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期,素英离开韩国,独自带着儿子东贤生活在加拿大郊区。素英决心为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于是她努力克服种族问题和文化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东贤对母亲在韩国的过往越来越好奇,尤其自己的父亲——母亲不愿意提起的那个男人。与之相反,素英则全心建设她的新生活:她开始与一位韩裔意大利人发展关系,这位善良的先生也希望成为东贤的继父。但这一行为却让她和东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一天,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母子俩重回韩国。这次旅程使他们重新感受到了与故土的联系。
第4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站台奖沈明辅
《米仔睡着了》下载观后评论:
最后,母亲教儿子在祭奠已逝之人应该如何摆放手,但我突然想到,作为孤儿的她怎么有这样的知识的呢?这次回家中母亲和儿子拜访了父亲的家人,实际上母亲作为孤儿她也并没有任何家人可以拜访,那些她曾来往的孤儿院,在大城市工作时认识的人,她没有任何有牵连并且想要看望一次的人吗?在儿子从学校收到要画家庭树这一任务时,他问母亲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人,或许是因为这些年母亲都回避与他谈论父亲,但我又不自已想,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孤儿吗,他知道如若是要他母亲来画这样一棵树,她根本没有“家族”这一过往可以回溯吗?因而我又想,若是这是位女儿呢,收到她父亲的军装,她会穿上它吗?母亲在这个家庭中的身份被称作家族的一部分,可这个家族却从连续性来讲,和她曾经呆过的孤儿院一样,是一个家,却无法以她的历史而留存与延续。

讲90年代韩国的单亲妈妈带小孩在加拿大生活的故事,小孩因为在学校里吃韩食被取外号“riceboy”,小孩的父亲得病自杀,问妈妈父亲的事也总是以后再说。直到妈妈查出自己患癌晚期的时候带着小孩回去见了爷爷奶奶,然后在父亲的墓前彻底释放自己。电影前中后都以日出日落过渡,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去拜访爷爷奶奶家时是雨天,但是在走的时候天晴了,也算是代表了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吧,还有就是在送走妈妈和小孩的时候奶奶虽然一开始很拒绝这对母子,但最后还是眼角湿润目送着他们离开,瞬间就戳中泪点了。里面的声音过渡也不错,影片整体质感都挺好的,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4:3到16:9的场景过渡也挺好的。感觉看完之后还挺治愈的,尤其是最后大喊的场景,感觉把之前经历的所有不满都喊了出来。导演也是剧中人物还挺意外的

还是韩裔移民的“身份问题”电影,比《过往人生》和《去首尔》直白很多。鲜明的族群融入、回归故土与身份确认的元素。从故事层面讲挺无聊的,大约就是时间堆砌起来的一二代移民生活无奈的困境。但叙事上老派得不行,属实逃不过“东亚的故土召唤文学”。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在异乡求生存,直到生命的尽头依然还是要带着“儿子”回到故土,回到抛弃过她的男人的故乡寻找“根”的来源,祖父口中稻田的传承,酒桌上秉承的韩式敬酒礼仪,送给儿子的“父的遗物”,有兵役的服装,在异乡里备受欺凌的孩子竟然欣喜若狂地立马穿上,仿佛这一刻便是与父同魂,与小叔的泡澡之中,被剃掉了“美国的黄色长发”,相互之间搓澡完成了一场“东亚的父子传承”,最终还在坟前上演一出一家三口“团圆”的戏码...真是绝美“东亚古典主义”的“成长”啊。

米仔睡着了 简介看着很好,一个90年代移民加拿大韩裔单亲家庭在异国的生活。开篇因为新鲜觉得好看,越看越奇怪,2022的片子怎么拍的跟《北京人在纽约》一样,全都是90年代的事。唯一的收获是在室内走廊里手持跟拍,千万不能离人物太远,电影里有一个这样的镜头,感觉下一个镜头就是灯灭了有鬼出现。这种电影出现也不奇怪,早些年北美华裔也有《别告诉她》《虎尾》这样的作品,如果追到李安就跟早了。而北美韩裔题材因为《米纳里》受到重视,才有了这个跟风之作。不过后来好莱坞把奥斯卡给了《瞬息全宇宙》,才有了今年的《兜风》。北美华裔题材电影差不多跳出苦大仇深,开始拥抱北美的主流题材,而韩国电影还在往这个坑里跳。。

4.5.故事内核梦回Minari,配乐和cinematography又让人想起郭共达,但diasporic motherhood总能击中你内心隐秘的部分。Anthony Shim在第二部feature没有展现独特的作者性,但其对于Asian migration narrative依然贡献了重要的text,而他也在Q&A中承认创作是不断自省和research的过程,所以才有了Simon作为adoptee带来的亮点。值得关注的是,Choi Seung-yoon作为舞者第一次表演,却奉献了可以让内心震颤的表演,在Riceboy的梦中,都是她细腻的,忧伤的爱与遗憾。

