的心愿奋起反抗,寄托起导演的控诉,彻底告别所谓的communism,以性作私人性的反抗点,可谓一绝。

……诶没想到库斯图里卡早期居然这么清新这么萌的(笑,那啥的隐喻倒是一如既往挺明显*communism在2000年会到来* *只有穷人才会寻求意识形态和宗教*。。嗯。。以及男导演们通病之美丽女角色只是符号意象和工具……不过整体影像来看仍然是非常可爱的一部所以算了不计较了。以及特么的到底多少大导演是搞摇滚乐队的啊果然这个是……不分家的!

片尾曲真的很好听耶!整体沉稳得不像一部处女作。但是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我老看不进去,能感觉到他的那种国际化电影的质感,但题材内容我始终无感,这部也就从多利贝尔被搞开始才好看一点吧……整部电影弥漫着我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女孩子不懂的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青春期男孩的忧伤,就没啥共鸣。

虽说是处女作,但这部我觉得远比《比我承诺》要好~虽然电影貌似很散,但能点到的都点了,话说“海边有个金发女郎”真不错~或许,共产主一只是一种自我催眠,哈哈~“everyday in every way, i am getting a bit better”,希望我的生活也是如此吧

非常好看,充满了爱、痛苦、成长与希望。希望就是,管它切不切实际,就是从心中希望就是了。这果然是很库斯图里卡的作品,永远的浪漫主义,老库也永远是个理想主义的人,这部电影也是个很青春的电影。只不过看完《地下》再看这个,想到南斯拉夫的命运就很心酸。还有,男主很棒,音乐一如既往的好。

多莉贝尔要戴上假发才能变成金发女郎,爸爸每天灌输的马克思主义永远是理想。我觉得库斯图里卡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但是他从中创造意义,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战乱还是和平,我们都要唱歌、跳舞,就算在大雨中淋湿也无所谓。另外我还在感叹他怎么这么懂音乐,结果一搜发现他是乐队贝斯手,好的。

音樂很好聽,劇中人用意大利語唱的也很不錯。我還不能讀懂鏡頭語言,不過導演對於劇情的處理,我喜歡,喜歡他把故事置身的時代背景,喜歡他拍出愛情的青澀與甜美。個人覺得,閣樓中少年與美女接吻已經很美了,即便沒有後來的做愛,也很足夠。愛情的魅力應是靈魂的相遇,以及共度的美好光陰。
老库的处女作,镜头朴实到稚嫩,和爸爸去出差一般对家庭生活的描述真诚细腻,但掺杂了更多的对南斯拉夫体制的微妙讽谕。青春的成长苦痛,同样也是国家的。回首缅怀,你还记得南斯拉夫吗?她千疮百孔,但无法忘怀。库斯图里卡所直指的并非共产主义,而是所有媚俗产物的荒诞性
看到最后觉得很动人。老库得第一部作品,作者化风格尚在雏形,却已经初见大师风韵,多莉贝尓被侮辱的戏竟然拍的那样美,有点残忍。政治隐喻不是那么深厚,更多的还是青春的琐事。残酷、天真,以及被迫成长的少年。催眠的设定很巧妙。这种形式的极致是《爸爸去出差》。
松散中慢慢解开那个巨大的隐喻,这个巨大并不是隐喻本身,而是和电影的个人化经历成了对更大环境的映衬,社会主义看似空想和过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本身成了一个尴尬的同步时间轴线,而这些同步进行的无声无息,直到影片结束才从个人经验中顿悟...
社会主义催眠术,“每天,在各个方面,我不断提高/生活不断变好。”说多了真的会信诶。库斯图里卡电影里的父亲形象都特别好玩,家庭模式介于信仰和浪漫之间。给我一种错觉,好像每一个南斯拉夫的儿子,都会有可以拍成电影的少年时代。
抽干印度洋,地球远离太阳且地心引力变小,人类身高变高,生命变长.那么,随着每天生活会一点点好起来,最后生活多美好,那赶快抽干印度洋吧...那一群无事青年人到鸽房,很像新娘来了的小酒馆的那一段,男主角,都很无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