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la将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的父母和四个兄弟。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这个家庭因债务而入不敷出,并随着每个人希望的幻灭而四分五裂。为了帮助大家摆脱困境,Laila制定了一个计划:收购一家商店以便与兄弟们一起创业。每个人都把所有的积蓄投入其中,但他们缺乏最后的经济支持。与此同时,他们的父亲Esmail居然出人意料地向社区许诺了一大笔钱,以便成为社区的新任教父,因为这是波斯传统中的最高荣誉。每个成员的行为都渐渐将这个家庭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而父亲的健康状况却逐渐恶化。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赛义德·鲁斯塔伊
第75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赛义德·鲁斯塔伊
《金币灰黄》下载观后评论: 160分钟片长,台词庞杂对话密集,差点放弃,还好后来人物情感和家庭矛盾逐渐摊开来给观众,就能找到些许共鸣。导演以现代视听的语言,呈现出有别以往的伊朗电影,从阶级到性别,从父权到反抗,想说的太多,氛围里充满了荒诞与幽默,同时也夹杂着压抑与窒息,一类从未见过的伊朗新语境,群戏拍的非常精彩,大量争执和冲突,相互诋毁与身心撕扯像极了国产家庭剧,但又不止步于鸡毛蒜皮,而是用更强的力度引发本质的思考,虽然它的表象布满浓烈的抓马和刻意,一种中国编剧最钟爱的伪魔幻现实走向,但电影中女主意识清醒,以角色的处境作为明确剧情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来见证虚伪落后的传统顽疾以及家庭观念道德的无形倾轧,让沉重这个词汇在喜剧面相的表述里变得更为犀利,电影很贴合女性主义潮流下的爽文体裁,但这场闹剧看下来终究还是女性的悲剧
“生活教会了你该想什么,但没有教你该怎么想。”生活就像充满希望的恐怖片,拍得不算轻巧,一窥底层伊朗人当前面临的生存窘境(失业贫穷、欺诈内讧,男女不平等),近3h让人难免有倦怠(如同这一家人的狼狈与落魄),通过“开店创业”失败的故事,所竭力呈现出的父权社会与宗族势力压迫,矛盾尖锐体量庞杂,有巧思也会显得笨拙,父母窝囊度日,几个哥哥都没出息,高潮出现于妹妹打了老父一个巴掌以后,爱是抱团取暖与互相伤害(国人应该深有体会)。全片最出彩的当属演妹妹的Taraneh Alidoosti了,她现实中遭遇的一切更像是对影片的某种深化与注脚,致敬伊朗女性与自由。ps,怀念起阿巴斯时代的淳朴与诗意画风,转眼时移世易,银幕上听伊朗人讲"merci"就像在看法国电影。#金鸡2023国际影展
我的三日pass第一天第一场,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从尼斯坐回来看,努力撑着看了开头还是忍不住在前半段睡了半个小时。但还好在故事变得精彩起来:也就是一生失败的老父亲被任命为婚礼荣誉证婚人的时刻醒了过来。后半段实在是很精彩,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那种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拉扯在两代人之间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还有Leila的家庭悲剧,不被期待的性别,偏心的家长,甚至最拿的定主意的她连店铺的投票权都没有。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Leila望着刚过世父亲的脸的特写,这一瞬间她的神情是留白给观众解读的,歇斯底里过后,是悲伤,是自责,是释然,还是不甘?谁又会在这样一个女儿的角色里看到自己?我感觉伊朗真的很会拍这样以小见大的电影,也许是特殊的zz和zj环境,他们的电影总是这么有张力。
满满三个小时的大开眼界,无论是社会背景文化习俗,以及这个倍受限制的语境下能拍出这样的作品我只能称之为勇敢。我其实没有办法共情女主,因为我没有辛苦顾全所有人使劲拽起全家人,全还是被唾沫星诅咒。这是一个女人的世界末日,或者说是,所有无权无势逆来顺受者的末日。被传统绑住手脚的那一代不接受世界已变的既成事实,在混乱和自私的泥沼里不断下沉。而世界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被孤立的国际形势里,经济衰退,大面积失业停工,金价狂飙,人如浮萍。多么不陌生的场景。那些片刻里我的鸡皮疙瘩和冷汗也是真实的。女人是这个社会最坚定的捍卫者,即使被迫蒙起面庞还在苦苦挣扎,那些穿着仙女裙的小姑娘还一无所知,她们与死亡擦肩而过,或者说并处于一室,在无穷无尽的金色泡沫里,有人在啼哭。
剧作上让Leila一家人的计划像漩涡一样,不断地在原地踏步,以至于在结尾处回到原点(甚至比原点还要差),这正是Esmail所坚信的传统带来的悲剧性结局,所有角色都在这个传统的围城中兜兜转转、四处碰壁。导演在这种对传统的批判中不可避免的面对着性别问题,然而问题在于,Laila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让人们质疑她怎么可能是这个家庭围城的产物?同时此类现实主义作品面临着一如既往的问题(《寄生虫》《我不是药神):观众的情感总是被剧作结构牵着走,我们在剥削这些人的故事,享受他们的drama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亦包括感动)。这种问题在电影的某些片段中尤其突出:好车上走下的美女(虽然可能在讽刺好莱坞),结尾处懦弱的工人兄弟突然觉醒......
