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Lydia),一个对工作非常投入的助产士,正处于失恋的状态。与此同时,她最好的朋友萨洛梅(Salomé)告诉她自己怀孕了,并要求她来接手自己的怀孕生产。一天,莉迪亚抱着朋友的婴儿时碰到了一夜情对象米洛斯(Milos),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开始了谎言......
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提名)伊里斯·卡尔特巴克
第4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阿弗西娅·埃尔奇
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 最受注目影片(提名)伊里斯·卡尔特巴克
《狂喜》下载观后评论: 「莉迪亚相信她和萨洛梅有某种连接,就像交通船一样。每当萨洛梅不开心的时候,她就会开心,反之亦然,好像她们同时只能有一个人幸福。」
朋友生产的那段拍得很好,一度怀疑女主会不会要毁掉朋友的孩子,但又觉得不可能,绷到最后松了一口气又会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她只是不想让朋友失望,把观众情绪调动得很好。
看的时候我也三番两次产生这是她和朋友共同的孩子的想法,包括关于产妇和婴儿,外人总是只关注后者,而莉迪亚说了两三次「比起孩子,助产士更关注的是母亲」。
不惜犯下绑架罪,只是想得到爱,而拥有了爱之后,失去的是自由吗,莉迪亚和萨洛梅,究竟谁更卑微呢?
剧本很好,很喜欢里面关于女性友谊的描写,熟悉又真实,故事悬疑感很足,配乐也很动听,观影途中总是会被女主美丽的服装吸引,户外风景也跟油画图片一样美得不真实。
显然,女主的好友兼服务对象都通过了测试。前现代女性生产与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庭地位有关,现在呢?现代女性生产也与女性在现代社会里的社会地位有关。那么「助产师」不禁要问:这种「产业升级」值得《狂喜》吗?所以她才试探性地对着她的朋友和她的观众撒一个小谎。即,本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女导演将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故事交由一个男性叙事者来讲述,而这种叙事处理方式不一定就是女性创作者缺乏自信的表现,事实上,女性(助产师)视角捕捉到的真相性景观相当具有说服力。或许是因为那个偶然又必然驶入助产师眼界的「驾驶员」 视角更具公共性、前瞻性和兜底性吧。毕竟在部分女性看来,男性是多余的——理由大概就是影片开头:男性不会生产,只会背叛。但影片却肯定了男性作为唤醒性、陪伴性和助产性力量的价值。这种「高贵的背叛」当然值得《狂喜》呀!
导演挺有想法的。就是片子快把我看昏了。已经没有感觉了完全就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颓废生活,孤独到不行所以要找人陪但是为什么非要找男人建立亲密关系。刚吃完饭看这个真的要把我腻昏过去了,醒醒啊实在孤独寂寞冷跑去晒太阳啊。空洞无内心驱动力的生活果真是无趣无聊还发疯。看莉迪亚和莎乐美一块聊天就觉得她俩好暧昧以为谈过呢,而且女主朋友丈夫对女主莫名的那种敌视更显得暧昧了。而且就说孩子老是莉迪亚来照顾,莎乐美产后修复产后抑郁都是莉迪亚陪着的,狠狠磕到。
不是很能接受旁白,还有那些中间白周围黑的窥视镜头很招烦。里边谈怀孕生产谈产后复工困境挺好的,片子命名为狂喜可能是想起到反讽的作用吧,但整体氛围让我特别低落。
女主遇上感兴趣的男的一下子就复苏有活力了,有点无话可说,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剧本杀吧。祝你俩幸福。
本片从心理上的确有点难理解,从起因来看,像分手后遗症,无法摆脱依赖而通过某种方式去延续,又或者出于对孤独感的恐惧...莉迪亚是一名助产士,在被前男友于连分手后,与公交司机米洛斯发生一夜情,提出交往又被拒绝,本应就此结束陌生关系,却在不久后抱着朋友莎乐美刚生育的女儿埃斯梅与米洛斯电梯相遇,她临时起意欺骗米洛斯这是他的孩子,强行续缘,然后进入一连串谎言,一度到了见男方家长的地步,朋友莎乐美因丈夫工作要带孩子搬家,真相紧逼着莉迪亚,而莉迪亚却做出更冒险决定,偷偷带孩子出托儿所和米洛斯开房,事情也终于到了面对法律制裁时刻,莉迪亚被判监禁三年缓刑一年.....最后出狱时没想到米洛斯在一直在等她,结局挺好,但从逻辑上来讲,很难说通。
女主的淡淡悲伤、疲倦的形象非常成功,在地铁,在助产后(幸福的微笑),酒店里时,以及最开始刚失恋晚上坐车那里也是,身上有种能包容一切的母性气息但又在精神上折磨自己的矛盾感,演技太棒了,长相有点像莉拉。对两位女性之间的感情也描写的很真实,“每次感觉她获得幸福时我就会不开心,我们无法同时获得幸福”,因此在莎产后抑郁,女主却靠孩子,赌博式的享受着脆弱的幸福,莎讲的那句话我大惊,印象深刻,“有时候因为她(婴儿),我知道我应该感到幸福,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当时以为她会说恨/讨厌孩子,电影表现了一些产后带来的问题……。没有明说,但比起女主对孩子的爱,电影在讲母亲不是天生就会有母性爱孩子的,能拍出这个细腻的程度很棒。
