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露西亚生来就与众不同,她对自己要成为男孩还是女孩举棋不定。露西亚的母亲安妮正在经历自己的事业和感情危机,她带着孩子利用暑假回到与养蜂生产息息相关的母亲家中,并对小镇所有人隐瞒孩子的情况。然而露西亚认为这是她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女孩形象的完美时机,哪怕人们一直以为她是男生。入围金熊奖的《两万种蜜蜂》以明亮的孩童视角探索性别的复杂多样性。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
第36届欧洲电影奖费比西-发现奖(提名)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
第38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影片(提名)
《两万种蜜蜂》下载观后评论: 你问我这里有多少种类的蜜蜂,两万只蜜蜂是两万种,同样,70亿人是70亿种不同的各具特色独立于自我的人啊,“为什么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而我不可以?”你看当他成为她的时候,她多么的自在,多么的融洽,虽然生活当中充满了痛苦和忧虑,但是她依然坚韧勇敢的迎接了自己作为露西娅的新生,这也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同样是讲孩童时期性觉醒的影片-怪物,主人公们在残酷的世界里永远要比想象中的要乐观和坚强,并且面对未来都是勇敢的,不同点是在西方的语境里面,这部影片当中的家长角色其实有更从容的参与且应对这一问题,而在怪物当中的东方语境里面,大人是不知情,甚至是无意识的、无法向其言说的,这也看出某种来自西方的进步和包容吧,说实话挺羡慕的,最起码羡慕日本的被允许的表达。主角小孩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比较新颖的人物演活很厉害。
索菲娅的面孔造就了露西亚的灵魂,也就是本片孩童演绎上的成功,它无关所有身份政治的构成,只剩下解放自我的奇迹本能,庆幸视点始终站在她的一边。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成人角色背后过度延展而出的巨大脆弱与空洞,尽管主题上串联起了三代人之间的觉醒与羁绊,通过母女的相互认知重新定义了“女性”的意义,也有着非常强烈的世代共鸣和性别力量,但我并不希望它变成纯粹的议题创作。如德霍特同样通过自我经验创作出的作品亲密中对自然的刻意侵蚀,主题化戏剧的发生必然会摧毁无法抑制(不可知)的原始情感。很多时候,在描绘绝对纯粹的情感(孩童视角)时,冲突的对比并没有现身的必要,我们已经找寻到了最纯真的事物,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提示我们需要反抗的动作,而非是我们拥有的渴望。人并不需要提示才能知晓现实,只因了解了真实的感觉,便已走进现实。
仿佛《女孩》的前传,但这次体贴理解(但无用)的一方从父亲转为母亲,影片的优点其实不在描写一个孩子的性别认同历程,而是着重体现在母亲身上,作为一个有权力形塑蜜蜡的雕刻家,她可以大刀阔斧地决定材料的“性别”,但她却始终无法确定是否要形塑自己孩子的性别,另一方面看似是闲笔的母亲找工作,也点出了这个如同蜂巢般围绕“蜂后”生存的、尽是女性的家族中,“父”的存在性,用“父”的作品得到工作的背后正是母亲无法决定开口谈性别问题深层的心理原因,这个家族本身关于性与性别就有太多的讳而不谈,“风之仙女”背后暗指的出轨与姥姥的视而不见,编导留白的部分与主线关于性别认同之间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回到露西亚身上,年龄的限制性决定了她自我确认主线情节很容易被穷尽,但导演还是埋了不少细节,开片装睡的娃最后也终于睁开了眼。
怎么说呢,完全能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但是这拍摄方法也太太太太讨巧且套路了。本片主角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questioning/queer,我不同意她是因为社会影响才有这样的性别认同,但是只因为想要留长发、穿裙子就认为自己是个girl是不是太草率了。当然,造成这种矛盾的责任大头还是在于社会的刻板印象,Q这个群体也是受害者,但是导演给本片取名“两万种蜜蜂”,却通篇强调了男女之别,包括主角作为男身,她的妈妈同意她进女厕所,还把提出疑问的女孩赶走了(这一段我描写的非常断章取义,只是在直观表述观看过程中奇怪的感觉)。其实主角不管是Altor,是Coco还是Lucia,落点不应该是性别的二元之分,而是“我是谁”“我想成为谁”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关于性别认同的问题,在欧美的环境很难深度做讨论。哎。
多元主题非常妙,如果世界可以存在两万种蜜蜂,那也应该可以同时存在多种人生;“我是谁”这个亘古难题确实永不过时,可以从任何一种角度切入去探索。
但其实我给了三星半,因为我觉得我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就是女孩子了,我承认我先入为主,我也怕我曾经看过的任何评价影响我的判断,所以我在看片子之前基本对片子一无所知,唯一知道是最佳演员获得者,我甚至也没关注获得的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在这样的一无所知的状态下,进入影片,我跟着8岁的小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站在ta角度的性别认知,片子中ta认为自己是小女孩实际生理是男孩,如果片外这个小演员实际上真的是个男孩儿我觉得ta演技就出神入化了,可是还尚未达到这个水平但是确实这真的是天赋,ta这个年纪有这样的演技,真的是天赋,惊为天人,太灵气了。