影片名字究竟是《莱拉的兄弟》还是《莱拉和她的兄弟们》,还挺值得琢磨一下。Leila先锋得不像从这个家庭出来的人,让人实在好奇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她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影片中好几个地方都有种刻意渲染情绪或者引起冲突的意味,比如最后父亲的死和孩子的生日聚会,物价的飞涨,父亲在婚礼上和他死对头多次的对视(太深情了,很想bromance一下)。但是Leila给父亲的那巴掌太过响亮,我的理解是她太爱这个家庭了,又太恨这个家庭了,她的道德高尚完美到无法从中逃离,留他们在泥沼中挣扎。这么看来,她实在是个充满圣母光环的角色,只不过(so-called)激进、女权、有知识罢了。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2022戛纳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子里金句很多,“贫穷一旦上身就难以摆脱,越挣扎越贫穷”“富人们因为人数少都相互认识,穷人们虽然不认识但可以彼此认出”之类,但最狠的莫过于“我害怕幸福”,探讨的是“缺乏远见”的“穷人思维”如何被国际形势(川皇的推特之类)碾压。充面子的族长-礼金制度宛如卖车的庞氏骗局,只看几时暴雷。这些写得还是蛮生动的,不过就是变成了一个大女主爽文,讽刺男性和父权力道十足,但莱拉为何如此先验,如何能超越穷人思维?这是片子没说清楚的(或许也不想说清楚的)问题。
《金币灰黄》层次太丰富了!父权、女性主义、亲情、全球化、贫困、传统陋习和人性弱点……几乎所有的当今世界尖锐议题都涉及了,层层交织,展现出一个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更可贵的是,影片把这一切用荒诞不失幽默的风格表现出来,一边残酷,一边温暖。当莱拉一巴掌扇向老朽的父亲的时候,她赢了,但那个远离他们的滚滚向前碾压着他们生活的时代赢得更多。当父亲在节日的喜庆中溘然长逝,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依然动人。生活一地鸡毛,挣扎中的一家人,必须要抛却旧身才能换得一线生机。唯一缺点是表达有点太满,但瑕不掩瑜。
2022金鸡影展|冲突爆发点太密集,聒噪,吵架吵到我心累想逃出放映厅(可能本来就因为连着看四场电影生理产生不良反应了)。不能认同的一个点:虽说混蛋蠢爹妈的嘴角很难看(其实也只是传统思想导致的矛盾,以及价值排序不同罢了,他就是把尊严放第一位了),但是这群孩子没本事就盯着他们爹的钱就很应该吗?四十个金币是他自己攒的钱,他为啥不能为自己渴求的尊严买单。女主的悲哀和觉醒的能量都很强大,她给他爸那一耳光是所有因为家庭带来的痛苦的爆发……有该打的子女,当然也有该打的父母。
#Cannes2022 第二十八场。从片头吵到片尾的家族争吵大戏。片名虽为“莱拉的兄弟”,但莱拉并非全片的中心,而是主要看她那群失业的兄弟们如何为谋生、创业折腾,看她老爹如何为了争教区的主教上蹿下跳,手足情、父子父女亲情在动辄的聒噪争吵中变成一地鸡毛。但是导演主要依靠主要依靠大量的台词与衔接紧密的对话传递情绪、推动情节,带来大量无效信息,技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回味与思考的空间。最后的结尾试图体现对生命历程与家庭关系的思考,但表达过于简单,成为强行煽情的手段。
又名“阿里爸爸与四十金币”,“推特治国之金币灰飞烟灭”,“当一个伊朗导演熟读厌女”,“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但废柴男人不行”。由一场家庭闹剧折射时代悲剧和国家困境,老父亲最终死在了一个孙女出生、阖家团圆的日子,女孩们无忧无虑地起舞,莱拉没有哭,可银幕上仿佛挂满了她的眼泪。老一代终将逝去,中年人逐渐接受一个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年轻人不再困于宗族观念和荣誉思想,只是依然逃不开美帝的扫射……虽然类型化明显,节奏略有拖沓,但能拍成这样作品的伊朗电影人可真厉害啊??
影片的人物关系和最终呈现,形成了并行的两种复杂。一面是导演驱动上,鲁斯塔伊对小空间内大量人物关系的出色把控;另一面却是主线模糊,支线密密麻麻,情绪却处处漏风的失焦。莱拉看似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女性的家庭地位,有着更为有力的话语权,但在影片关键节点的表达上,无论从叙事、演员表演、还是导演的意图上,都显得举棋不定。如此大篇幅的台词和情感关系表达,一旦没能逆流而上,找到破风之法,其结果就是连鲁斯塔伊最熟稔的高效节奏咬合也被稀释掉。
#2022金鸡影展 最后一部,完结撒花!是个好故事,通过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讲贫穷和性别,儿子们再怎么窝囊,父亲再怎么自私地欺骗孩子,也还是最清醒最独立的女儿take the blame(突然觉得也挺像中国家庭的?)。但问题也在于此,女主有点太过完美,她的清醒和聪明都交代不足,也确实觉得像压缩的电视剧,对白太满,留白多一些的话会更有冲击力。蛮喜欢结尾,目睹父亲死去的儿子亲吻父亲后流泪起舞。以及,致敬塔兰涅,此时此刻看到这部电影特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