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释鸿沟 朱凌卿
本片是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纪录片。片中呈现了陈嘉映教授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
本片是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纪录片。片中呈现了陈嘉映教授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以各种形式展开的交流故事,从当下与未来,人生与事业,世界与个体,观念与常识等命题出发,探讨在深陷现代性困境的当代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中,人的“精神性努力”的价值及其可能,鼓励着我们不懈的认识自我,“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
《解释鸿沟》下载观后评论: 看了第一期,离预期有差距。但最让我感触或者感动的一段居然是陈老对着满天星空说出那句“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当如是”。与康德那句著名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一样,我看世界,世界中的我,这不正是哲学的本源吗?第二期很硬核,三四略划水,五六还可以,尤其从六开始感受到政治哲学上的转向。七真是老友重聚后的全球或者说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个博物馆里的千年前的文物复制品上写的“xx,该回家了”真的让人哈哈大小后又瞬间泪奔。人类确实在智识,能力等发展了如此之多,但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和太大区别。这是彼此理解建立共识的基础。星期的名称从北欧的异教诸神之名仍然被天主教接受并包容流传至今,或许这也是一种文明文化的存在模式。需要一个更大中间的空地。互联网显然在当下无论墙内外都没有实现预期中的作用
物理主义与伦理哲学的解释鸿沟,甚至几乎可以说是大众主流思想与伦理哲学的鸿沟,看纪录片时觉得陈嘉映老师的学术道路好寂寞。物理主义的说理机制很强,给人真理在握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它大概很适合学术“成果”推进。可是,在第一性(物理)范畴之外的东西,经常是道理上可以说得很完整,但是 It doesn‘t work。就像人不可能对一个正在郁闷的朋友劝说,这只某些电化学信号刺激你的大脑而已。总之,多一个视角很重要,陈嘉映老师的书都挺值得一读
为了节目组的用心良苦多加一星。最有收获的还是与钱理群老师、希尔贝克教授的对谈。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大家的哲学。陈嘉映老师的学术漫谈,虽然仍然停留在较浅层次,而且基本上不成体系,但在这样一个时代,谁还关心“人”,谁还在意“哲学”能否拯救世界,谁还期待“人是通过意义存活于世界”?无论如何,这样的尝试和记录都是值得铭记并且珍藏的。
哇 整体含女量都低。。。第三集尤其令人难以忍受 能不能请个受父权制压迫的女性说说她们对爱的想法啊?都是点老的要死的男性视角····真不想听男的在那儿biada那些玩意儿了(请的这个作家连嫉妒是个啥都回答不上来?然后没几句又开始:爱情ta有那么美好吗?(爱情)是一种更脆弱的精神追求。我:? 太典了此回答,) 第三集实在是受不了一点
大环境下,所有和历史,政治,社会相关的话题都如隔靴搔痒,那怕提到80年代也不敢大方承认那时宽松的政治风气,反而钱老的真诚让人难忘。看到了前面一些观众对节目的批评,他们的失望在于,再也没有一位有学识,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替他们说出那些他们期望的话语。但我想,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虽然不是内行,但是隐约中我朦胧的能够理解他所表达的,也有点些契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我们就是如此这般地生活着,好喜欢这句话。如今的我们,过分强调感受,这没有错,但却也阻碍了交流和沟通,如此,可有解法?面对将来,发生的变化,无人预测,没有答案,所以广阔天地,且行且珍惜了。
印象最深还是钱理群和希尔贝克那两期,萦绕着当前世界的撕裂和学者的悲悯。当听到陈老师想置于当下做政治哲学方向的研究,也理解了他说威廉斯“在一个传统中想打破一个缺口之困难。”如果能继续通过书写或言说,唤起大众对所处现实的片段感知,可能也是“解释鸿沟”所剩的一点必要性吧。
看到评论区这么多骂声还是挺不解的,可能这就是解释鸿沟之徒劳,每个人最终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扛下人生的孤独吧。本INFP看到陈老师和学生们的自由讨论非常感动,不禁畅想当年的苏格拉底学园是否就是类似的光景,思想在飞驰如鸟儿般自由,好久没有如此心安理得地呆在形而上的世界了。
最后,希尔贝克吃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冰淇淋,最珍贵的头脑也是最普通的人,这是整个纪录片没变过的底色。我看每集的状态也都像一个发烧的人在吃冰淇淋,含着眼泪吞下,缓解喉咙的烧灼,但真的不舍得吃完,吃一口少一口,可哪怕不吃也无法封存,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消失,融化。
前三集很一般,第三集简直就是灾难。但从第四集开始慢慢好转。其实一个七集的片子,你根本无法指望他能给你一个甚至说比较完整的哲学讨论。但能让你大致认识这么一个哲学教授,观看他的生活,对他的思想言论产生兴趣,继而去读他的书。这应该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我不明白L老师为什么对他推崇备至。忍着看完了七集,学到了混学术圈要怎么把片儿汤话用抽象大词装点一番讲得貌似很深刻,怎么熟练运用“嗯,是,对,当然当然”诸如此类的社交辞令。(唯一惊喜的是突然出现德语,die Wissenschaft,我认识你!
我的personal的不成熟体现在看第二期时,饭桌上极大程度感到恶心,做人要吃饭睡觉开玩笑,抵御真理,或者说幻想侵入的眩晕,还得听,莫名其妙的垃圾话,这种万事万物和我有关但时代的进程总是在冷眼旁观的痛苦袭击了我两秒
老实说,第一次看的时候第一集都没看完,因为曾经熟悉所以格外陌生,甚至有点膈应;第二次用1.4倍速一气呵成,只能说作为纪录片形式是极其艰涩的,但是精神活动的展现对我这样人还是一份美好的怀旧,一种温柔的提醒。
详情