“她不是我的孩子,但从她在肚子里到她出生,整个过程我都在。”女主接生了无数个孩子,旁观了无数对家庭“狂喜”的时刻,她从不是参与者。有一句细节提到她母亲生她时难产死了,估计她是自小就处于情感缺乏和抑郁的状态,这能说明她在爱情里的卑微表现。或许男主帅一点人物更饱满些说明力会更强,但反过来他不帅,在片中疏离得像个符号又体现了女主情感缺乏的程度。偷走好友的孩子对于女主来说是狂喜的时刻。几段公园戏都很好。这个故事由男主的声音来叙述也无关紧要,毕竟他本身就是个功能性角色。最后男主去接出狱的女主两人并排走简直玄幻,让人幻视某种牵强的大团圆结局。
太好看了,你永远可以对法国片的摄影和美术报以期待。真的很不愿意承认莉迪亚是有病的,她的孤独与挫败一直在驱使她用自己的方式朝着爱与幸福努力,那是她想象的童话世界,一旦撕开了口子就停不下来了。导演处理影像和文本都很厉害,小心游走在道德边缘,神来之笔是男主的旁白视角穿惯。最后的温馨结尾可能是导演对人物的爱,但有点失真了,而这个可能是片子最大的问题,太倚重女主了,其他所有人物似乎都变成了女主的道具,尤其是那个孩子,这段记忆会给它成长经历中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真的很难想象,想到这里即使再认同女主的情感动机都很难再喜欢上她了
很平静的故事 好孤独啊 公交车司机就是那么孤独 女主角就更是如此 似乎并不会跟周围的人袒露心迹 谁也不了解 不爱说话 没什么朋友 描述的方式和作者讲述的方式都很冷静 但其实是很惊人的故事 这种心境还真是不多见 只是能深刻地感觉到忧郁和孤独 光线用的不强烈 天空总是阴沉沉的 只是假装是一家三口的时候才阳光明媚 不错的制作 表演也很克制 说不上是种什么状态 但大团圆结局还好 二人都知道孤寂的世界原来可以和彼此抱团取暖…很干净的故事和镜头 节奏也还不错 看了不会讨厌的电影 三星半 可以一看的
质感很好,女主的红色大衣太有记忆点了,看这部最开始也是因为海报的红色。红色意味着什么?危险的,孤独的的绑架犯,忧郁的孤独随着母性蔓延在城市中。全片的叙述者都是Milos,女主的一夜情对象,男性。这是一场审讯。女主的内心活动和动机完全不可知的情况下,她的悲伤变得难以理解。又是一个用谎言覆盖谎言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友谊的一体两面,但是剧情不新奇。说是犯罪片又太温和,说是剧情片又太惊悚。女主选的实在太好,一脸忧郁劲儿,演技也在线,表现出的克制的悲伤和不安的喜悦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很喜欢!扎实、隐忍而又温柔。之后的q&a导演回答了几个关键的问题:明确的surrealist reference(对城市和夜之诗歌的赞礼,对真实/虚构对立的挑战);Milos作为叙述者的意义(最贴近观者的站位);故事结尾Milos回到舞台的重要性(victim/accomplice的反思);影片本身对主角的non-judgmental attitude;无法被讲出只能在视听语言中被看到/听到的真相;标题的双重意义(rapture从片头就显现/助产士在此中的催化作用)。
“生命怎么会在15年里缩短这么多?”
在心情无比焦灼的一天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片中的环境音与家中热水器的嗡鸣声纠缠在一起,我觉察着女主与朋友微妙的共生关系,她接生孩子时暗自较劲的危险心态,以及与母爱共同滋生的精神亢奋与衰弱。萨洛梅那条线细致得令人窒息,用一个挤上病床的动作就把丈夫的刚愎自用与自私冷漠展现得入木三分。对米洛斯的刻画也挺精准,他的坐享其成,还有他对孩子像是掠夺资源那样的急切心态,但影片用他作为旁白,总隐隐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为什么要这么痴迷幸福?”
作为导演长片首作着实惊艳。这个剧本拍摄成长片的难度系数蛮大的,因为通篇存在道德问题,但没有道德绑架,稍有不慎就会把女主角处理成一个货真价实的变态。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难以单纯,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用一个事实去击垮另一个事实,直至覆水难收,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女主角的妆造和神态都非常iconic,总是勉强打起精神的疲态和仿佛永远填不满的孤单落寞(难怪被选做影评人周官方海报)。几处镜头处理的很是巧妙,但是温馨的结局略感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