這部電影就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女主露西亞一步步撥雲見月的過程。
透過小演員的演繹,能看到真實的成長脈絡。既有殘酷、現實的一面,也有迷人、廣闊的一面。
成長註定是一件艱難的事,但也像影片整體的基調一樣,亦是蔥郁美好、充滿希望的。
這其中不止於性別認同,更蘊含一種廣義的價值認同。
母親婚姻破裂、失業、沒有錢,她背離了社會的期許。
奶奶也因為過於看重事業,成了別人眼中靠不住的人。
但蜜蜂都成了托舉她們生命的存在。養育蜜蜂、提煉蜂蠟、雕刻藝術……讓她們從當下的現實中獲得了喘息和超越。
他們最終得以走出了他人的目光,獲得了自我價值的認同。
正如每個人的成長一樣,一切好像只是一場夢而今她們醒來,陽光已經慷慨地撒下,瓦解了冰冷的隔膜,拂去了心頭的陰霾。
蜜蜂尚且有兩萬種,又何況人呢。
其实在影片刚刚开始不久的时候,露西亚站着小便我还以为这是“他”大胆的表现。再到后来,“他”对于自己脚的自卑,在游泳池的时候不愿意解下外套,在洗手间的时候被妈妈叫了“男性象征”的名字而生气。露西亚很早就开始对性别认同产生了困惑,而家人们看似没有阻碍露西亚的认同偏差,但是实际上一开始并没有真正的接受这样的露西亚,大人们都在拿自己生活正在面临的挑战作为借口,好让自己说服自己,等到了之后稳定下来,再去好好聆听孩子的想法。而我想这种认知偏差和从几岁开始发生,又或是对性别、身份、家庭、人生的各种议题也好,当他们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去逃避,而是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困惑、痛苦、不安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各种哭成狗(´;ω;`) 想看好久了终于遇到。后面名字Lucia喊出来整个在抖了(但还有人依旧不变就好反映一些现实真的好难)然后体量比想象中丰富太多,整个家庭里的各种各样的暗涌tension表现非常复杂细腻,赞美女导。而且除了美丽可爱勇敢的女孩们妈妈和姥姥辈的女性们也非常立体多面。里面workshop相关太有意思了,被妈妈帅死好爱一些创作人加上和体力活结合留下口水,然后老姨也太好了和Lucia Queen那段可爱死然后西装也超帅,姥姥也是一个蛮复杂多面的角色事业上有能和对丈夫的态度好合一些门罗感,后面用那座雕塑拿到工作也好讽刺。然后一些爹真的好可怕,垃圾男的艺术品毁了就毁了,有多少女性艺术家作品一开始就被埋没甚至不能成型这不更是结构性的毁灭。
“美人鱼不存在吗”
“这得看情况 美人鱼属于想象 而想象力也属于现实……”
3 影片有着毕晓普、洛威尔式的布局:“讲述一个人的生活如何能不关注家庭史”,也正是这点做得不充分。叙事顺势交代出姐姐、兄弟、社区的生存状况很不错,雕塑这条线占了很多篇幅作用却仅是让主角寻找圣像/名字、较为仓促蔓杂,养蜂线更周全——提供的主题差不多够用,缺乏的是影像之美。以诗而论,诗若缺少诗意就成了散文,像普拉斯也写过她家的养蜂传统,她是怎么挺出秀异的?陶潜若无神力,仅靠“平淡”何以成就不朽诗章
影片沉稳有余,灵光不足,走这种朴素自然风格,尤须秀异方能高妙,参见阿彼察邦、文德斯、侯孝贤……
我从六岁就开始为自己的性别感到困惑,现在脑残们却敢鼓噪什么“觉醒病毒”。
议题电影,不过作为长片首作来说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喜欢片中的几个瞬间,孩子与塑像、美人鱼尾和镜子,尾声也很妙,第一声“露西亚”是由主角的小哥哥发出来的,那是对孩子最美好的赞美,在孩子心中,对方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是他们牵挂的人。“露西亚”与“奥托”的此起彼伏,是小主角内心困境的外化,最终,她还是对蜜蜂们说出那句“我是露西亚”。
小女孩的演技确实与同龄人不在一个层级,拿下最佳主角还是有说服力的,甚至可以说整部电影都是由这个小演员所成就的。但由此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片对小主角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否有一些成人化?
最爱的还是片中两个孩子交换泳衣那一幕,那一刻没有性别的对立和纷争,只有最纯真美好的两颗心正在靠近彼此。
为小主演加一颗星/在母亲和哥哥的呼唤中完成了社会身份认同的转变/把愿望扔进火里 把期许悄悄告诉蜜蜂 在山坡上挨着蜂箱坐下 焕然新生/-Je veux mourir pour renaître comme une fille.-Tu n’as pas besoin de mourir pour être une fille. Tu ES une fille. Une jolie fille./每次和妈妈闹别扭的时候脑子里就自动开始循环warum kannst du mich nicht lieben wie ich bin…@mk2 beaubourg en présence de la réalisatrice
看完终于知道为什么柏林电影节给这部电影颁奖了,这才是艺术片真正的意义所在,如果想看懂这部电影的真正含义,那么观众就要多少了解一点;蜜蜂的群体制度或性别体系,也是电影名字和电影情节的引用和隐喻之一,本片的剧本主角设定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双性”,所以导演巧妙的将蜜蜂与人融入其中,不过电影后期外婆与外孙女的那段谈话了解她们这类特殊群体存在的意义到是挺治愈的。
在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生物个体,无论植物、动物、昆虫、还是咱们人类自己都有“残缺”的一面,在这个以流量为利的现代社会,能有这样一部别具一格的文艺片实属不易啊!期待明年的柏林电影节能评出什么新颖的电影题材,强烈推荐给喜欢看艺术片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