原以為是少年成長故事,其實很大篇幅在母子,甚至更在母親。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真誠與導演真實經驗的痕跡,對種族歧視的描繪看似刻板尋常,實則令人心碎共感,很容易進入到這對母子的敘事中。正式進入故事時的追逐動感也不錯。母親說起「高麗葬」的故事與兒子流連於派對對剪,同樣常見但有效。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攝影機運動,比如室內的推鏡(母親在醃泡菜、兒子在餵魚),比如墓前悼念父親,讓人不得不留心,甚至容易出戲,但映後導演將其解為父親的視角,也不無道理,順道合理化開頭講完前史的敘事便利(雖然依舊是最直接的做法)。母愛的情感無疑是深刻動人的,但可惜還是少了些讓人耳目一新與激賞之處。

这部电影算是讲的不错了,比《过往人生》高几个档次,并且折射出了不少问题。像素英这样的人有很多,因为非婚生孩子成了没有身份的幽灵婴儿,远走他乡也是无奈之举。故事前半段都是一位单身妈妈坚强带娃的故事,以为要记录成流水账的时候,剧情又转向温情的一面。可惜呀好景不长,素英的命运真的堪称曲折苦难,又确诊胰腺癌晚期了。带着儿子回到故土,和家人相认,重新认识自己从何而来。最喜欢的还是素英在高山上呐喊的场景呀,尽管声音被消除,但依然感觉得到她内心的委屈、愤怒、不公等各种情绪,把这一生的泪水都流尽后,“现在回家吧”也是对生活的妥协了,时间让人将一切都消磨殆尽了。
很美 胶片和光影 但全片胶片还是不太习惯 每一段日子的叠加 在某些瞬间爆发 真诚中参杂着些稚嫩的作品 叙事和对话还是有些琐碎和直白 只是看到最后 突然觉得和 simone 之间略显不太真实的对话 好像正和片尾在坟墓前的几声呐喊形成了对比 移民家庭 尤其是早期移民家庭中的孩子 那种和where comes from的断层只会更加显化 而这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又如此重要 电影总让我在不同的方面看到自己 即便经历自我认知的重塑 依然不后悔 哪怕过程充斥着孤独
亚裔移民在异国的生存状态,九十年代部分的第一幕好看且可信,猜测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之后随时间不断变换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能是要极力陷入相似题材的模板中。以作者认为的方式去描绘人物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团结的凝聚力。如果能集中在一个固定时间会更好,切分为不同时空稀释掉很多内容,失去了焦点,而且母亲得癌症的设计实在让人唏嘘。但作为年轻导演的第二部来说,水准还是相当厉害,且有具野心,而且尽可能在有限成本内补拙。最惊讶的是女演员,表现非常强劲。
#the projector 他哭了三次 拥有两个名字 虽然对于楢山节考的强引用还算有趣 但是仅有的几次母亲的表达都是引用电影tm的有一种豆瓣式的土 一代移民和个人命运有那么多可说 却在引用别的电影 这比电子迷幻配乐和暖色大颗粒胶片还要做作 这种till death bring us together 的东西放在这弱化了前半程的社会化矛盾和后面的回家 吸引了太多本不该的注意力 这种点到为止的模糊探讨 和重复的反抗结构 真挺没劲的
在加拿大的部分还蛮好的,虽然都是蜻蜓点水的移民问题,但还是可看的;回韩国寻根看得我坐立不安。我心里一直在想,导演一定年纪很小就移民了,他镜头里的东亚就像一个普通白人一样缺乏感受又煞有介事。结束了以后一查果然就是。5岁出国,15岁出国,25岁出国,45岁出国,故乡和异国在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根本完全不同啊。在我这个年纪做移民一代的,对故土的情感已然复杂深刻不可磨灭,不是轻巧的符号化的移民二代的寻根能够轻易唤起的。
曼谷电影节第十六部,拍得好,特别是单场调度很考究。讲述了一对生活在异国的母子对曾经的丈夫和故土“生离死别”、追溯的故事。前两幕很学院,第三幕叙事节奏掉了些,陷入韩国片惯用的煽情里,母亲的疾病在叙事上有点“小题大做”,刻意渲染,她和Simon那个舞蹈也没必要。结尾力道不够(如果呼应一下儿子的课业反应会更好),很喜欢母亲对儿子嘱咐的那句:男人一生只可以哭三次,出生时、为父亲、为母亲。男孩小时候酷似孟中老师哈哈。
2023还在拍九十年代的移民身份认同题材,是真的有点无聊,而且好不容易跑出去,寻根还是寻了个东亚爹味的根,不得不说hgr真的很认同老祖宗这套糟粕,就算是被逼着搓背也觉得很开心,甚至没有任何冲突跟调和的过程,也算是北美东亚裔身份认同里的独一份了,但摄影确实不错,视听上还是挺饱满的,本来看一半为了摄影打了4星,看完觉得实在不理解从创作者到角色为什么那么钟爱爹味,又改成3星了,难道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